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30,486个推特粉丝
关注
独立研究员| Researcher | 以技术和商业视角解读区块链前沿科技 | Security、DaTa、Zero-Knowledge、AI、DePIN ,etc | 硬核科普 | Previously:@ambergroup_io | @peckshield | DMs for Collab独立研究员| Researcher | 以技术和商业视角解读区块链前沿科技 | Security、DaTa、Zero-Knowledge、AI、DePIN ,etc | 硬核科普 | Previously:@ambergroup_io | @peckshield | DMs for Collab独立研究员| Researcher | 以技术和商业视角解读区块链前沿科技 | Security、DaTa、Zero-Knowledge、AI、DePIN ,etc | 硬核科普 | Previously:@ambergroup_io | @peckshield | DMs for Collab
动态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17 小时前
又一个豪华VC阵容Coinbase、Paradigm、Polychain三大Buff加持的AI+Crypto项目诞生了—— @withvana 。 简单而言,Vana目标将用户私有数据实现Tokenization,搭建一个对用户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以及未来经济收益权的分配与激励网络,可以解决AI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的数据不足的问题。 AI发展主要围绕“算力”、“算法”“数据”三座大山,其中算力方向有io、Aethir,算法方向有 Bittensor、SaharaAI,Vana锁定的正是被视为AI燃料的“数据”方向。 有了庞大“数据源”的支持,AI可以进行多模态学习、持续学习、自监督学习等以增强AI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和使用范围。 现阶段AI大模型训练存在隐私、数据来源不均衡等诸多挑战。泛文本类的网络数据又严重过剩,而特定领域(医疗、法律)高质量的数据、(新闻、科技)等实时更新类等数据源又严重稀缺。如何才能打破传统行业数据孤岛,降低数据标记成本,有效解决隐私等复杂问题呢? 初步看了下Vana的技术文档,其尝试构建: 1)数据流动性网络(Data Liquidity layer),可以像在DeFi体系灵活使用Token一样,在Vana网络使用数据; 2)数据可移植层(Data Portability layer),相当于构建了一个生态系统,是数据提供者、开发者、平台能够协作增进数据的有序流通,让开发者可以通过工具接口直接利用数据,也会记录并激励高质量的数据贡献等等; 3)数据“神经网络系统”(Connectome),构建了一个可记录生态实时数据交易的分布式账本,以及一套POS共识机制,确保DLP流动性层能正常运转,还可与外部EVM环境兼容。这是Vana主网上线能够有效解决AI数据问题的核心,是“数据”转化为可估量价值和可追溯流动性的关键基础设施。
VANA
15.49%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09-14
最近,围绕 @dappOS_com 意图执行网络产生了不少讨论,很多声音称Paradigm抛出intent-centric后,仅仅AI Agent智能化撮合引擎虚火了一阵,整体意图赛道进展并不理想。 那么,意图赛道当前面临的症结点是啥? 去中心Solver执行网络到底该怎么落地?接下来,系统谈谈看法: 1)Paradigm抛出intent-centric的很长一段时间,意图赛道确实热闹了一阵子,包括Anoma、Essential、dappOS、Brink等一众项目跃出水面。意图赛道以简化用户DeFi参与门槛,能和AI有效接轨,且契合Mass Adoption的特性,被视为牛市预期中的一大叙事。 不过,意图概念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其短期很难聚焦到一个方向并产生落地,除了AI Agent可作为意图执行网络的可选实现路径之外,包括账户抽象、链抽象、交易bot、甚至CEX等执行方式都可以纳入意图赛道范畴。 