Friend.tech 弃坑、Farcaster 增长停滞…去中心化社交的三大难题

中心化社交赛道今天出了两起偏负面的小热点。

一个是 friend.tech 团队已将 Admin 和 ownership 引数设定为 0x 000…000 ,这意味著该团队的开发者已放弃了对智慧合约的控制,协议未来将不会再有任何升级与改进 —— 许多失望的使用者与投资者悲观地将此解读为 friend.tech 已选择了「软 Rug」。

另一个是 Farcaster 的新增使用者几乎已陷入了停滞状态, 9 月 8 日的新增使用者数仅为 545 人,较今年 2 月约 1.5 万人的峰值已大幅下降。

Q2 才喊:去中心化社交将爆发

作为去中心化社交赛道内的两个现象级大热专案,friend.tech 和 Farcaster 曾相继于去年秋天以及今年春夏迎来流量暴增的视窗,前者在拿到了 Paradigm 融资后又于今年 3 月推出了代币 FT,后者则是在 5 月以 10 亿美元估值拿到了 Paradigm 领投的 1.5 亿美元 A 轮融资。两大协议凭借著在不同阶段的爆发带动了整个赛道的热度攀升。

今年 5 月(Farcaster 融资后不久),X(当时仍为 Twitter)第一笔融资的领投机构 USV 的共同创办人、风投大佬 Fred Wilson 曾于 X 发文表示,自己的 X 帐户在过去 18 个月都处于休眠状态,但在这 18 个月里,他一直都活跃在 Farcaster 之上,并通过该协议在链上分享其对科技、初创公司、风险投资、音乐、生活等的看法,Fred 还呼吁其 X 关注者转而关注其 Farcaster 帐户。

在那个时间节点,不少去中心化的信徒曾将 Fred 的宣言视为「去中心化社交即将爆发」的里程碑事件,但事后覆盘来看,这却更像是「一轮行情的短线高点」。

自此之后的几个月内,从 friend.tech、Farcaster、Lens 等产品侧所观测到的流量都呈现出下滑趋势,而这一趋势则在今日随著上述两起热点事件的发酵与讨论而被更显性地呈现了出来。

社交为何如此难做?这并不是 Web3 所独有的问题,回看 Web2 社交的发展历史,你也会发现成功者寥寥无几,失败者不知几何。综合来说,打造通用型的社交产品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挑战,获客、留存以及让使用者在新的产品里建立新的关系都是极其复杂的事情。

去中心化社交的三座大山

结合去中心化社交的遇挫案例,我们大致可从三个角度进行归因。

一是当前的去中心化社交产品普遍缺乏某项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使用者而言很难形成「刚需」。

换句话说,就是产品本身在社交层面(Social)不具备不可替代性 —— 「我在你这可以做的事情,换个地方一样可以做」。这一点是所以新兴社交产品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因为传统社交巨头几乎已覆盖了所有的潜在服务方向,新产品很难找到一个与需求强相关的功能创新。

就 friend.tech 而言,其创新更多地集中在了 SocialFi 中 Fi 的那一侧,即通过 Key 来实现影响力的变现和价值流转,社交层面则并未带来实质性改变;Farcaster 和 Lens 在社交功能上则几乎是 X 的复刻,基于地址的链上社交图谱虽然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义,但与使用者的需求关系并不大。

就这一点看,Web2 领域比较值得参考的案例是利用短视讯突围的 TikTok,以及在大规模社群管理场景下具备不可替代性的 Discord。

二是当前的去中心化社交产品在网路效应层面存在明显劣势。

所谓「网路效应」,通俗意义的解释就是单个产品的价值随著使用该产品的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一价值也会反哺至所有使用该产品的个体。

在这一方面 Farcaster 早期其实做的相当不错,该协议通过吸引一批投资人、创办人、开发者形成了具备一定「技术」特质的优质使用者群体,该群体之间的思想碰撞也吸引了一大波以求知为目的的忠实使用者。

我记得 Farcaster 共同创办人 Dan Romero 早期还会在该平台上举办专属 AMA,借助个人资源邀请 Vitalik、Coinbase 创办人 Brian Armstrong 等大佬出席发表评论,我作为媒体工作者也一度将 Farcaster 作为一个不可取代的信源。

然而问题在于,痴迷于「技术」讨论的只有少数群体,高品质 AMA 这样的 PGC 模式也不具备可扩展套件性,这导致了 Farcaster 很难维持早期的增长态势。

从普通使用者角度出发,尤其是对内容宣发有一定需求的使用者(比如专案方、KOL),Farcaster 自身流量池内的社交触达效果依旧不够理想,个体可获得的价值反哺也相对较低 —— 我想做品牌曝光,为啥不去 X;我想吸引新使用者,为啥不去 Telegram……

三是当前的去中心化社交产品在财富效应方面出现了普遍下降,这则是最为关键也最为致命的问题。

所谓「财富效应」,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对使用者的「补贴」机制。Web3 世界的入场门槛本就偏高,使用者画像也更具备「投机」属性,因此需要给予使用者更充足的价值「补贴」,以吸引使用者放弃主流的社交阵地,转投新产品。

针对这一点,Solv Protocol 共同创办人 Yan Meng 今日曾在 X 评论表示:「本质上是新生 Web3 Social 平台支付不起使用者的迁移成本。使用者只是要增加一个支付交易功能而已,你让人家放弃多少年积累的社交关系和资料资产,好吧,不是说不可能,你给多少钱?Farcaster 上比较活跃的人都是他家的投资人或者关系户,如果发展起来,他们的迁移成本能够得到偿付,普通使用者呢?没戏。」

对于去中心化社交产品而言,「补贴」机制的呈现就是代币(包括可交易的 NFT),然而该机制的有效性早已大打折扣。在 friend.tech 之上,FT 如今暂报 0.073 USDT,距离 3.26 美元的高点已跌去逾 97% ,Key 本身的价格走势更是曾饱受非议;而在 Farcaster 之上,随著使用者总规模的增长以及业界空投造福效应的下降,空投获利的预期也在走低…… 这使得新型去中心化社交产品的「补贴」机制逐渐失灵,进而削弱了产品本身的吸引力。

言败为时尚早,但需要新的探索

前文提到过,几个月前去中心化社交的大热像是「一轮行情的短线高点」,以此逻辑续推,我们也不愿意将当下的低谷视作去中心化社交的失败,而是更愿意将其视为「长线行情的阶段性低谷」。

虽然从个体产品来看,friend.tech 的退幕似乎已成定局,但包括 Farcaster、Lens、UXLINK 在内的更多去中心化社交产品依旧有著充足的发展潜力。

展望未来,我们很期待著去中心化领域的社交产品能够在 Social 层面上找到独特的创新方向以及不可替代的定位,也希望更多产品能够通过各类策略逐渐积累出可观的网路效应。

与此同时,我们也很期望看到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在 Fi 的层面有更多尝试,friend.tech 虽已失败,但它在 Fi 层面的探索行动依旧值得肯定。区块链与代币天然具备金融属性,良好的经济模型设计或是实现可持续性财富效应(「补贴」机制)的潜在路径。

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Followin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喜欢
收藏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