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pRadar 宣布关停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加密社区再度被一种熟悉的凉意笼罩。它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项目,但却是Web3世界最早的基础设施之一——从早期的链游与CryptoKitties,到后来的DeFi、NFT与多链爆发,它始终是行业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如今,七年过去,这盏灯也终于撑不住了。
DappRadar在公告中坦言,在当前环境下维持平台规模已“财务不可持续”。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长期被压缩的商业模式最终走向终点的自然结果。
同时,加密市场跌幅持续:比特币短线跌破92,000美元关口,一度下探91,200美元附近,ETH跌破3000美元,DappRadar的RADAR代币日内跌幅逾36%。

一家老牌数据平台的离去,与整个市场的集体回调相互映照。这是否意味着,这一轮加密熊市的寒意,比我们预想中来得更早、也更刺骨?
从“世界的 Dapp 商店”到“财务困难”
DappRadar 成立于 2018 年,创始人为Skirmantas Januškas 和 Dragos Dunica,总部位于立陶宛。
最初只是两个工程师周末做的小项目,很快成长为“World’s Dapp Store”——全球最有影响力的 dapp 数据与发现平台之一,月活用户一度超过 100 万。

在巅峰时期,DappRadar 追踪超过 1.4 万个 dapp、50+ 公链(后来扩展到 75+ 链和 1.6 万 dapp),覆盖以太坊、BNB Chain、Solana 等主流生态,是无数项目方、研究者和散户查看链上活跃度、TVL、NFT 交易的“首页”。
融资方面,它在 2019 年获得约 230 万美元种子轮、2021 年获得 500 万美元 A 轮投资,投资方包括 Blockchain.com Ventures、Prosus 等知名机构,同年发行平台代币 RADAR,并尝试通过 DAO 去中心化治理。

更重要的是,DappRadar 每年/季度的《Dapp 行业报告》长期被VC 和项目引用,很多人都是通过它第一次了解到 「DeFi 盛夏」、「NFT 爆发」或者链游等相关趋势图。
然而近年来,随着广告收入持续萎缩、用户活跃度放缓,叠加加密市场整体低迷,DappRadar 所依赖的“免费 C 端 + 有限 B 端变现”模式,已难以支撑其作为数据基础设施所必需的高昂运营成本。最终,平台选择在此时体面离场,而不是拖到出现更难看的结局。
2021 之后诞生的项目,已死了一多半
如果把 DappRadar 放回大环境,它更像是一个延迟显现的统计样本。

根据 CoinGecko 今年4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
自 2021 年以来上线的代币中,有 52.7% 已经“死亡”(价格长期接近零、无成交、被下架等);
2024 年全年失败项目约 138 万个;
2025 年第一季度,就有约 182 万个代币被标记为失败,单季就占 2021–2025 年所有失败记录的近一半。
再往前看一层,BitcoinKE 2024 年的研究已经提醒过:
统计超 1.2 万个项目后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加密项目在 3 年内就会消失;
对 2020–2021 年牛市里诞生的那一波来说,失败率甚至更高。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过去两轮熊市里消失的项目,类型和名字已经数不过来,但有一些代表性案例值得再回看一眼:
Three Arrows Capital(3AC):重仓 LUNA、GBTC 等高波动资产,叠加高杠杆和挪用资金,2022 年在连锁爆仓中破产清算。
Celsius、Voyager、BlockFi 等借贷平台:牛市靠高息和“收益叙事”吸引大量用户,底层资产却高度相关、风控薄弱,2022 年陆续申请破产。
F1 Delta Time 等链游 / NFT 平台:烧钱买授权、重度依赖新资金和二级市场活跃度,当交易量断崖式下跌,维持成本远高于收入,只能关服或转型。
LocalBitcoins、Paxful 等 P2P 平台:在合规和收入压力双重挤压下,2023–2025 年先后宣布停止运营或永久关停。
这些项目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核心逻辑很相似:
叙事可以把估值吹上去,但撑不起长期运营成本;
在利率上行、流动性回收的环境下,没有真实收入的部分最先出局;
合规和风险管理在牛市被忽略的“软肋”,会在熊市变成致命伤。
这些数据合在一起传递的信息很明确:
加密项目的“平均寿命”大致就在三年左右,绝大多数撑不过完整一轮牛熊。2024–2025 不是突然变冷,而是前两年堆积起来的“死亡名单”集中被划掉。
DappRadar 诞生于 2018 年,活了七年,已经比大部分项目多熬了一个完整周期。但在市场进入新一轮紧缩、商业模式没能撑起现金流时,它依然没能逃掉统计学上的那条曲线。
游戏规则已变,适者生存
DappRadar 的关停,或许不是“熊市”最突出的新闻,但却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它关得不早不晚,正好踩在行业情绪彻底转向的节点上。
几个月前,“熊市”还只是推特上的几句调侃,而现在,交易量在跌、融资难度在升、热钱退潮,没人再装作乐观了。情绪的反转不是靠价格宣告,而是靠现实一点点提醒你:这次真的冷了。
更冷的是环境,不只是市场。过去几年里,加密原生项目曾享受过一段“理想主义红利”——只要叙事够新,白皮书够长,就能拿到启动资金,试错甚至失败也不是什么罪过。但现在不一样了。门变小了,只有少数人能挤进去;门槛变高了,能活下来的必须自己解决营收问题、合规问题、甚至是人才留存问题。
与此同时,真正的“强者”们已经悄悄完成了「升级」。以前 Web3 项目喜欢嘲笑 Web2 巨头“不懂链”,现在那些曾被讥讽为“老派科技公司”的玩家,反而一个个愈发变强:
Coinbase 已从交易所变身基础设施和身份层提供商;
Stripe、Shopify 等 Web2 公司借助合规优势切入链上支付、KYC、RWA 等业务;
甚至 Google Cloud 和 AWS 都开始提供专为区块链设计的服务模块。
他们不靠发币、不靠空投,也从不靠“共识”来续命。靠的是客户、现金流和时间。
所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谁还活着”,而是“谁还值得活下去”。不是靠讲故事,不是靠市场热度,而是能不能做成一门正经的生意,撑得过这个冬天。
DappRadar 挂掉,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做得还不够坚实。而对于还在路上的项目来说,在这个流动性和注意力都被压缩的时代,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被某个更大的玩家买下。
作者:Seed.eth
Twitter:https://twitter.com/BitpushNewsCN
比推 TG 交流群:https://t.me/BitPushCommunity
比推 TG 订阅: https://t.me/bitpu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