AI意图虽具颠覆性但太过于早期而发展缓慢,其他抽象意图又各自为营形不成合力。这是Paradigm抛出intent-centric概念虚火一阵后归于沉寂的究极原因。 2)在我看来,意图赛道发展缓慢主要面临两个核心症结点: 1、intent抽象挑战大:看似简单的一句,意图可以简化用户的链上操作,但现在链上环境却在日益复杂,例如:(LRT的赎回,MEME的抢跑MEV)等新问题不断在引入新的复杂度,使得跨链桥、链抽象、账户抽象等标准的简化操作的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远低于链上操作的复杂程度。 意图要解决的单链环境包括:代付Gas、社交恢复、抗MEV、一键Approve-Cancel、最小化滑点、自动化执行等等,涉及到多链环境,还会存在链之间智能合约兼容性,编解码兼容性、流动性互通性、标准统一性、以及其他安全共识类复杂问题。 此外,还有很多用户的意图无法仅依托纯链上解决方案,目前只有资金规模大、交易策略多元化的资管机构,才有成本和速度均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例如,当MEME币上线CEX后最便宜的流动性通常是做市商或者交易所的VIP大户,而赎回LRT等收益资产走DEX或者官方通道远不如发行LRT或者运行节点的机构。 总之,要试图在原复杂链基础设施上靠整合和优化就解决意图体验的事挑战性极大。 2、intent范围广:我此前也撰文分析过,常见的intent包括中心化意图(CEX)、结构化意图(Pre-Confirmation)、分布式意图(去中心化Solver市场)、智能化意图(AI Agent)。 在我看来,中心化意图和包括账户抽象、链抽象等在内的结构化意图都不在意图赛道重点发展范畴内,它们都是赛道已有的基础条件,需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才能算入。而智能化意图,要等AI Agent市场进一步成熟才能纳入范围。目前我们探讨的intent意图赛道发展,更多围绕去中心化Solver市场来展开。 3)意图赛道的发展落地问题,本质上在于去中心化Solver执行网络如何构建。该如何做呢?一个客观中允的方案是: 构建统一中间件网络层,并确保全新的用户体验、便捷高效的可兼容互操作性、以及去中心化的安全共识机制、接轨应用市场的统一流动性等等。 接下来,重点以 @dappOS_com 为例, 来拆解下构建一个去中心化Solver市场要面临哪些难题?以及dappOS探索了哪些产品和机制创新之处? 1、构建去中心化Solver执行网络 用户意图的“模糊化”和Solver求解器提供方案的可编程性天然存在矛盾,比如只在A链有资产的用户input一个需求:我要在B、C链完成交互撸毛。该需求到了Solver公开市场,正常来说Providers会先拆解用户需求: 1)0磨损跨链;2)Swap选择超低交易滑点;3)避开链交易Gas高阶段;最后经过Solver的复杂路径规划、竞价、平台撮合等前提下,最后在一个有B、C链统一流动性兼容的网络,以极低的gas磨损完成了任务。 这个过程中,用户提了需求没有Solver接受怎么办?Solver跑路rug了怎么办?Solver的价格过高怎么办?多个Solver供应方都争抢此任务又如何?任务成功了如何激励,失败了又改怎么惩罚等等。一个自由公开的Solver市场都得解决这些问题。 dappOS的想法是放弃让Solver拆解出清晰明确的执行步骤,只关注用户要的执行结果(例如 B、C链完成了交互撸毛),让Solver对其提供一个总的报价以及告诉用户需要做哪些授权(例如授权Solver使用A链的10USDT,最终交互撸毛的dApp合约),整个执行过程全权交给Solver来完成,用户无须关注执行过程细节。 选择以结果导向的执行逻辑如下:Solver可综合“链上+链下”路径达成成本和效率最优。 很多时候,链上逐笔发交易不可避免会产生成本损耗,若穿插链下方案,可以达成成本和效率的综合考虑,给到用户一个最优解: 例如,若Solver是交易所的VIP大户或做市商身份,利用身份资源优势换来的成本优势远大于直接调用AMM合约。用户在签名时可选择由某个Solver执行,Solver也可以拿到用户的资金授权,可以灵活决定以链上或链下的方式执行交易(还可以汇总用户需求并行执行),最终仅以结果为准,给到用户最便宜、最快的执行结果。 