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OS執行長:你該理解的 PayFi-RWA 新敘事

avatar
動區動趨
2 天前

塊鏈是一個高度依賴「敘事(Narrative)」的產業。通過構建敘事主題,它能引導市場討論、促進資本集中,並吸引相關團隊在同一敘事框架下打造生態,共同譜寫完整的故事。

PayFi 的敘事由 Solana 基金會主席 Lily Liu 提出,她在過去的半年內,幾乎所有的專題演講都圍繞在 PayFi,並宣示 PayFi 將是 Solana 接下來的唯一焦點,這顯示出其極大的決心。

在 Token 2049 期間,由 Solana、Huma 和 Stellar 主辦的首屆 PayFi Summit 將在新加坡舉行,這將成為定義 PayFi 內涵的重要活動。作為 PayFi 和 RWA 的早期實踐者,BSOS 過去與國際生態夥伴共同開拓,也因此受邀參與並發表演講。在 PayFi Summit 的前夕,我很樂意以一線從業者的角度,分享我對 PayFi 敘事的理解。

PayFi 是什麼?

PayFi 指的是利用區塊鏈技術,為真實世界的支付場景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

區塊鏈原本就是一種點對點支付系統,能夠實現「直接將錢轉給對方」的 P2P 支付。然而,現代社會支付行為的背後,往往是更複雜的流程。以信用卡為例,雖然它表面上是一種支付工具,但每筆交易其實隱含了短期融資、代墊付款、跨境匯款等多種金融操作。

另一個例子是貿易支付,貨品運輸需要時間,無法立即完成交易,因此貿易支付常涉及履約保證(如付款方將資金轉至中間機構進行保管)及短期融資等金融行為。

隨著交易行為的演變,「支付」在許多情況下更像是多個金融服務的整合。而 PayFi 便是利用區塊鏈的資金流動特性(Money Movement)與可程式設計貨幣(Programmable Money)優勢,為真實世界中複雜的支付流程提供流動性解決方案,從而提升支付的效率並降低成本。

PayFi 關鍵零元件:支付網路(Payment Network)的抽換

PayFi 無關乎使用者是否使用加密貨幣支付,而是關乎支付過程中「流動性運作方式」及「其所使用的支付網路」。以下我們用兩個案例來說明,一個是 Huma Finance,另一個是 Crypto.com VISA 卡。

傳統銀行無法提供 7×24 小時即時到帳的跨境匯款服務,這主要是由於其底層支付網路記帳方式的限制。為了實現即時到帳,許多跨境匯款的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採取「A 地收款,B 地付款」的方式,這意味著它們需要在全球各地的銀行中預留資金部位來支應操作。

可以想像,這種模式對資本要求以及規模擴展套件帶來的巨大挑戰。

Huma Finance 是一個借貸協議,專為跨境匯款的 Fintech 公司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援。當 Fintech 公司在 A 地完成收款後,便可以通過 Huma Finance 調動美元穩定幣,並立即在 B 地兌換成法幣,支付給收款人。

如此一來,Fintech 公司不再需要在全球各地建立龐大的資金儲備,Huma Finance 則利用區塊鏈上「指哪到哪」的資金流動能力,靈活地解決短期流動性需求,並從這些短期借貸中收取利息,為鏈上的流動性提供者(LPs)創造收益。

從實際資料來看,Huma Finance 為 Arf 這家 Fintech 公司提供短期墊資,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鏈上交易量已達 18 億美元。美元穩定幣 USDC 的發行商 Circle 也曾發表專文來介紹這一案例。

Huma Finance 是一個典型的 PayFi 應用,它繞過了傳統支付網路的成本與時間限制,實現了整體支付效能跨越式的提升。

另一個對比例子是幣圈較為熟知的 Crypto.com 的 VISA 簽帳卡。儘管使用者在使用該服務時,感知上是以帳上的加密貨幣支付,但實際上,交易仍然依賴 VISA 和傳統支付網路,支付效率或成本並沒有本質上的改善(Crypto.com 會在刷卡時先將加密貨幣轉換為法幣,再交由 VISA 用原有的方式接續處理)。因此,我認為這種模式並不在 PayFi 論述的價值範疇內。

供應鏈收付款場景的 PayFi 應用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是供應鏈中的收付款場景。供應鏈天生就存在流動性問題:當賣方將貨品交付給買方後,買方通常需要經過加工製造才能將貨品再次變現。在這段時間內,買賣雙方的流動性實際上都被鎖定在貨品中。

