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Ma
近期,比特幣 L2 解決方案 CKB 發佈了 Fiber Network 完備測試版,一個基於 Nervos CKB 和鏈外通道構建的下一代公共閃電網絡,可以為 RGB++ 資產提供快速、低成本和去中⼼化的多幣種⽀付和 P2P 交易。而這其中的價值主張是,當前的加密支付模式已經偏離了當初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所憧憬描繪的 “P2P 電子現金系統” 願景,加密支付模式在行業的不斷發展中,似乎也不斷地引入加密行業本應消除的尋租中介和中心化瓶頸。藉此,本文將嘗試回顧加密支付模式的演變歷程,並進一步探討 CKB 致力於構建的 P2P 鏈下支付願景。
比特幣,P2P 電子現金系統的起源
目前,可能行業對比特幣的主要價值定位是一種價值存儲,但我們別忘了,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對其的定位是 “一種 P2P 的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的最初目標是開發一個 P2P 去中心化支付系統,該系統可以在沒有中央銀行或金融中介機構參與的情況下運行。比特幣也順理成為早期那些極客在論壇間交換禮物獎勵的媒介。
但隨著比特幣價格的逐漸上漲、比特幣主網吞吐量等限制,比特幣作為一種 P2P 電子現金的加密支付方式,似乎已經很難獲得主流市場吸引力。
智能合約平臺的鏈上支付
我們不可否認,智能合約平臺的出現推動了更加多樣化的區塊鏈生態,同時也演化出了鏈上支付這類加密支付模式。但儘管是目前主流的穩定幣鏈上支付(如 USDT 等穩定幣的鏈上轉賬),似乎也無法成為加密支付模式的終局解決方案,依舊存在許多瓶頸難點。
而歸根結底,問題可能在於以以太坊為首的這類智能合約模型與 P2P 的偏離。即使這類區塊鏈平臺也高舉 “去中心化” 的旗幟,但這類 “去中心化” 與 P2P 架構依舊有著本質區別,前者可能仍包含等級或中間商,而後者則旨在消除它們,實現參與者之間的直接互動。
通用的世界計算機或許不是加密支付基建的最佳選擇。
這類智能合約平臺 “一切上鍊” 的思維模式讓網絡不堪重負,儘管已經有了各類擴容方案,但其組合擴容效果依舊難以達到支付基建的基礎要求,如 Visa 作為全球支付網絡,每秒能夠執行超過 65,000 筆交易,而以太坊的平均 TPS 為 12,各類 L2 的平均 TPS 也僅為幾十,強如高驗證者硬件門檻的 Solana,平均 TPS 也只有約 2000。這裡還只是對比吞吐量,其他如延遲,成本以及隱私等要求因素還尚未計入。當然如果說在支付隱私方面有 Zcash、Menero 這類隱私代幣在發力,但這類隱私似乎已經不自覺地跟灰產這類名詞掛邊了,讓人談隱私而色變。
與比特幣的 PoW 共識機制以及 UTXO 模型不同,目前智能合約平臺基本採用賬戶模型和以智能合約為中心的設計,這種設計一定程度引入了中心化因素,將資產所屬與應用層邏輯緊密結合,將 P2P(Peer-to-Peer)互動轉變為點對合約(Peer-to-Contract)關係,舉個最直白的例子,代幣合約所有者有權限可以直接修改你賬戶下該代幣的數量。
因此,儘管鏈上支付有時能滿足加密支付的部分場景需求,但若從吞吐量、延遲、成本以及隱私等綜合角度評判的話,依舊無法作為加密支付的最佳答案。
加密貨幣與傳統支付系統的結合:過渡階段的產品
加密貨幣結合傳統支付系統的模式逐漸興起,這個趨勢背後的驅動力包括加密貨幣行業的高利潤潛力、傳統支付業務的激烈競爭與高運營成本,以及新技術帶來的支付優勢。
常見的場景包括出入金、用加密貨幣在實體經濟中購買商品或服務(如加密預付費借記卡,第三方支付平臺 Revolut 等)。
當前加密貨幣結合傳統支付系統的模式,相信大家都認同這是從商業角度追求市場的一種過渡產品,雖然的確打通了加密貨幣和傳統支付系統之間的通道,但還是存在很多限制以及缺點。以加密預付費借記卡為例,手續費磨損較大(加密貨幣和法幣轉換的磨損、月費等)、卡內資金只能用於消費支付而無法實現真實轉賬、KYC 要求、不同地區的監管要求與潛在的平臺風險以及由此衍生的可持續性問題。
加密支付應該是哪番模樣?
