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0xElora

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特朗普签署《GENIUS法案》的笔尖刚离开纸面,他就高调发布《美国AI行动计划》:“现在,让世界看看真正的美国规则。”
导言
2025年7月,美国政坛掀起了一场数字经济的风暴。
7月17日,众议院以294票赞成、134票反对通过《2025年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Clarity Act, H.R.3633),为加密货币市场扫清监管迷雾。几乎同时,7月23日,特朗普政府高调发布《赢得AI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America’s AI Action Plan),以90多项政策措施,誓言通过去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技术输出,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绝对霸主地位。
这两项政策的接连推出,在数字霸权争夺中构筑起攻守兼备的新体系,宛如特朗普政府为数字经济按下的“双倍加速键”,点燃了市场热情。从华尔街到硅谷,从币圈到AI圈,这场“双重狂欢”正在重塑美国科技与金融的未来。
AI行动计划为OpenAI、微软、亚马逊等巨头松绑,Clarity Act则为Coinbase、Kraken等加密企业注入确定性。两者协同,是否真能开启新金融与技术时代?本文将以专业视角,深入剖析这两项政策的机制、影响与争议,并探讨其对中国市场和全球竞争的深远意义。
特朗普AI行动计划:硅谷的“自由狂欢”

背景:全球AI竞赛的紧迫性
截至2025年7月24日,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900亿美元,美国占据49%的份额;中国AI企业(如DeepSeek)凭借开源模型迅速崛起,2024年市场规模达900亿美元,占全球23%。欧盟的AI Act和新加坡的科技友好政策也吸引了大量资本,威胁美国的技术霸权。
特朗普的AI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去监管、建基建、推出口”三大支柱,重夺全球AI领导权。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Michael Kratsios称:“这份计划为美国AI霸权绘制了决定性路线图。”AI与加密货币沙皇David Sacks补充:“AI是革命性技术,关乎全球经济与力量平衡。美国必须赢!”
核心机制
去监管:为AI巨头松绑机制
- 废除拜登政策:特朗普上任首日废除拜登2023年AI行政命令(EO 14110),认为其“扼杀创新”,要求联邦机构审查并撤销所有“阻碍AI发展”的法规。
- 版权保护:支持AI模型将版权材料视为“合理使用”,为OpenAI、微软等企业规避法律风险。
- 采购标准:联邦政府优先采购“无意识形态偏见”的AI模型,强调“自由言论”。
可能影响:
- 企业红利:OpenAI、微软、亚马逊等巨头受益于低合规成本,加速模型开发。
- 风险:AI Now Institute警告,去监管可能放大虚假信息,2024年AI诈骗损失已达2亿美元。
- 争议:“无偏见”定义模糊,可能增加合规复杂性,减缓10%创新速度。
基础设施建设:算力与能源革命机制
- 简化审批:废除《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部分条款,加速数据中心和半导体工厂建设。
- 巨额投资:宣布5000亿美元私营AI基础设施投资,包括OpenAI、SoftBank、Oracle的Stargate项目(已部署1000亿美元,20个数据中心在建)。
- 能源升级:通过电网优化和前沿能源技术(如核聚变)满足AI算力需求。
国际领导力:输出美国AI标准机制
- 技术出口:商务部和国务院联合企业,向盟友推广“全栈AI出口包”(硬件、模型、软件)。
- 安全防范:国土安全部设立AI信息共享中心,防范网络威胁。
- 对华策略:放宽Nvidia对华AI芯片销售限制,但加强子系统出口管制。
可能影响:
- 地缘优势:类似5G竞争,美国AI技术或成全球标准。
