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Z在香港的时代性发言看Web3下轮机会在哪里

前华人首富赵长鹏近日在香港大学和Bitcoin Asia 2025上的演讲,相信不少币圈小伙伴都看过了。从西雅图联邦法庭的被告席,到如今香港会场的主讲台,赵长鹏这一年的轨迹可谓跌宕起伏,他选择在这个时刻现身香港,就是精准踩中了香港加密监管的关键节点——《稳定币条例》正式落地,蚂蚁、京东等科技巨头都争先抢滩稳定币赛道。文将深度总结赵长鹏在香港两次会议上的核心发言,串联香港“传统经验+制度创新”的背景,寻找传统金融与链上价值的桥梁,并探索 Web3 项目在未来可能的合规路径与下一轮机会。

一、RWA的三座大山与主旋律是什么?

RWA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最近热度很高,佳兆业资本(00936.HK)在公司公告决定战略转型以及开展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业务布局之后,就在今天,公司股票直接暴涨了250%。那么,RWA真有这么好搞吗?赵长鹏之前在香港就直接提出了RWA落地的三重困难大山:

第一座山,流动性困境。房地产和收藏品本身的交易频率就很低,如果代币化放到链上,买卖盘深度肯定不够。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大资金进出很困难。没有流动性,代币化就失去了核心价值。

第二座山,监管的复杂性。代币化资产到底是证券还是商品。归谁管?证监会还是商品期货委员会还是其他部门?做这个业务,牌照怎么拿?RWA的资产属性非常模糊,它究竟是证券还是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答案可能完全不同。这意味着,一项RWA业务如果想实现全球化,可能要在世界各地申请五花八门的牌照,合规成本和难度极大,这严重限制了其业务模式的延展。目前股票的代币化产品还没解决和真实股票价格挂钩的问题,所以机制上并不成立。

第三座山,产品机制的缺陷。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股票代币化产品,代币的价格与锚定的真实股价之间经常出现脱钩现象,说明内在的套利机制可能是失效的。一个无法通过市场力量自我修正价格的金融产品,根基是不稳固的。

RWA虽然面对这么多难题,就不搞了吗?赵长鹏认为,这件事又必须得做,利润透明的股票、债券是RWA的主旋律。目前稳定币是最成功的RWA,稳定币的底层就是美元和国债这些现实资产,美国国债是全球流动性最好、最标准化的资产。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搞RWA甚至是一种战略需要。你不搞,别人搞了,你就会被边缘化。当今是RWA发展的一个黄金窗口期,正是克服苦难抢占先机的时候,香港政府现也是非常主动地在推进。

如果企业计划通过 RWA 项目发债,刘律希望企业能首先考虑好这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你的项目是否具备发行资格?券商会不会帮你卖?以及资产类别、评估和担保安排是否符合券商标准。第二,关于成本和利润空间你是否能接受?要知道,现在一些RWA 发债费用甚至比传统IPO的费用更高,涉及境内外律师、基金代办服务、会计审计、区块链技术服务、券商费用等,除了券商收取的以融资额度按点算的服务费及后续承销费之外,其他成本也不低于500万港币。这些务必在项目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包括要考虑整个项目的落地周期,如果企业只是为了拉股价,一拥而入之后又半路退场,只会得不偿失。

二、稳定币能从“币圈工具”

升级成“金融基础设施”吗?

赵长鹏将稳定币称为“货币国际化的新载体”,认为稳定币会从避险资产转向全球支付与资本流动的基础设施。他认为美国政府深刻理解了稳定币对美元全球战略地位的价值,现在绝大多数的USDT用户都在美国境外,这本质上是美元影响力在全球的延伸。稳定币是底层货币全球化的工具,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稳定币产品。美国比较有意思的是,在颁布《天才法案》的时候,同时提议禁止央行的数字货币CBDC,这是因为美国已经有了USDT、USDC这些美元稳定币。对于我国来说,推动人民币或港元稳定币的发展,就可以为人民币提供一个新的Web3通道。虽然自由流通的区块链资产会挑战外汇管制,但是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香港也正在这个赛道上抢跑。

关于稳定币对外汇管制的挑战,目前我国境内是不允许稳定币交易,相关跨境资金流动依然受外汇管理法规限制。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即“37号文”)》为代表的制度,仍是境内个人或机构在涉外投资中处理资本与收益合法流回的主要合规路径。但是,我们认为,未来外管局或将考虑为稳定币在某些管制的特定场景下开放政策口子,中国不得不走这一步。这是回应国际竞争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避免在全球加密与支付赛道中被边缘化的重要一步。

三、DAT会成为传统资本

进入Web3的合规桥梁吗?