比如:涉及资金跨链场景,可以选择链上跨链桥也可以直接走CEX充提,Solver可决定使用那种方案;又比如:赎回LRT的场景中,正常逻辑是汇总用户赎回请求,集中执行,交易要排队还可能遇到Gas拥堵,进阶逻辑则可先链上低息贷款垫付,再灵活赎回。 反正,以“结果”为导向,目标是让Solver之间充分竞争,调动各种资源和权限优势给到用户成本和速率上的优化空间。问题来了,若执行过程存在“不透明性”,该如何确保安全呢?如下: 2、OMS最小化质押运行机制 OMS(Optimistic Minimum Stake)乐观最小化质押的想法就是让每一个任务预先规定一个失败时要赔偿用户的金额,然后就不需要关心Solver具体如何完成任务,若不成功只需清算掉Solver质押的赔偿资产即可。 同时,对于Solver来说质押金额可以做到最小化,只需要超过执行中的任务涉及的赔偿金额即可。这样对Solver资金占用的压力也小,Solver只要保证完成当前任务即可,自己的资金可以同时做各类其他业务,保证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3、统一流动性的意图资产 原本,很多资产闲置在不同链上,不仅流动性无法聚合更无法进行Yield等后续金融衍生品创新。dappOS定义了一种intentAsset意图资产,是一种通过dappOS意图执行网络来完成使用同时具备Yield功能的资产。 简单理解,意图资产如同一个衔接各个异构链的统一流动性层,A链的USDT和B链的USDC都可以在dappOS链上以intentUSD的形式流通,用户mint intentUSD如同把其他链上资产汇聚到一个“余额宝”池子内一样,而且可以把intentUSD当做A链的USDT或者B链的USDC来使用。 这种统一流动性解决方案,既解决了跨链环境差异导致的资产分裂问题,还能解决一系列跨链磨损、闲置资产收益的问题,一举两得。此外,IntentAsset本身也采用了去中心化、非托管的运行机制设定。 为何intent意图资产能兼具便捷性和Yield属性呢?一方面,Solver市场能解决覆盖用户大部分意图需求,和持有普通USDT并无明显区别;另一方面,调用Solver综合权限和能力之后,会产生相交纯链上操作的“利润”空间,节省的资金损耗也会成为Yield。 以上。 之前,看了很多去中心化Solver平台的构建方案,都忽略了模糊匹配存在的错误问题,都是以追求百分百正确为目标,殊不知意图交易执行本身根本不可能100%正确,反倒这种有容错率存在,且有相应治理机制约束的框架更有利于Solver市场的正常运转。 总而言之,意图赛道尽管困难重重,但不可否认其为Crypto市场转入Mass Adoption的必经之路。因为它解决了Crypto可组合性的B面,在当前市场过于堆叠乐高抽象的背景下,这种把交易执行隐藏起来,只关注结果的范式,能把更大规模的用户Onboard进来。 Note:觉得文章有用烦请“一键三连”支持为谢,认可我持续干货内容输的朋友,可以访问我推特首页点击Substack专栏订阅一下(目前还免费),更多深度专业的投研和分析内容,尤其是不适宜在推特公开分享的内容,会在那里看到。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09-13
如何看待 @MerlinLayer2 和 @BTC_OS 的安全跨链合作?基于纯技术视角,简单做下知识科普分享: 1)最近,MerlinChain发布了半年报数据,超12亿美元的TVL、160亿的桥接资产量和200多个生态合作伙伴等亮眼数据,这在经历半年风雨飘摇的市场来看似乎并不算差。 想当初顶着最强宇宙共识比特币layer2的光环仓促上线,经历了诸多非议和责难,其中最饱受诟病的就是“跨链桥”的“去中心化”问题。 而在比特币脚本语言天然匮乏主网赋予L2的“安全性”缺陷下,早期“去中心化”问题和“安全”反倒对立,中心化托管机构的介入却可解权宜之计。因此大部分偏早期BTC layer2项目在跨链安全问题的处理上,都直接简单粗暴以CeDeFi的形式存在,尤其大部分EVM- Compatible的BTC layer2都采用了此种方式。 不过,在Crypto去中心化极客主义追求下,一种足够技术Native的方案,要同时解决“安全”和“去中心化信任”问题的方案才是最终解。 2)碍于比特币主网UTXO脚本空间和验证逻辑的受限特性,主网难以存储layer2的全部数据状态,也无法用智能合约验证layer2的状态Proof正确性,因此,市场上公允的比特币layer2跨链安全共识方法,目前只有两种(EVM- Compatible方向): 1、ZK Proof验证方法:基于ZK框架构建一个可验证Proof证明的虚拟机,layer2以SNARKs证明的形式生成Proof、并由虚拟机验证Proof,最终由主网脚本最终“资产”的锁定和解锁验证。