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塑造未来十年的 5 个加密货币前沿领域

这些领域虽面临技术、监管、市场等挑战,但同时承载着「非对称收益潜力」,而这正是加密领域「头部赢家」的核心特征。

撰文:Jean-Paul Faraj,Bankless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加密货币常被诟病「追逐新奇热点」,但以下这 5 个前沿领域不仅尚处发展初期,更具备长期存续的潜力。

若你在加密货币领域深耕已久,一定见证过无数炒作周期的起落。但在喧嚣之下,生态系统中的某些领域正悄然为未来十年的发展筑牢根基。

这些领域虽尚处初期(有时甚至发展缓慢,令人焦急),但其潜力毋庸置疑。

👇以下是我将持续重点关注的 5 个领域:

AVS 与再质押:共享安全性成新基础组件

EigenLayer、AltLayer 等再质押网络的兴起,标志着「主动验证服务(AVS)」这一全新设计领域的诞生。其核心逻辑在于:以太坊的质押 ETH 可通过「再抵押」,为全新的网络与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如此一来,各项目无需从零开始建立信任体系,而是可直接借助以太坊的公信力与验证者资源。

再质押重构了新协议的启动模式:将信任环节交由以太坊验证者群体负责后,开发者无需再耗费精力搭建自身安全机制,可专注于应用设计本身。这不仅降低了创新实验的准入门槛,还能让这些项目持续融入以太坊的经济生态。该领域的机遇并非来自某一款「爆款应用」,而在于为数百个新应用的落地打开了闸门。

重要性何在:

  • 全新范式:共享安全性有望催生出全新行业 —— 从去中心化计算到人工智能训练,这些领域最终都将构建在以太坊之上。
  • 人工智能机遇:人工智能与该领域的适配度极高 —— 自主智能体与去中心化训练可直接接入再质押安全层。
  • 基础支撑作用:随着加密技术的应用加速普及,EigenLayer、AltLayer 等项目将逐步与寻求「可扩展信任机制」的大型机构展开合作。

面临挑战:

  • 尚未出现标杆应用:目前尚无「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案例,证明 AVS 已能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
  • 资金过剩与应用滞后:早期投资大量涌入,但实际应用场景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导致许多早期投资者仍在等待价值验证。
  • 代币解锁压力:未来将迎来大规模代币解锁,可能对市场情绪与代币价格产生冲击。

若能顺利推进,再质押对基础设施的意义,或将堪比稳定币对支付领域的变革。它将像「特洛伊木马」一样,悄然吸引下一波用户入场。

DeFi 与 TradFi:界限逐渐模糊

不久前,使用 DeFi 还需依赖 MetaMask 钱包、跨链桥,还要忍受「Gas 费大战」的困扰。如今,EtherFi、Coinbase、Argent、Morpho 等团队正将「借贷」「收益获取」等 DeFi 核心功能,打包成普通用户可轻松使用的工具。信用卡支付、法币入金通道、一键式借贷市场等服务,正不断缩短传统金融与 DeFi 之间的距离。

曾经看似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如今正日益融合。其中的关键机遇在于:大多数用户无需「主动转向加密货币」,而是会自然而然地使用那些「运行在加密技术底层」的产品,只因这些产品更快、更便宜、更灵活。这一趋势还打开了庞大的分销渠道:传统金融机构可将 DeFi 基础功能「白标化」,用用户友好的包装呈现给大众。最终,「去中心化金融」将不再是一个独立概念,而会回归「金融」的本质。

重要性何在:

  • 基础设施成熟:DeFi 已进入成熟期 —— 以 Aave 为代表的协议历经多年市场考验,充分证明了其「长期存续能力」(林迪效应)。
  • 监管态度转变:美国等监管机构的关注点已从「是否允许加密货币」转向「如何规范加密货币」,这一心理转变意义重大。
  • 信任格局重塑:全球范围内对传统金融的信任度正不断下降。每一次金融丑闻、银行挤兑或手续费上涨,都为替代方案(如 DeFi)创造了发展空间。