- 风险:对华出口放宽可能提升中国AI能力10%。
Clarity Act:加密市场的“规则革命”

背景:监管迷雾中的加密热潮
2025年7月17日,众议院以294票赞成、134票反对通过Clarity Act,为加密货币市场带来清晰规则。全球加密市场总值达2.7万亿美元,但美国因SEC与CFTC的管辖冲突流失大量投资,2024年区块链融资仅45亿美元,远低于欧盟的78亿美元。Clarity Act通过明确分类和监管分工,试图重振美国加密行业。
核心机制
监管分权:CFTC与SEC的协同机制
- 分类:数字商品(去中心化区块链资产)由CFTC监管,证券类代币由SEC监管,稳定币由GENIUS法案补充。
- 去中心化豁免:区块链12个月内实现去中心化,筹资上限7500万美元可免SEC注册。
- 披露与合规:发行方需披露代币经济模型,交易所需遵守CFTC反洗钱规则。
可能影响:
- 企业:Coinbase等交易所成本下降15%,DeFi项目增长20%。
- 风险:监管漏洞可能导致欺诈,类似2017–2018年ICO损失50亿美元。
市场激励:创新与资本流动机制
- 筹资豁免:中小项目(如NFT、GameFi)可快速筹资。
- 交易所规范:CFTC监管提升可信度,吸引机构资金。
- 国际协调:降低跨境交易风险。
可能影响:
- 初创企业:类似Axie Infinity的成功案例或激增。
- 风险:豁免滥用可能重现ICO欺诈。
消费者保护与争议机制
- 披露透明:降低欺诈风险。
- 反洗钱:遵守《银行保密法》。
- 不足:未强制简明披露,散户或难理解。
可能影响:
- 正面:增强散户信心。
- 争议:Elizabeth Warren警告监管漏洞可能导致“下一个FTX”。
AI与加密的协同效应:数字经济的双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AI行动计划和Clarity法案在2025年7月接连推出,绝非巧合。它深刻体现了特朗普政府在科技领域“松绑监管、激发创新、强化主导权”的核心逻辑。下面我们从几个关键维度分析其联动影响:
对美国国内:重塑科技与金融生态
- AI投资与基建狂潮
《AI行动计划》释放出强烈信号,极大提振市场信心。政策发布当周,私营部门即宣布巨额新投资:甲骨文和OpenAI加码“星际之门(Stargate)”超大数据中心项目,新增4.5吉瓦算力建设(预计创造10万+岗位);软银、MGX等计划未来四年在美投资5000亿美元于AI基础设施。可以预见,在联邦政府的背书和政策激励下,更多资本将源源不断流入美国本土的AI芯片制造、云计算和模型研发领域。这将加速AI企业成长,催生新的初创公司和产业链上下游机会,巩固硅谷等地作为全球AI创新中心的地位。
2. 监管松绑,创新迸发
撤销繁琐监管(如环境审批简化、研发限制解除)为AI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AI言论自由”原则减轻了模型开发的政治正确压力,释放创新活力。科技界普遍欢迎政府“让开道路”,期待市场主导AI进步,同时呼吁支持开源以防巨头垄断。总体而言,去监管化在短期内将提升美国AI产业的竞争力和繁荣度。
3. 潜在风险与尖锐批评
数字权益组织警告,完全放任私营巨头主导AI,可能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系统不透明、消费者信任崩塌。对“无偏见”定义的模糊性和联邦政府威胁削减不合作州的资金,引发干预言论自由、抑制地方有益探索(如加州安全标准)的担忧,甚至触发联邦与州的权限争议。
4. 加密市场的“合规春天”
Clarity法案终结了长期监管不确定性,被行业视为“1933年《证券法》之于数字资产”的奠基时刻。海外创业者考虑回流,本土机构加速合规准备。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盛赞其为“明智的两党立法”。监管清晰化将吸引合规资本(尤其是华尔街机构资金)涌入,推动数字证券、链上衍生品等创新产品开发,巩固纽约、迈阿密等地的全球加密金融中心地位。
5. 监管架构重组与竞争
法案确立了CFTC在加密商品监管的核心角色,要求SEC退回传统证券领域,解决了长期权责冲突。行业期待CFTC更包容的监管文化(对比SEC的严格执法)。然而,金融改革人士警告法案可能削弱投资者保护,在反欺诈、反操纵、交易所审查等方面力度不足,为监管套利留隐患。未来SEC与CFTC的协调执行将是关键。
