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磨一剑的Web3基建之王
作为加密世界最普及的互操作性协议,WalletConnect自2018年诞生以来,累计完成超2.75亿次钱包与DApp连接,覆盖600+钱包和61,000+应用。
这个渗透率超90%的"连接层"协议,在2025年4月15日终于迎来代币WCT的正式上线,首发就上线了币安、OKX、Bybit等多个大型交易所。
根据加密研究员@AB Kuai.Dong的数据,WCT此前完成4轮募资,后3轮募资成本价均为0.2U。
然而截止发稿,WCT却以流通市值5300万美元、FDV2.88亿美元的估值开局,较私募成本仅上涨1.5倍涨幅,折射出当前市场对基础设施类代币的复杂情绪。
从技术架构来看,WCT植根于Optimism OP主网,通过中继服务器实现跨链通信的加密传输。其独创的"连接即服务"模式,采用按月活跃用户(MAU)计费的商业化路径,将原本免费的基础设施服务转化为代币经济系统。但数据显示,WalletConnect年收入仅200万美元,对应60倍市销率(PS),远超MetaMask等竞品估值水平。
二、代币经济设计的双刃剑效应
WCT的代币分配结构(总量10亿枚)呈现出典型的基础设施项目特征:27%划归基金会用于生态建设,18.5%用于空投激励,团队和早期支持者合计持有30%。这种设计在保证社区治理权的同时,也为市场埋下多重隐患:
流通量困境
初始流通18.62%(1.862亿枚)中,44%来自币安Launchpool挖矿释放,Coinbase等早期机构持仓占比32%,导致首日抛压集中爆发。对比RedStone(28%流通)和Berachain(21.5%)等同赛道项目,WCT看似更低的流通率反而成为价格压制因素——私募投资者0.1-0.2美元成本价,在2倍浮盈刺激下形成抛售惯性。
效用滞后性
当前WCT的四大功能(治理、质押、费用、奖励)中,仅质押和交易所交易被激活。关键的费用支付场景需待社区投票后才可能实施,而奖励池17.5%的代币将在未来几年逐步释放。这种"先发币后建设"的模式,使得代币短期缺乏价值捕获场景,陷入"空气币"质疑。
做市商双刃剑
GSR Markets和Flow Traders两大做市商掌握8%初始流通量,其750万枚代币通过高频量化策略维持流动性。这种机制在稳定价格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波动——4月15日OKX开盘后出现的15%振幅,正是做市商测试转账导致的连锁反应。
三、钱包赛道的市值天花板之争
作为连接层协议的代币化尝试,WCT面临着双重估值坐标系:既要对标SFP(SafePal,市值1.2亿美元)、TWT(Trust Wallet,市值3.5亿美元)等钱包代币,又需在基础设施赛道与Chainlink(LINK)、The Graph(GRT)等老牌项目竞争。
从使用场景深度分析,WalletConnect的协议层属性使其具备网络效应优势。每个新增钱包集成可指数级扩大连接组合(600钱包×61,000应用=3.66亿潜在连接),这种梅特卡夫效应理论上应支撑更高估值。但现实困境在于,现有2.74亿连接中90%为免费服务,代币经济转化率不足5%。
横向对比竞品生态:
- MetaMask:通过Snaps插件系统构建应用商店,但尚未发币
- Rainbow:专注NFT社交,DAU仅WalletConnect的1/10
- Phantom:Solana系钱包龙头,月活500万但跨链能力薄弱
WCT的破局点在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其规划的"连接费分层"模式,拟对高频应用(如交易所、链游)按MAU收取0.1-0.3 WCT/次费用,理论上可创造每年3000万美元收入。若该模式能在Q3顺利落地,FDV/收入比将回落至10倍合理区间。
四、市场冷遇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WCT上线首日的低迷表现,本质是加密市场周期与项目基本面的错配结果。在2025年Q2的山寨币熊市中,投资者对高FDV项目的容忍度降至冰点。
数据显示,近三个月上线的主流项目平均开盘流通市值/FDV比为18.5%,而WCT达到18.62%,几乎触达市场承受阈值。
更深层的矛盾来自代币释放机制:
质押陷阱
尽管质押APY高达85%,但其中50%奖励来自通胀发行,实质上形成"挖提卖"闭环。早期参与者为保本被迫加入质押,反而加剧流通量收缩-抛压增强的死亡螺旋。
治理权虚置
当前治理提案集中于技术升级,缺乏代币回购、燃烧等价值赋能机制。社区投票参与率不足5%,使代币沦为投机工具而非治理凭证。
空投反噬
首季空投1.85亿枚中,实际领取量不足1500万枚,剩余代币将滚入后续激励池。这种设计本意为长期生态建设,却被市场解读为"潜在抛压储备",形成心理压制。
结语:基础设施代币化的范式考验
WCT的坎坷开局,实质是加密世界对基础设施代币化路径的集体困惑。当技术采用率无法直接转化为代币价值时,项目方不得不在社区激励、经济模型和监管合规之间走钢丝。历史数据显示,同类项目中仅有Chainlink成功跨越"死亡之谷",其关键在于构建了刚需数据喂价与代币抵押的强绑定关系。
对于WCT而言,0.29美元的价格既包含市场对熊市的恐慌,也暗藏错杀机遇。若能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三大突破——费用收入占比超30%、质押真实收益率(扣除通胀)转正、Web2巨头集成落地,其估值体系或将迎来根本性重构。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协议能否从"连接工具"进化为"价值网关",在Web3的血管中注入真正的代币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