為了應對這段時間差,供應鏈中的買賣雙方在決定交易條件時,通常會採取「付款期限結合金額」的慣例。「付款期限」決定由誰來承擔貨品變現前的流動性缺口,而「金額」則隱含了對付款期限時間價值的補貼。無論如何,總有一方得承擔短期流動性壓力。

ISLE Finance 是一個專為供應鏈支付場景設計的借貸協議,由 BSOS 及 Outlier Ventures 孵化,並入選 2024 年 BNB Incubation Alliance (BIA)。ISLE Finance 為企業提供全球支付的信用額度,解決供應鏈交易過程中流動性卡關的問題。

在一筆交易中,若買賣雙方選擇使用 ISLE Finance 作為支付網路,ISLE Finance 協議就如同一臺鏈上刷卡機,賣方需要上傳發票(invoice)到 ISLE Finance 協議,只要買方通過私鑰簽名,上鏈表示:資訊正確無誤且同意付款,賣方即可收到美元穩定幣(當然,金額不能超過買方的鏈上信用額度)。

最終,買方需在約定到期日前向 ISLE Finance 償還這筆穩定幣;買方亦可在某範圍內,與協議約定一個比原訂付款時間更晚的日期。這樣,雙方針對貨幣時間價值所付出的成本就能有效分攤,並從 ISLE Finance 注入的流動性中得益,如下圖。

ISLE Finance 收付款的時間價值模型

PayFi 的機會:解決「支付時間差」的交易場景

PayFi 的核心機會不在於提供「投資性借款」的流動性,而是解決「支付時間差」引發的流動性問題。與投資性借款相比,支付借款的特點是週期短、頻率高、單筆金額小且風險較低

這種時間差可能來自銀行匯款的處理時間、商品運輸時間,或買方在下一筆收入到帳前的資金缺口等等。儘管這些時間差通常僅為數天至數週,但卻經常造成使用者極大的痛點。這類流動性需求與全球化支付的交會點,就是 PayFi 發揮作用的最佳契機。

此外,PayFi 的潛力也延伸至未來的 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生態系統,支援裝置之間高頻率、小金額、全球化的分潤、拆帳、清算與支付等需求。有了 PayFi 的流動性支援,能確保裝置間自動交易的持續進行,維持 DePIN 的穩定運作。這是傳統金融基礎建設無法支撐的服務。

從資產代幣化到 PayFi:RWA 敘事的轉變

在上一個週期,RWA(Real World Assets)賽道的主要敘事集中在資產代幣化(Tokenization)。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是 Ondo Finance,其代幣化的美國短期國債 ETF 總鎖倉量(TVL)突破了六億美元,成為行業亮點。

然而,資產代幣化大多涉及鏈下資產的管理與法律規範,營運成本巨大,如果沒有足夠的資產規模,很難發揮顯著效益。近期我們觀察到,資產代幣化的敘事主角已逐漸從草根區塊鏈轉移至像 BlackRock 和 Franklin Templeton 這類的大型機構。

資產代幣化的核心理念是將實體資產放到區塊鏈上進行流通;而 PayFi 的願景則是將區塊鏈的流動性與現實世界的支付行為結合,對於 LPs 來說屬於鏈下的短期債權,因此也被視為 RWA 敘事的一部分,但其潛在規模可能遠超美國國債的代幣化(如下圖)。

根據 CGV Research 今年九月發表的 PayFi 專題研究報告,PayFi 的市場規模甚至有望達到過去 DeFi 市場規模的 20 倍。我們相信 PayFi 將成為這一輪週期中 RWA 的重要敘事。


PayFi 的潛在規模,資料來源 Huma Finance Blog

深耕區塊鏈應用多年,我見證了從業者們最初的理想 — — 「區塊鏈或比特幣的點對點支付將取代法幣支付體系」的天真與浪漫情懷,到如今 PayFi 敘事強調進入現實支付場景,透過深刻理解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與區塊鏈自身優勢,務實地與鏈上鏈下不同角色相互整合起來,使更多人能夠享受到這項科技所帶來的好處。

或許多年後回望,今天的想法依然顯得過於理想化,但至少,我們正在為未來鋪設一條通往可能性的道路。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