並不是說以上現有的加密支付模式不對。只不過是需要匹配對應的使用場景。
如果是巨鯨需要轉賬支付高達上億美元的金額,那麼以 BTC 為單位在比特幣網絡上進行,可能是最安全的鏈上選擇了,這時候所謂的吞吐量、成本以及延遲對於這筆交易來說,似乎都不是問題,就是隱私性可能有點不那麼滿意,即使地址是匿名的,但通過各種鏈上追蹤的方式,多少能尋找到點蛛絲馬跡。
那如果是想要達到當前 Web2 移動支付的使用體驗呢?或者我們說得再長遠點,有觀點認為加密支付是未來 IoT 物聯網時代,機器與機器之間支付的理想方式;同理,在 AI 熱潮下,加密支付同樣也適用於 AI Agrent 間的任務結算支付。但是,在這種場景下,高頻小額快結算大概率會成為最基本的特徵,而回顧當下,當前這些智能合約平臺似乎無法滿足當下的這種場景需求。
可能入行幾年的小夥伴這時候就能想起一個名詞:閃電網絡。
是的,這類場景的確就是當初閃電網絡解決方案所暢想的應用場景。
迴歸願景:比特幣技術棧與公共閃電網絡的 P2P 鏈下支付
兜兜轉轉,方向再一次回到了比特幣的技術棧上。當然,這裡並不是說要再次將比特幣打造為電子現金系統,而是嘗試吸取比特幣的技術棧優勢,彌補現有系統的不足,打造真正的 P2P 支付基礎設施。
比特幣技術棧:PoW + UTXO
PoW 共識機制和 UTXO 模型是比特幣與當前主流智能合約平臺技術棧的核心區別。總體上,兩者結合的主要優點包括:
● 真正的去中心化:通過 PoW 機制,所有參與者都可以平等競爭,不依賴中心化機構,確保網絡的公平性和抗審查性。
● 安全性和抗攻擊性:PoW 確保攻擊者需要大量計算能力,增加攻擊成本,增強系統安全性,並有效抵禦 51% 攻擊。
● 用戶控制資產:UTXO 模型讓每個用戶直接控制自己的資產,無需信任第三方,增強了資產的隱私性和所有權。
● 可擴展性:UTXO 模型允許節點只驗證特定交易,提高了系統的可擴展性,尤其在交易驗證上更高效。
● 自由競爭和治理:礦工通過個人努力競爭獎勵,用戶可以自由轉移資產,無需中央機構許可,符合自由主義和去中心化理念。
公共閃電網絡方案:讓 P2P 願景再次輝煌
比特幣的基礎層為存儲和轉移價值提供了一個安全、去中心化的基礎。然而,它在可擴展性和交易速度方面面臨著限制。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比特幣社區推出了閃電網絡,這是一種在比特幣區塊鏈之上運行的二層解決方案,擁有以下主要優勢:
● 高效小額支付:通過鏈下支付通道實現即時、低成本和高吞吐量的小額支付,減輕主鏈負擔,適合頻繁交易場景。
● 隱私保護:交易不需要公開廣播,提供更私密的支付方式,減少用戶金融活動的監視風險。
● 去中介化:直接的 P2P 支付通道消除中介,推動真正的去中心化價值傳輸。
● 可擴展性:支持更高的交易頻率和速度,解決比特幣基礎層的可擴展性問題,適合全球化支付需求。
● 促進新應用:支持機器對機器(M2M)支付和物聯網(IoT)互動,拓展了新的支付和定價模式。
● 與比特幣兼容:作為比特幣的二層解決方案,保持了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
然而,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困境是當前比特幣閃電網絡發展進度的不佳,近兩年比特幣閃電網絡容量都在 5000 BTC 上下波動,停滯不前,通道數量也從最高點 80,000 不斷下降到 48,000 附近,當前的節點數量也僅有約 13,000。
而進度不佳背後涉及的原因主要可能有兩個:一是缺乏應用場景,二是比特幣本身不是穩定幣,普通人難以使用它進行日常支付。
