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流量驟降是謠言,但OpenAI確實危險了

avatar
36氪
3 天前

ChatGPT訪問量驟降!在當下這個AI泡沫論甚囂塵上的節點,任何一個相關的負面消息都會引發連鎖反應,特別是對於行業領頭羊OpenAI來說更是如此。就在近日,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駐歐洲宏觀研究主管兼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表示,“就月度用戶而言,對ChatGPT最初的‘興奮’正在消退。”

由高盛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投資機構給出負面展望,無疑是給AI泡沫論再添一把火。緊接著就在上週五,美股大型科技股更是出現了普跌,因此有相當多的人將之歸結於高盛這位分析師的言論。那麼AI泡沫真的要破裂了嗎?暫時似乎還看不到徵兆,最起碼高盛並不是吹哨者。

這是因為,高盛的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結結實實搞出了一個大烏龍。他們之所以認為ChatGPT訪問量大幅下降,是因為這位分析師援引了全球最受歡迎網站分析工具SimilarWeb的數據,其中顯示ChatGPT的網站訪問量在今年4月和5月呈現出斷崖式下跌的態勢。然而,SimilarWeb的這份圖表卻是有問題的。

就在高盛方面給出ChatGPT流量下滑,用戶對其失去興趣的結論之後。SimilarWeb方面表示,ChatGPT流量“跳水”是有原因的。因為此前在今年4月,OpenAI方面在將ChatGPT的域名轉向了chatgpt.com,而高盛所展示的卻是以老域名為對象進行統計的數據,可真實情況卻是ChatGPT的訪問量一直處於上升態勢。

一個烏龍居然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除了是因為高盛之外,更有資本市場對於AI前景的擔憂情緒不斷加深。事實上,ChatGPT訪問量下滑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眾眼前。此前在去年7月,Similarweb的相關數據就顯示,ChatGPT的流量自去年秋季推出以來首次下滑。

可是ChatGPT在用戶側的降溫,並沒有改變企業對於生成式AI的樂觀態度。彼時業界對於這一現象的解讀,是使用ChatGPT這類基於AI大模型的聊天機器人需要技巧,用戶要懂得使用提示(Prompt)來引導AI生成符合預期的內容。如此一來,想要讓ChatGPT來幫助自己,不僅需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還需要理解ChatGPT的運行邏輯。

由於客觀上存在一定得門檻,所以當新鮮感消退之後,自然就會有大量用戶選擇“棄坑”。然而企業級用戶如今卻在期待AI大模型能為業務賦能,或者是改善工作流程,從而實現降本增效的作用。就好像機器代替人工一樣,許多企業也寄希望於AI代替人類參與到生產工作中來。

遺憾的是,儘管一年時間的過去,隨著各路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AI概念開始普及,普通用戶對於操作AI聊天機器人也有了一定得認知。同時得益於OpenAI一直在迭代模型來提升ChatGPT的性能,也使得ChatGPT的使用體驗相比一年前有了巨大的提升。例如在C端,ChatGPT反而呈現出越來越受歡迎的態勢。

可反觀B端,當人工智能產品還存在道德和法律風險的情況下大肆使用,相當多企業用戶其實是心存顧慮的。另一個問題,則是C端用戶就連每月20美元的ChatGPT Plus都不願意,付費滲透率一直徘徊在較低的水平。這也是為什麼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會表現,現在這麼燒錢的情況下,用戶量增長就是OpenAI的核心命脈,因為一旦不增長,下一輪融資時估值不能再上一個臺階就會很麻煩。

如今的現實,是這種麻煩已經出現在了OpenAI身上。不久前他們完成了一輪融資,領投的Thrive Capital僅僅投了10億美元,估值也不過從一年前的800億增長到現在的1000億。顯然這可不代表OpenAI蒸蒸日上,反而有種撞上了“新秀牆”的既視感。

目前,OpenAI的困境在於每月20美元的ChatGPT Plus確實有望創造20億美元的年收入,可它的增長速度還不足以負擔運營該服務的鉅額成本,這就迫使OpenAI必須尋求更強有力的增長引擎。準確來說,OpenAI當下最核心的難題是證明AGI是可以實現的,且他們選擇的路線能在三到五年時間內實現AGI。

但問題在於,OpenAI現在的情況是11人的創始團隊已經分崩離析,僅剩下2位留在公司。內部動盪以及外部競爭對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OpenAI現在的局勢絕對稱不上是一片大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高盛潑的冷水自然就會引發市場動盪。

儘管高盛如今是自擺烏龍、出了洋相,可OpenAI的局勢如果得不到改觀,謠言或許就會變成遙遙領先的預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