DAT(Digital Asset Treasury Companies)是指将数字资产(主要是加密货币或稳定币、Token 化的现实资产等)作为其资产负债表核心组成部分的上市或公开实体公司。它们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类似工具募集资本,以获取加密资产敞口,从而为传统投资者提供一种间接参与数字资产市场的途径。赵长鹏对 DAT 模式持极为支持的态度,他认为传统股票市场比加密货币大太多了,这个圈子比币圈大多了,对于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绝大部分资产都被机构管理。目前,这些机构都没办法大规模直接持有加密货币,直至ETF的出现。但是现在DAT提供更多选择,对于不能直接购买比特的主体,比如上市公司、国企、央企,可以通过买股票而间接接触加密货币来入场,给庞大的传统资金开了一个进入Web3合规的口子。可以把DAT理解成一个通道、桥梁,连接传统金融和Web3。有更多的钱进来,这个市场的稳定性自然会更高。

赵长鹏建议,在 DAT 模式下虽然你采取的“strategy”策略可以很多样,从最简单的持有比特币,到主动去做交易管理,甚至投资整个生态项目。但是简单的战略往往更稳妥:持仓清晰、交易简单、风险控制明确。因为在牛市的时候会面临很多诉讼。律师建议:如果strategy很清楚,加上找专业人士保驾护航,被起诉的可能性就会相对小很多。

四、“AI+Web3”:炒炒概念还是真能落地?

赵长鹏指出,目前市面上大多所谓“AI+Web3”项目只是炒概念,没有实际的作用。尽管现阶段二者的结合还未成熟,但绝不是概念,未来可期。他认为,可编程货币(programmable money)是一切的基础:如果货币本身可以编程、自动触发某些逻辑,可极大地扩展 AI 在支付与价值结算中的作用。AI的终极发展最后还是离不开加密货币,因为在支付环节,AI没有身份证,无法像人一样做KYC,必然会用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进行支付。未来AI之间、AI和服务之间互相交互,有些是金融,有些是非金融。这种机器对机器的支付,可能会有海量高频次的互动和价值结算,特别对于非常小额微支付来说,用加密货币通过API来调用最方便高效,可能会引爆链上的交易量带来上千倍的增长。

而我们的人民币、美元、港币都是不可编程的,日前已有项目朝这个方向落地:9月Google 推出 Agent Payments Protocol(AP2),允许 AI Agent 使用如稳定币这样的可编程货币,在 agent-to-agent(机器对机器)或 agent-to-服务的场景中执行自动支付。最终实现这些真正的催化剂是AI自身的发展,AI算力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支持,这会促使AI行业拥抱Web3,比如通过代币化来融资,甚至走向更加开放和公共化的模型。当未来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数百个AI代理,在后台完成各种任务,从而催生海量的微支付,这种模式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无法实现,但Web3可以轻松支持。这在法律上将会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当 AI agent 错误交易、欺诈攻击、授权滥用发生时,谁来承担责任?协议设计方、agent 所属实体还是用户?其次,关于监管/隐私合规要求中的突破口,例如交易审计、支付链条透明度、反洗钱 (AML)、反恐怖融资 (CFT) 机制等是否被嵌入系统。最后,随着链上交易量可能暴增,网络安全、税务合规、跨境支付与数据主权问题也会被拉到台面上。

五、机构化与监管明晰:利好还是枷锁?

现在币圈常见的争论是:要不要国家和机构进场?极端去中心化派和“纯粹比特币主义者”坚决反对。但赵长鹏在大会上的发言,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是好事。赵长鹏说得很直白:国家和大机构的参与,会带来资金、带来节点、带来可信度,更重要的是带来应用场景。一旦国家开始建立“国家级加密资产战略储备”,监管就不会缺位,规则会更清晰,市场会更稳定。2025年比特币的走势,已经部分反映了这种趋势。年初大家都说阿联酋走得前卫,但现在美国明显加快了脚步。8月29日,赵长鹏看到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准备发布关于外国交易所(FBOT)注册的新规草案,以后非美国交易所,也有合规路径来让美国用户参与。他直接感叹自己曾经因为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入狱,但是自己是经济全球化倡导者。区块链技术可以轻松实现经济全球化,所以需要升级旧法律来跟上全球化的步伐。

美国在提速,香港也在《稳定币条例》落地后,通过立法、牌照和监管指引,力争把自己打造成合规“新高地”。渣打(香港)、Animoca、HKT 联手成立 Anchorpoint,申请稳定币发行牌照。这是一个信号:牌照和应用场景,会是下一轮竞争的主旋律。这意味着,加密行业不再只是小圈子的游戏,而是大机构、真资金的竞技场。有趣的是,川普次子埃里克·特朗普在Bitcoin Asia 2025压轴对谈中高调为比特币站台,公开预测比特币未来会涨至 100 万美元,并称赞中国在加密货币发展中的角色。与此同时,香港证监会一名高官和议员临时从演讲名单中撤出避免与埃里克互动,也从侧面证明了加密、地缘与政治的交织。在政治敏感度升高的当下,企业与个人的公共言论与市场推广都需更为谨慎、合规友好。

机构化意味着传统资金会大规模进入,加密行业不再是小圈子自娱自乐。有了监管,门槛虽然高,但资金进来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规模都会被放大。合规红线与商业速度又要怎么兼容呢?实践层面,香港当局已提醒市场:截至8月1日《稳定币条例》生效,尚无实体获牌照;并预计初批牌照或于2026 年初迎来首批持牌机构。与此同时,HKMA 强调申请者应“早申请、早沟通、准备充分”,谨慎沟通,避免制造不切实际的预期。所以对于Web3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想成功,就别想着“擦边”。机构资金需要审计、托管、KYC,不会投一个“黑箱”项目。如果还停留在“监管来了就跑路”的思路,那未来的增量市场就与你无关了。

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Followin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喜欢
63
收藏
1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