面临挑战:

  • 用户信任门槛:对大多数家庭而言,「DeFi」仍是陌生概念,要让用户相信其安全性,仍需长期努力。
  • 地域访问限制:受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政策影响,许多 DeFi 产品无法触达全球用户。
  • 赢家通吃效应:幂律法则将导致市场资源向头部集中,许多优质中小产品可能被埋没。

对 DeFi 开发者而言,核心问题并非「用户是否会使用这些工具」,而是「用户是否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 DeFi」。

RWAs:规模最大的资本桥梁

若说 DeFi 的核心是「创造新的货币市场」,那么现实世界资产(RWAs)的目标则是「将所有传统资产搬上链」。Ondo、Reserve、Centrifuge、Maple 等项目正搭建基础设施,将美国国债、企业债券、大宗商品甚至房地产等现实资产「代币化」,使其能在加密市场中实现交易与功能组合。

RWAs 代币化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孤岛效应」:一枚代币化的国债,可同时作为 DeFi 中的抵押品、稳定币的发行支撑,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部分所有权」交易,全程无需传统中介参与。该领域的真正机遇在于:原本「静态」的资产转变为「可编程的基础模块」,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与风险模型开辟了设计空间。

重要性何在:

  • 庞大市场规模:全球资本市场规模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即便仅有一小部分资产上链,其规模也将远超当前 DeFi 的总锁仓价值(TVL)。
  • 链上收益新来源:RWAs 已推动新一轮稳定币收益浪潮。例如,Ondo 的代币化国债让稳定币持有者无需脱离加密生态,即可获取美国政府背书的收益。
  • 市场稳定器作用:在波动剧烈的加密市场中,RWAs 可充当「压舱石」,提供更安全的抵押品,同时加深流动性池。
  • 机构信任桥梁:RWAs 是华尔街等传统金融机构「能理解的叙事」,它并非传统金融的威胁,而是连接两者的桥梁。

面临挑战:

  • 监管阻力:不同司法管辖区对证券、资产托管的规则差异巨大,合规流程将延缓发展速度。
  • 流动性错配:尽管代币化提升了资产的交易便捷性,但房地产、企业债券等底层资产本身并不具备高流动性。
  • 机构采纳瓶颈:要让传统机构信任「链上资产包装模式」仍需时间,目前大部分资金仍处于观望状态。

若将 DeFi 比作「试验沙盒」,那么 RWAs 就是连接加密生态与现实世界的「高速公路」。这一领域或许将成为最重要的「加密入口」—— 届时,加密货币将不再是「实验性技术」,而是深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组件。

ZK 技术:兼顾扩展性与隐私性

在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未来布局中,「零知识证明(ZK)」是行业共识性的重要方向。Starknet、Succinct、Linea、zkSync 等机构正竞相证明:ZK 系统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已具备「生产级应用能力」。ZK 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压缩信任成本」—— 能以低成本、快速、安全的方式,验证大规模计算过程。

基于 ZK 技术的区块链,为「链上无法实现或不切实际」的应用打开了大门。通过压缩计算量、降低数据需求,ZK 技术让原本「因体积过大、成本过高或安全性不足而无法上链」的系统成为可能。其应用空间极为广阔:从更高效的链上验证,到以隐私为核心的消费级应用,再到全新的「安全且数据丰富」的协议类型,ZK 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在链上交互与开发的方式。

重要性何在:

  • 核心项目背书:以太坊本身已明确将 ZK 技术作为「扩展性解决方案」,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合法性支撑。
  • 成本指数级下降:ZK 验证成本正呈指数级降低,使其有望在消费级场景中大规模应用。
  • 隐私应用崛起:以隐私为核心的消费级应用正逐步兴起,覆盖支付、身份验证、即时通讯等领域。

面临挑战:

  • 技术标准碎片化:多种 ZK 技术标准并存,目前尚无法判断哪类技术栈将最终胜出。
  • 炒作大于落地:对开发者与用户而言,「ZK 技术爆发时刻」尚未到来,实际应用仍滞后于市场预期。
  • 技术复杂度高:在区块链底层叠加 ZK 验证系统,为本就复杂的技术架构又增加了新的技术门槛。

ZK 技术既是「基础设施级创新」,也是「消费级应用工具」。它承诺同时实现「高吞吐量」与「隐私保护」—— 这两大特性正是 Web2 难以兼顾的。

去中心化社交:突破「仅与金钱相关」的局限

加密领域长期以来「重金融、轻社交」,但这一格局正逐渐改变。Zora、Lens、Mirror、Farcaster、Base App 以及新兴的 Thousands Network 等应用,正为「去中心化社交层」搭建基础框架。其目标是:打造体验堪比推特(X)、Instagram 或 TikTok 的平台,但在这些平台上,创作者将真正拥有自己的内容、声誉与收益。

去中心化社交的价值不仅在于「创作者收益分配」,更在于将「社交图谱」重构为「公共产品」。不再是每个平台将数据锁在「信息孤岛」中,而是让用户的声誉、粉丝关系、内容可在不同应用间自由流转。这彻底颠覆了当前的平台逻辑:平台不再「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服务用户竞争」。该领域的机遇在于:即便仅取得小幅进展,也能形成「无法被忽视的生态」—— 因为创作者与社区有强烈动力迁移到「能保留更多自身收益」的平台。

重要性何在:

  • 不受市场周期影响:消费级应用的发展不完全依赖加密市场周期,优质的社交平台即便在熊市中也能实现用户增长。
  • 头部机构支持:Coinbase 近期与 Zora 的整合意义重大 —— 借助 Coinbase 的规模优势,数百万用户将首次接触加密社交领域。
  • 市场窗口期成熟:Web2 平台的创作者经济正逐渐衰退(如收益分成降低、内容审核严苛),为去中心化替代方案提供了发展空间。
  • 用户体验大幅优化:过去 18 个月中,去中心化社交的用户体验(UX)显著提升,克服了曾经阻碍用户采用的核心障碍。

面临挑战:

  • 用户惯性阻力:说服用户离开熟悉的 Instagram 等平台,转向新应用的成本极高。
  • 依赖投机驱动:许多去中心化社交项目通过「代币化」启动,容易受「价格上涨周期」影响,缺乏长期稳定发展动力。
  • 入门门槛仍存:钱包操作、跨链转账、助记词管理等环节,对主流用户而言仍过于复杂,易产生抵触心理。

去中心化社交或许无法在短期内「取代 Instagram」,但随着 Web2 平台对创作者的「压榨」不断加剧,用户向「用户所有型网络」迁移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

总结

加密货币常被诟病「追逐新奇热点」,但在喧嚣之下,以下 5 个前沿领域不仅尚处发展初期,更具备长期存续的潜力:

  • 再质押 / AVS:有望重新定义网络安全机制,为去中心化 AI 等新行业打开发展大门。
  • DeFi 与 TradFi 融合:持续缩短加密技术与日常金融产品的距离,推动金融体系革新。
  • RWAs:将全球资本市场这一「最大蛋糕」直接搬上链,解锁新收益来源与机构信任。
  • ZK 技术:在提升区块链扩展性的同时保障隐私,为新应用设计开辟空间。
  • 去中心化社交:为「不再服务创作者与用户」的 Web2 平台,提供「基于所有权」的替代方案。

这些领域均面临严峻挑战 —— 技术瓶颈、监管复杂性、市场竞争饱和等。但同时,它们也承载着「非对称收益潜力」,而这正是加密领域「头部赢家」的核心特征。

若上一轮周期的核心是「证明区块链可承载稳定币与 DeFi 协议」,那么下一轮周期将聚焦「让加密技术融入金融、基础设施、文化的每个角落」。这 5 个领域的开发者并非在「追逐叙事热点」,而是在为下一代应用、用户与资本铺设「必经之路」。

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开发者而言,这些领域都值得长期关注。

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Followin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喜欢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