這或許也是 CKB 發佈 Fiber Network 的初衷之一,Fiber 設計上受比特幣閃電網絡啟發,目標與閃電網絡類似,都是為了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微小額交易支付網絡。但 Fiber Network 並不打算取代閃電網絡,兩者是合作關係,而非競爭關係。作為後發者 Fiber Network 具備一些獨特之處,能夠更靈活地解決當前比特幣閃電網絡的困境:
● 基於圖靈完備的 CKB,具備更多靈活性,能夠實現一些在比特幣上難以實現的功能以及創新。這使得 Fiber Network 在某些實現上比閃電網絡更簡單,並且能夠解決一些閃電網絡難以處理的場景。
● CKB 鏈上成本相對於比特幣網絡較低,因此在流動性管理方面也更具備優勢。
● 支持多種數字資產和用戶自定義代幣,包括 BTC、CKB 和穩定幣。
為了推動閃電網絡這類 P2P 鏈下支付模式的落地,CKB 更是提出了公共閃電網絡方案,大體由三個關鍵部分組成:
● 創建一個互聯的更具包容性的閃電網絡宇宙:提倡將閃電網絡擴展到比特幣之外,鼓勵其他區塊鏈開發自己的閃電網絡實現。如 CKB 推出了 Fiber Network(CFN),Liquid 也有閃電通道,Cardano 正在開發 Hydra。這些不同實施方案之間具備互操作性,從而打造一個高流動性的全球價值網絡,促進資產在各種通道之間的無縫轉移。
● 閃電網絡節點的擴張:通過專用硬件設備創建一個全球分佈式、抗審查的網絡,並鼓勵用戶使用個人設備和我們的開源軟件建立自己的節點,以便在多個區塊鏈網絡上進行快速、低成本的支付。
● 建立 P2P 應用生態系統:通過提供快速、低成本和可擴展的支付基礎設施,實現廣泛的創新應用和服務,從而重塑傳統商業模式,為價值創造和交換創造新機遇。這可能包括基於閃電網絡的 DEX、基於小微交易的內容平臺等。
到了這裡,或許我們腦海裡已經能大致描繪出 CKB 所向往打造的那個 P2P 鏈下支付生態。它與我們當前所主流的以 EVM 為主的加密生態截然不同。它以 PoW+UTXO 作為整個生態的技術堆棧底層,以閃電網絡為上層應用基建,天然形成了一個 P2P 支付基礎設施,同時也完美滿足我們對真正的加密支付模式的想象:
● 高吞吐量:閃電網絡鏈下通道支付的天然優勢。
● 低延遲:即時確認的鏈下交易,能夠實現秒級支付確認體驗。
● 低成本 :減少鏈上交易頻次,降低用戶的交易費用,使得小額支付變得可行和高效。
● 隱私保護:閃電網絡的鏈下支付通道允許進行不廣播到公共區塊鏈的私密交易,而無需承擔與特定隱私幣相關的汙名或風險。
這時候加密支付的未來版圖或許才實現真正完善。巨鯨鉅額轉賬有比特幣主網可以選擇,普通用戶依然可以選擇在各公鏈上進行穩定幣轉賬,而小額高頻微支付甚至是物聯網以及 AI 代理等場景,有完善的閃電網絡 P2P 鏈下支付基礎設施可用。
結語
從 2008 年比特幣的 P2P 電子現金系統,到 2014 年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平臺的鏈上支付,再到如今加密貨幣與傳統支付系統的結合,加密支付模式經歷了多次演化,卻始終未能實現行業理想的藍圖。如今,Nervos CKB 勇敢迴歸比特幣的最初願景,重拾閃電網絡的核心理念,通過 Fiber Network 開拓 P2P 鏈下支付的可能性,推動這一支付模式的實際落地。這不僅補全了加密支付的版圖,更是對未來支付場景,尤其是物聯網和 AI 代理支付的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