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劉教鏈
昨天下午4點左右BTC衝擊62k未果,而後一路下跌,至今晨失守6萬刀,目前暫時降至58-59k區間暫守。教鏈看了一圈,除了昨天文章《WBTC引發巨震》中提到的最大跨鏈資產WBTC控制權被轉交疑由孫宇晨控制之實體而引起業內不滿和激烈反應外,並無其他負面消息。由此可見,這一波從62k到58k下跌的鍋,恐怕不得不讓孫哥扛起來了。
上週三立秋。這立秋一到,天氣立刻就顯出涼意。不僅是天氣秋意漸濃,連加密公鏈,也是涼的不行。昨[8.11教鏈內參說,以太坊的gas fee(燃料費)都低至1 gwei了],可見鏈上活躍度之低,生態之涼涼。不知是應該為擴容似乎不再是個問題而欣喜,還是應該為潮水退去原來大家都在裸泳而羞恥,呵呵呵~
早上和娃談起蘋果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曾經引用過的格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給娃解釋說,stay就是保持,hungry就是飢餓,stay hungry就是保持飢餓。所謂保持飢餓,就是說人不能吃太飽。人吃太飽會怎麼樣?娃說,人吃太飽就會撐得慌。我說,對,吃太飽撐的就會作(zuō),會失去進取的精神,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滿、不要過。
而foolish就是愚蠢,stay foolish是什麼意思?娃說,保持愚蠢?這個怎麼解釋呀?我說,保持愚蠢,就是告誡我們,不要當大聰明,自作聰明,往往會栽大跟頭。就說在金融市場上吧,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覺得自己能買在低點、賣在高點。娃說,越是覺得自己聰明,往往就越是會高買低賣。我說,對咯,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刻地瞭解自己的愚蠢,踏踏實實地去做事,不要有投機取巧的心理,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人吧,貴有自知之明。教鏈在加密週期起起伏伏,一路走來,不說遠的,就說最近幾年,從2018到2024這6年,遇到多少大聰明的朋友,在教鏈的社群裡非要抖個機靈、較個高低、顯個高明,基本上,一輪牛熊,就消失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凡自作聰明揚言自己能夠戰勝市場,而沒有被市場戰勝並淘汰的,這些年來,教鏈就沒有見到過。各種狂妄自大、花樣作死,而最後求仁得仁、死得其所的,教鏈見的卻是數不勝數。
你見得越多,就越敬畏這個市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人外之人,及至最外之人,也仍在天之下。
越是成熟的投資者,反而就越是大智若愚的。比如,鮑威爾、耶倫這樣的,大多也都是採用經典的60/40投資組合,來打理自己的家庭財富。
人啊,其實有時候會陷入一種奇怪的心態裡面去。大部分人買汽車,或者買家電,都會挑最暢銷、最多人買的、排行榜上有名的大品牌,經過大多數人驗證過的產品。但是到了買投資產品的時候,就突然花樣作死,非要去買小眾的股票、山寨幣,總覺得自己有那個超越大多數人的聰明勁兒、眼力勁兒,還有祖墳冒青煙兒的好運氣,像進了潘家園古玩市場撿到大漏一樣,發掘出暴富密碼!
如果你問這些懷著暴富幻想瞎買的人,他們為啥不買主流——比如BTC,而是去賭運氣?他們幾乎異口同聲,給出同一個理由,或者藉口,那就是,BTC已經太貴了,沒有多少增長空間了,回報率已經不高了,所以,必須要買下一個潛力品種,才能實現暴富夢想。
這麼回答的人,有一個算一個,就是沒腦子,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顯然,他們之所以都會給出如此雷同的答案,就是因為他們都一樣懶於思考,全都是聽別人洗腦,被灌輸了這麼一個理由、藉口和邏輯。
這個藉口的邏輯其實很荒謬。投資品作為一個產品,投資回報率(收益)和實現可能性(風險)的比值就好比是產品質量。上述邏輯的荒謬之處,就好比會認為9塊9包郵的產品質量,比暢銷正品的質量還要好。
有網友做了這麼一張圖。把2020年至今,幾種典型投資品的“產品質量”,也就是年化複合增速(CAGR)和年化波動率(Annualized Volatility)做成了一張圖。把各投資產品放在座標系中,來觀察他們的位置,對比他們的產品質量。如下:
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債券(Bonds)屬於低波動、低增長的品種,黃金(Gold)波動性和增長率都要顯著高於債券,而股票(標普500指數 S&P、納指 Nasdaq)則都屬於高波動、高增長的品種。
其中,標普指數比較拉垮一些,以超出黃金一個身位的波動率,只換來幾乎一樣的增長率。顯然,風險-收益是不匹配的。
納指要好一點兒,雖然波動率更高——風險更大,但增長率也更高。
最菜的是羅素指數(Russell),波動率比納指還要高,收益率比黃金還要低。
這三個美股不同指數的對比,很顯然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美股的頭部效應特別明顯,靚麗的增長全靠少數頭部科技股拉動,大量的長尾中小股都是垃圾。
大者更大,強者更強。這種高度的資本集中化趨勢和極強的馬太效應,體現為美股市場的結構性失衡,這已經打破了一些固有的認知——比如,《創新者的窘境》所講的,小企業在創新方面總是能夠成功挑戰大企業的內部創新;又比如,奧地利經濟學派所講的,自由市場下,大量小企業的自發創新,效率高於大企業和計劃性的創新。
顯然,美國經濟現在從實質上已經是一個高干預的凱恩斯經濟。干預之手,就來自於“美元-美債”體系。一切都圍繞著金融指揮棒在翩翩起舞,只求能打動更多看官的心,春宵一刻值千金。創新,不過是舞娘身上誘人的薄紗,只為能收割更多看客(韭菜)兜裡的銀子罷了。
通過60/40配置股票和債券,可以降低波動率(風險),獲得不錯的收益率(回報)。從圖中也能看到,這個策略的風險和回報都略低於黃金。
好了,最後的晚餐。BTC上桌了。
如果把BTC和標普指數混合配置,可以從圖中看到,6%的BTC加上94%的標普500,可以在承受低於納指的波動性風險的同時,獲得相似的回報率。即,本文標題所寫的公式:標普500 + 6% BTC > 納指。
另外,隨著BTC/S&P組合中,BTC的成分比例越來越高,我們也會得到更高的波動性風險,以及更高的回報。
最棒的是,這幾乎是線性的。也就是說,BTC可以讓你做到,承受多一分風險,就享受多一分回報。
相比之下,太多的所謂投資品種,恨不得讓你承擔儘量多的風險,卻收穫儘量少的回報,甚至賠掉底褲。
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公眾號:劉教鏈。知識星球:公眾號回覆“星球”)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加密貨幣為極高風險品種,有隨時歸零的風險,請謹慎參與,自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