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与科技的棋盘上,北京最近的几步棋,走得令人玩味,今天据彭博报导,中国监管机构对内地券商与智库下达的「稳定币静音令」,要求停止一切关于稳定币的宣传、研讨会与研究报告,形同让民间对风声鹤唳,如临大敌。另一边,近期却是香港对稳定币发行商敞开怀抱,推出全球瞩目的监管牌照,吸引著无数中资背景的机构争相涌入,如一场前后反差的舞台剧:前台锣鼓喧天,后台却必须静悄悄。
这看似矛盾的举动,揭示了中国在面对数位金融浪潮时,一个深刻的两难:既要抵御美元体系借由加密货币渗透的威胁,又渴望抓住机会,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造一艘全新的数位方舟。
堵住洪水,还是开凿运河?北京的双轨盘算
首先必须厘清,中国的政策并非要全盘否定稳定币,而从头开始,从2017年起开始的多次加密禁令,否定的都是「不受控」的区块链工具。这是一场关于控制权的攻防战,目标不是拥抱或拒绝,而是「驯化」这头猛兽。若把「稳定币」这个概念拆解成两个核心元素:一是作为技术载体的「高效跨境支付网络」,二是作为价值锚定的「美元」。北京的策略,简而言之就是「要一,不要二」。
在中国内地,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早已建构了全球最高效、且完全处于监管视野之下的电子支付生态。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以美元为锚的稳定币,如 USDT 或 USDC,对当局来说是危险的,而他们也成为了人民币经济体系中,难以铲除的特洛伊木马。根据 Chainalysis 的估计,仅在 2024 年前九个月,中国的场外 (OTC) 加密货币交易额就高达 750 亿美元,这是多么大的外汇管制缺口。
视线转向香港,我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疏」。香港正在做的事,是为未来发行「可控」的稳定币铺路——也就是与港币或离岸人民币 (CNH) 挂钩的稳定币。当我们看到中信建投、国泰君安这些国有背景的券商在香港积极申请加密资产牌照时,不应天真地以为它们只是为了分一杯散户交易的羹。
它们更深层的任务,已被诸多中国企业看做是未来「人民币数位方舟」的基础设施承建商。这个方舟,将航行在香港这个受监管的「避风港」内,其技术效率来自区块链,但价值核心与控制权,则牢牢掌握在北京手中。
稳定币:刺穿金融防火墙的数位长矛
北京如此大费周章的控管,背后是总体经济学中一个经典的「不可能三角」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数十年来,中国的选择是牺牲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以换取对人民币汇率和国内货币政策的绝对掌控。
美元稳定币在境内交易的盛行,如同一支支锋利的数位长矛,试图刺穿这道精心构筑的防火墙。传统的资本管制,只需守住银行这个「闸口」,但稳定币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去中心化的微型「数位闸口」,让任何拥有智慧型手机的人,理论上都能绕过官方渠道,将人民币资产兑换为锚定美元的数位资产,实现资本的无声转移,那每年地下高达 750 亿美元的 OTC 交易额,正是这个新战场上最真实的战报。
当资本可以轻易透过 USDT 流出时,中国央行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就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会受到挑战。更让北京警惕的是,美国已将稳定币监管纳入国家金融战略。2025 年 7 月,美国总统川普签署了首个联邦层级的稳定币监管法案,并直言这是「巩固美国在全球金融和加密技术领域主导地位的巨大一步」。
这无异于一场数位金融领域的军备竞赛。如果说过去的美元霸权建立在 SWIFT 系统和石油美元之上,那么未来的美元霸权,很可能将建立在由美国监管、以美元为锚的稳定币网路之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若没有对应的工具,无疑将在未来的地缘政治博弈中陷入被动。因此,大陆的围堵与香港的试点,本质上是一体两面:前者是防守,后者是为了在未来的战场上拥有自己的武器。
反驳之声:香港实验,一场精心设计的「自由」幻梦?
市场上存在一种乐观的看法:香港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 Web3 创新中心,是中国与全球加密世界连接的桥梁。这种说法认为,香港的监管框架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与资本,最终孵化出世界级的数位资产项目。然而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看法可能忽略了香港作为「监管沙盒」的内在悖论。
这个悖论在于:一个旨在服务于「控制」的金融创新,最终可能既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也无法保证绝对的「控制」。创新的本质,尤其是在 Web3 领域,是「无需许可」(Permissionless) 的。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失败、再尝试,正是这种混乱的活力催生了以太坊等颠覆性的技术。而香港的模式,本质上是「需要审批」(Permissioned) 的。其严格的牌照要求、高达 2500 万港元的实收资本门槛、以及对每个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的规定,几乎将所有草根创业者和小型科技团队拒之门外,最终成为传统金融巨头的游乐场。
这种模式下的「稳定币」,其核心价值主张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全球用户拥抱 USDT,看中的是其规避监管和无缝流动的特性。而一个在香港诞生的、完全合规的「稳定币」,其卖点会是什么?
它无法提供匿名性,也无法提供绝对的资金自由。它吸引的,不会是寻求最高效率和自由度的全球资本,而更可能是那些需要在「一带一路」项目上进行人民币结算的企业,或是寻求有限、但合规的海外资产配置渠道的中国内地投资者。这就决定了它的市场天花板远低于人们的想像。它可能不会成为一个颠覆世界的工具,而更像是一个数位化、效率更高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网络。这并非失败,但与「全球 Web3 中心」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
结论:防守者,还是规则制定者?
回到最初,中国推动稳定币政策究竟是进是退?答案或许是:要以退为进。它后退一步,关上了内地可能引发金融混乱的大门;同时前进一步,在香港这片试验田上,尝试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新的游戏规则,北京既是「防守者」,也在努力成为特定领域的「规则制定者」。
这场大国博弈的核心,始终是控制权。北京试图建造的,是一个与全球主流加密世界平行,但由自己掌控的数位价值网路,这座精心设计的「花园」或许干净、有序,但它能否孕育出能与墙外那片野蛮生长的「热带雨林」相抗衡的生命力?这是对中国金融智慧的考验,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全球数位经济的版图,这场大戏的帷幕才刚刚拉开,值得我们每一个市场观察者持续屏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