如此这般,以ZK技术作为媒介来确保layer2的数据状态在可信的前提下和主网完成交互。 比如: @ProjectZKM 构建zkMIPs程序指令集,基于zkVM做通用数据验证虚拟机,又构建了 Entangled Rollup Network实现资产和消息状态跨链可交互操作通信,最终在 @GOATRollup 上落地了可信的免跨链桥跨链安全机制,以及首个去中心化Sequencer BTC layer2。 又比如: @BTC_OS 则是构建了专门针对SNARK的VM虚拟机系统——BitSNARK,同时给予该VM验证系统构建了一个名为Grail Bridge的跨链桥来安全传输主网到layer2的资产转移和状态变更。其大致逻辑也是,以ZK作为验证媒介,最大限度开发主网有限空间的状态锁定和验证能力,以确保Rollup layer2网络的资产安全性。 两种方案都采用了ZK零知识证明技术,ZKM采用更通用的zkVM方案,因此在GOAT Network等应用项目落地时有更广泛的技术支持,相较之下,BitcoinOS则更专注于SNARKs验证和跨链桥服务,专注于跨链资产的安全转移。 二者在Proofs的验证逻辑以及主网资产Peg-in和Peg-out的锁定逻辑,以及BitVM的挑战者机制等都别无二致,故而放在一起对比以便于理解。 2、密码学算法安全加固方法:目标最大限度挖掘比特币主网UTXO脚本的空间和验证能力,脚本本身利用契约定义一套质押、解绑、提现逻辑,最终依托EOTS签名方案、最终轮次多签共识等实现主网资产的安全性和安全共识能力的对外商业化输出。 不用过多解释,大家一定想到了,这就是 @babylonlabs_io 的安全共识实现方法。核心逻辑是把资产牢牢锁死在主网管辖范围内,然后由二层POS链的节点Validators形成一套管理共识来维持秩序(反正资产被锁在主网,在二层就规规矩矩办事)。 和基于ZK技术协议的验证能力相比,如果说BitcoinOS和GOAT都要为layer2的每一笔交易验证“正确性”,Babylon赋予二层安全共识的能力更像是一种带有经济约束力的社会安全共识。 以上 至于MerlinChain,当前链上沉淀的用户、交易量、生态活跃度等数据依然证明其在比特币layer2生态的共识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基于此,MerlinChian通过组合生态不断进化的各类优秀技术安全方案来弥补自身的短板非常Make Sense。而比特币二层协议市场很多微创新也层出不穷,又大都匮乏Go-To-Market能力。这样优劣互补,抱团推进,最终形成合力势能,才能让看着一盘散沙的BTC layer2市场提升凝聚力并加速发展。 Note:觉得文章有用烦请“一键三连”支持为谢,认可我持续干货内容输的朋友,可以访问我推特首页点击Substack专栏订阅一下(目前还免费),更多深度专业的投研和分析内容,尤其是不适宜在推特公开分享的内容,会在那里看到。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09-12
最近,Solana Foundation引入的PayFi概念受到市场热捧,出现了包括Huma、Credix等系列热门项目。 而就在昨天,支付赛道老兵 @veloprotocol 也宣布将贝莱德的短期国债基金(BUIDL)代币化后整合到稳定币阵营中,以进一步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产品和web3链上世界的融合。如何看待呢?接下来,谈谈我的观察。 传统web2应用消费场景下,应收账款等待时间长,跨境SWIFT代理结算摩擦大等等问题一直存在,根本症结在于这类问题涉及政府政策监管框架、银行体系流程规范、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汇率时区差异等复杂性问题。 客观点说,在影响全球支付结算网络效率低的众多因素中,web3所能提供的链上支付基础设施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更关键在监管机构关系、银行系统兼容度、支付服务提供商利益链条等复杂关系网络中能否找到平衡点? 然而现实是,web3技术基建不错的项目离web2复杂政商关系过于脱节,而web2关系网过硬的项目又不那么web3 Native。