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预言:贾伯斯如何提前数十年描绘数位软体与支付未来?

早在智慧型手机、网路串流与 App Store 出现之前,苹果共同创办人贾伯斯 (Steve Jobs) 便已经洞见未来。他在 1983 年提出「软体广播电台」的构想,精准描绘了今日数位软体下载、免费试用和线上付款等模式的雏形。这些观点不仅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借鉴,也形塑了后世科技消费的基本逻辑。

来自音乐电台的启发:软体也该「先试用再购买」

贾伯斯观察到,消费者在购买唱片之前,通常会先透过收音机聆听音乐,进而做出决定。他认为,软体世界也应该有类似的机制,让用户能在购买前「试用」。他称之为「软体广播电台 (software radio station)」:

这是一种让使用者能透过远端传输,在购买前先体验内容的全新方式。

他认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消费者信任,也解决了当时软体购买极度依赖包装与行销、缺乏实际体验的痛点。

拒绝实体束缚:一场从磁带到电话线的革命

在那个时代,软体的分发仍仰赖磁带、包装盒与物流货运。贾伯斯详细描述了这条繁复的供应链,从 0 与 1 的数位资料被编码到聚酯磁带,再装箱、运输、上架、贩售,直到用户安装使用。他对此直言:「这是一条冗长的路。」

他预见,未来软体应该要能透过电话线直接传送,从一台电脑传到另一台,彻底省去物理媒介的成本与时间。这项概念,在今日透过网路下载与串流早已成为日常。

(苹果 WWDC 亮点一次看!iOS 26 上线,Apple Intelligence 与 Liquid Glass 强势登场)

Freemium 的前身:免费试用将主导消费决策

「给你 30 秒免费体验」、「提供五张应用预览图片」、「让你玩一天再决定」贾伯斯在当年便提出这些试用模式的可能性。他认为:

只要传输技术突破,软体就能模仿音乐试听的逻辑:先使用、再付费。

这种「让用户先体验,再决定是否付费」的概念,正是现今应用程式商店 (如 App Store) 中免费下载、试用期与内购设计的「免费增值 (freemium)」商业模型的原型。此举不仅降低了用户的尝试门槛,也为软体商打开了更大的销售空间,创造长尾收入的机会。

一行卡号搞定:支付体验也必须无缝

除了预见软体的传输与体验方式,贾伯斯更前瞻性地提出:「如果你喜欢它,只要输入你的 Visa 卡号,你就能拥有它。」这样的说法在当时几乎是天方夜谭,却与今日的线上支付、App 内部购买、订阅制如出一辙。

他理解到,简化消费流程,是让数位内容真正普及的关键。正是这样「体验、决策、付款」三步骤的整合,构筑了今日数位商业模式的核心。

(Shopify 和 Coinbase 携手推出 Commerce Payments Protocol:区块链支付进军实体商务)

不是预测未来技术,而是行为模式

贾伯斯并非只在技术层面预测未来,而是从人类行为与消费心理出发,描绘出整个产业的演进方向。他所构想的「软体广播电台」与今日的 App Store、Steam、Netflix、Spotify 等平台不谋而合。

正如他所说,科技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发明,而是重新定义人们如何接触与使用资讯。1983 年的这场演讲,不只是一次远见的展现,更是一张提前数十年描绘的产业地图。

风险提示

加密货币投资具有高度风险,其价格可能波动剧烈,您可能损失全部本金。请谨慎评估风险。

在亮眼的市值增长与去中心化理想背后,加密货币市场正面临一个被低估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幻象」。这在传统金融市场存在已久,而加密货币并没有解决它。只是如今,在碎片化的链与交易所之间,这出戏变得更加难以收场,也让加密货币更难以成为主流。

去中心化的梦,撑不起碎裂的流动性

加密市场市值现已达到 3.4 兆美元,预估至 2033 年将翻倍成长至 5.73 兆。然而,B2 Ventures 创办人 Arthur Azizov 点明,这波成长潮掩盖了一个核心问题:「市场深度其实极为脆弱

他以外汇市场为例,强调即便全球日均交易量高达 7.5 兆美元,EUR/USD 等主流货币对也经常出现滑价与流动性断层:

加密市场也未能幸免,当市场氛围转冷,曾经活跃的订单簿瞬间干涸,卖压便会如雪崩般涌现。

ETF 教会我们的一课:包装掩盖不稳定成「假流动性」

传统金融早就历经这场教训,2008 年金融危机后,银行被迫退出做市,市场流动性供应角色转由 ETF、被动基金与演算法交易主导。当时,全球 MSCI World 指数中仅 4% 的流通量由指数型基金持有;到了 2018 年,这个比例已增至 12%,特定个股甚至超过 25%。这代表著什么风险?

即便 ETF 或被动基金本身标榜「流动性很好、能随时进出」,但背后实际持仓如企业债或次级市场债券,却在市场震荡时难以脱手 (流动性不足)。

(懂得避险才是真稳健!揭穿指数投资稳赚不赔神话,投资人如何应对台海危机?)

当资金蜂拥而出,做市商这时只能扩大买卖价差,或是干脆退出市场,从而引发更大的市场动荡。

这种「流动性包装下的低流动性资产」问题,如今也正悄悄在加密市场中蔓延。

深度幻觉:加密市场的「虚假深度」困境

2022 年加密熊市期间,大型交易所也曾出现滑价现象,近期 Mantra 的 OM 代币闪崩更凸显问题本质:「平时看活跃的交易深度,实则在压力下瞬间崩解。

(Mantra (OM) 崩溃发酵中!Reef Finance 创办人卷入操纵疑云,抛售上亿美元?)

Azizov 指出,这种现象特别好发于市值排名 20 名以外的二线代币 (Tier 2 Tokens):

它们散布在不同交易所、各自拥有不一致的报价与做市策略,缺乏整体性与深度。此外,许多专案方与交易所为了吸引用户,常以刷量交易 (wash trading)、诱多挂单 (spoofing) 等方式伪造市场活跃度,进一步削弱真实流动性。

他担忧,当波动袭来,这些虚假流动性提供者第一时间就会退出,留下的只是无助的散户与自由落体的价格。

从协议层解决碎片化:真正的整合才是出路

解决流动性碎片化的根本之道,不在于再推出一个更快的交易所,而是从区块链基础层 (L1) 就整合跨链桥与流动性路径:

部分新一代 L1 已将「资产流动性」纳入协议的核心设计部分,透过智能互操作性与统一流动池,使资金能跨链自由流动,提升资本效率与交易稳定性。

随著云端通讯架构 (AWS 和 Google Cloud) 与自动化交易占据高达 90% 稳定币交易量,加密市场的技术基础已准备就绪。一旦设施趋于完备,加密市场或许能真正拥有与传统金融抗衡的资本市场机能。

加密市场能否跳出传统金融的轮回?

加密市场的未来不只关乎新技术,更是一场关于市场结构与风险承担方式的再设计。要避免重蹈传统金融的流动性缺陷,加密产业势必要看清「表面繁荣」的假象,转而打造更深层且真正连结的金融基础设施。

风险提示

加密货币投资具有高度风险,其价格可能波动剧烈,您可能损失全部本金。请谨慎评估风险。

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Followin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喜欢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