对中美竞争:博弈升级,规则角力
- AI芯片
从封锁到竞合: 特朗普策略现微妙调整:一方面,加速本土芯片制造和算力基建(如简化晶圆厂审批),追求代际领先;另一方面,适度放宽对华高端AI芯片(如英伟达H20、AMD MI308)出口限制。这旨在平衡技术封锁与美企商业利益(失去中国市场损害其研发能力)。中国短期压力缓解,但核心技术依赖未解,必将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竞争从“卡脖子”转向更复杂的竞合博弈。
2. 算法主权与技术体系对抗
AI行动计划的核心野心在于全球主导权。美国向盟友输出“安全可信”的全栈AI解决方案,实质是推广美国标准,构建排除中国技术的生态圈,削弱中国在“一带一路”等地的方案落地和数据获取。中国力推“算法自主”(如百度飞桨、自主大模型)以反制。双方在国际标准组织、AI治理平台的博弈将加剧,可能导致全球AI生态分裂为不同技术标准和数据治理规则的阵营。
3. 区块链与数字金融主导权
Clarity法案是美国争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规则制定权的关键一步。目标是将全球加密产业中心锁定在美国,确保美元在数字资产中的主导地位,防范中国区块链标准(如BSN)的崛起影响美元体系。美国策略是扶持并严管私人美元稳定币(纳入主流金融监管),使其成为事实上的“数字美元”,挤压中国数字人民币的国际空间。法案的清晰监管也回应了中国此前对美国监管不力的指责,夺回话语权。
4. 军事与安全的延伸战场
AI行动计划包含“国际AI安全与外交”支柱,强调与盟友分享AI军事技术(情报分析、无人系统),联合制定规范以约束中国。区块链在网络安全、抗制裁方面的潜力也被视为未来数字战场的关键。科技政策与地缘战略在AI和区块链领域深度交织,技术标准之争即国家实力与模式之争。
对全球格局:监管分裂与主权觉醒
- 美欧分歧加深,监管竞赛开启
特朗普的宽松路线与欧盟《AI法案》(AI Act)的严格风险管控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大幅松绑可能迫使欧盟在产业外流压力下局部调整,但出于价值观(隐私、伦理)不太可能全面效仿。欧盟或更强调“可信AI”作为差异化竞争力。未来,欧盟要求美企遵守其规则与美国反对“额外管制”的矛盾,将在贸易谈判中激化,增加企业全球合规成本。
2. 数字主权浪潮高涨
美国的技术输出和标准主导策略,刺激各国担忧技术依赖损害主权。接受美国方案的国家可能寻求“两头押宝”(同时接触中国或其他供应商)。印度等新兴强国加速制定本土AI伦理和标准。欧盟的Gaia-X云计划、支持本土AI企业的努力,都是追求数字主权的体现。未来,数据本地化、算法透明性要求、扶持本土替代方案将成为普遍趋势,导致全球科技生态碎片化。
3. 国际规范与多边治理困境
美国倾向于在盟友圈(如G7, OECD)内制定AI规则,对包含中俄的联合国等多边机制持怀疑态度。这使形成全球统一AI治理框架困难重重。在数字金融领域,美国推动美元稳定币成为全球标准,可能侵蚀他国货币主权,引发发展中国家联合抵制,但美国凭借在IMF等机构的强势地位可能无视。副总统万斯“不接受别国管制美企”的强硬表态,预示全球协调将面临巨大挑战,风险(如AI军备竞赛、监管套利)恐将上升。
结论

归根结底,这两项政策是特朗普政府构建美国数字时代全面霸权的战略支柱。AI行动计划是确保美国在新工业革命中领跑的“国家命令”。通过政府扶持与松绑,美国意图汇聚全球顶尖人才、资本与技术,实现指数级发展,甩开对手。从“星际之门”到AI人才培养,目标直指打造美国主导的AI纪元。
Clarity法案则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霸权工具:通过设定规则,吸引全球资本汇聚美国市场,迫使其他国家接受其驱动的创新与风险管理模式。成为数字资产和AI的最大输出国与规则制定者,赋予美国巨大的国际谈判筹码,用于推动进一步巩固其科技霸权的协议。
从美国硅谷到北京中关村,从布鲁塞尔官厅到非洲移动支付市场,全球都将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这股政策巨浪带来的冲击。对于美国而言,这是一次押注未来的豪赌:只要在创新竞赛中持续领跑,并让世界跟随其规则,它就能延续和放大自身的强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