而Velo Finance恰恰两方面平衡处理的还不错: 1)先说企业背景,Velo Finance隶属于泰国最大商业集团正大集团,成立以来就为正大集团在金融、零售、供应链、电信、地产、传媒等多条业务线提供落地支付场景支撑,拥有超1.2万家7-11便利店等多个高频支付应用场景。 应该讲,在东南亚和亚太地区,Velo在web2政商关系背景上,展现出了强大的“贵族”气息。最近,Velo与PTL Holding Co. Ltd公司达成合作,拓展了老挝的金融市场,为其实现全球支付结算网络的愿景再下一城。PTLH是老挝工业领域的代表性公司,在老挝大宗商品行业、银行系统、贸易物流等方面都有全面布局。 此外,Velo与Visa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与泰国本土银行SCB泰国汇商银行合作、而后又与亚洲数字银行开发跨境业务解决方案等等,不难看出,Velo在拓展web2传统政商关系“硬骨头”的时候可谓下足了功夫。 事实上,全球跨境支付转账市场份额超过1万亿美元,仅东南亚地区市场空间就超过了1,500亿美元,而绝大一部分东南亚人甚至还没开通银行账户,这种背景下试图用区块链构建的跨境支付技术来融入东南亚。如果没有一个产业实力雄厚,支付落地场景丰富,政商关系强硬合规的项目来牵头推进,做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落地的事难度可想而知。 2)在打好web2的复杂政商关系基础后,Velo在web3跨境支付基础设施上也做了不少探索努力: 1、Velo的区块链基础框架创建于Stellar恒星网络之上,Stellar和Ripple瑞波等都是老牌支付类区块链项目,用户可以以极低的交易手续费在恒星网络上进行交易。Velo直接收购了由恒星链核心开发团队创立的interstellar,因此Velo也算Stellar团队“直接”孕育出来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2、采用了EVM兼容的Nova Chain来做统一的区块链执行网络;同时构建了Orbit移动应用程序提供简介的“扫码支付”模式,目的为降低传统市场用户onboard web3环境的参与门槛;此外搭建了一个Universe超级DEX,允许用户连接第三方去中心化自托管钱包来管理自己的资产,这是确保用户无摩擦融合web3原生环境的基础; 除了这些,Velo还铺设了一个连接多链区块链环境的Warp网络,可同时支持Stellar、BNBChain、以太坊等诸多热门公链。总的来说,Velo在web3基础设施层面虽然没有“模块化”、“链抽象”等超前概念堆叠,但实用性功能该有的都有了,接地气。 3、Velo构建了一个联合信用交易网络(FCX),更像一个分布式的DAO组织,通过一套质押Velo代币获取1:1锚定数字信用的系统来进行日常运营。由于其网络内部都是SEBA银行、Lightnet集团等传统金融机构,因此这个信用交易网络虽然有DeFi的框架内核,但严格意义上属于一个CeDeFi网络,以此作用于CeFi、DeFi不同环境下的合作伙伴。 3)纵观Velo的产品协议发展路线图和其在web2政商资源市场拓展面的两手抓工作,可以明显感知,Velo切入做跨境支付全球结算网络的方式有点特殊:既不那么web3 Native,又不是非常web2传统固化,可以称其为CeDeFi双栖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Velo最近也与Solana基金会签订了战略合作,Solana将充当区块链结算层,而Velo则理所当然的成为连接链上和链下结合重重障碍的金融科技互通“桥”,将联手为老挝数字黄金交易做指定清算服务。 不难看出,PayFi并不是一个叙事性的概念,其更多是一个融合web2传统金融和web3链上基础设施和流动性的一个长期挑战。 如何让web3便捷性技术设施更好服务于传统金融支付框架,又如何在不伤及传统金融架构利益网络的前提下引入区块链流动性主体,处处充满了障碍。 尤其是当前纯链上世界,存在infra严重堆叠得背景下,这种“利用借贷平台利息支付消费、创作者变现,实时展开跨境支付”等致力于解决现实应用场景问题的方案尤为难能可贵。#VELO 以上。 Note:最近一段时间,重点研究了几个PayFi项目,似乎伟大的区块链Build愿景又回归“支付赛道”了。但,相较之下,PayFi这种链接web3链上流动性和web2传统实业Yield的新范式,才是让人充满期待的关键。
VELO
3.21%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09-04
最近, @solana 基金会也吹响了“网络扩展”的号角,有意思的事,其取缔了“layer2”的叫法,以Network Extention命名其网络扩展方案。不禁要问,以太坊layer2真的成了众矢之的了吗?按照Solana的意思,让通用layer2全面转型成Specific-Purpose链就能解layer2之困吗? 接下来,我来谈谈看法: 1)layer2作为过去两年的最热门叙事,没有之一。按理说应该承接这一轮牛市的预期,成为DeFi Summer之外的以太坊又一夏,然而,现实惨淡的币价无法支撑起该预期,导致整个赛道正遭遇情绪反噬,唱衰情绪浓烈。 但撇开情绪裹挟,我一直认为layer2是相对成功的,成功之处表象看是layer2已经分流了一部分主网流量,让主网不再承受高Gas拥堵压力,这和layer2最初的目标愿景一致(虽然被诟病吸血、寄生云云....); 但本质上,我觉得layer2最大的成功是消灭了以太坊Killer的Alt-layer1叙事。至少到目前,以太坊依然是区块链世界比特币之外的不二选择,其他高性能layer1、并行EVM、模块化、链抽象都种种叙事都以预设以太坊为“中心”地位补充成立。撇开币价,这就是Rollup-Centric战略的成功之处。 2)layer2也好, Network Extention 也好,都是基于主网的向外能力扩展。以太坊的layer2是构建了一个更密集计算、高低Gas、更快交易速率的链下状态网络,主打“功能性”延展;Solana的网络扩展则强调更Specific的特定问题解决方案,比如,包括新执行环境以及专业化处理能力在内的多种方案:State Compression状态压缩,兼容EVM环境的Neon ,大规模处理的cNFT,隐私交易等等。 我不认为二者有何不同,非要说差异化可以勉强总结二点: 1、以太坊自身性能先天局限,而无奈“被动”寻求扩展,而Solana本身链就主打高性能,扩展其实是“主动”拥抱其他试图兼容的解决方案以扩大辐射战线。 2、以太坊layer2赛道基础infra已然很成熟,甚至已经到了infra发展远超前于应用市场,最近被诟病的Blobs空间未被充分利用就说明了此点。相比之下,Solana的扩展方案还属于一片蓝海,最近Solana推类OP Stack商业堆叠范式SOON,以及Network Extention的提出都是为了推进这一B端商业叙事繁荣。 归根结底,只是先来后到之分,不能厚此薄彼。毕竟如果你不认为以太坊的layer2战略成功,又该如何看待Solana正在极力复刻的以太坊商业佳话呢? 3)至于General- Purpose通用链和Specific-Purpose特定链的争议。听到一种说法称以太坊的通用链像吸血鬼一样从主网吸取流动性,而一些能弥补主网缺陷不足针对性更强的Specefic链才值得提倡。乍一听,很有道理,让人感觉,以太坊的“通用链”成了原罪,好像layer2战略路径走错了似的。 但事实上,以太坊最初的layer2解决方案包括: @loopringorg 、 StarkEX 、 @DeGateDex 等等早期layer2系项目等都是Specific特定用例范畴。以太坊layer2从来都是General和Specific两条腿发展,此外还有Validium、Plasma、Parallel等多种layer2类别。 所以,问题不是通用链成了原罪,本质上还是Specific链也没得到有效的发展。 而且,Specific链和General链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Starknet一开始可以被视为特定链,它的Cario编程语言,它的并行执行能力,它的STARKs算法密集型计算等等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然而,后期进一步发展,Starknet坐上四大天王的宝座后就不自觉成为期待中的通用链了。因此究竟是特定链还是通用链,完全是市场预期和应用场景落地问题,并不是区分layer2战略优劣的关键。 Note:觉得文章有用烦请“一键三连”支持为谢,认可我持续干货内容输的朋友,可以访问我推特首页点击Substack专栏订阅一下(目前还免费),更多深度专业的投研和分析内容,尤其是不适宜在推特公开分享的内容,会在那里看到。
SOL
8.48%
loading indicator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