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關於以太坊的討論

本文為機器翻譯
展示原文

如果將以太坊僅僅視為一家公司,那將嚴重誤解了區塊鏈技術的本質。以太坊不僅僅是一個企業或平臺,它代表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和經濟組織方式。

這意味著以太坊不是一個單一的實體,而是由無數個參與和協作的個人和組織組成的網路。儘管很多人傾向於崇拜"國王"或"CEO"等角色,但這實際上與中本聰設計區塊鏈的初衷相悖。以太坊的真正價值在於其社群的集體智慧和貢獻,而不是一個集中式的決策機構。

將以太坊與公司相比較忽略了其去中心化的本質。這不僅簡化了其運營機制,也忽視了它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創新領域產生的深遠影響。這些領域的發展挑戰了傳統金融體系,重新定義了全球範圍內的信任、價值和所有權概念。

當然,任何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獨特的挑戰和障礙。

以太主義和馬太效應

以太主義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馬太效應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侷限於以太主義,而是與所有形式的所有權相關的基本問題。我們可以將以太坊視為一種基於共識和貢獻的共享所有權,代表了一種去中心化、社群驅動的公共資源,而不是傳統的私有或國家所有權。

簡單來說,在以太主義中確實存在"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在以太主義的早期階段,當社會資源相對豐富,每個人都從相似的起點開始時,這個系統顯著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投資或努力來設想一個光明的未來,這在早期投資和發展階段得到了證明,許多人都經歷了快速財富的積累。

然而,隨著以太主義進入中期發展階段,大資本的規模優勢開始顯現。此時,資本較少或沒有資本的個人明顯感受到來自大資本的壓力。例如,可口可樂利用其市場份額來降低生產成本,使新進入者很難在同一市場中競爭。除非遭遇突發災難或行業變革,否則大公司幾乎是不可戰勝的。因此,任何所謂的"以太坊殺手"的說法都顯得可笑。此外,大公司還可以採取"惡意"策略,如提高gas費用,來壓制新的Layer 1專案。許多大企業在早期透過虧損經營來擴大市場份額和建立壟斷地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感到"賺錢越來越難"的原因。

儘管市場競爭激烈,但總體上競爭仍然相對"文明"。雖然資源不像以前那麼豐富,但大多數人仍然能夠維持生計。這要歸功於V神選擇了去中心化、社群驅動的公共資源,而不是查爾斯·霍斯金森所倡導的傳統私有或國家模式。"讓清潔工和CEO坐在同一個會議室裡是一種恥辱。"

以太坊系統的後期階段

隨著資源變得更加稀缺,大資本的行為開始顯得不體面。此時,小魚再也無法被大魚吞噬,導致大玩家之間為資源而展開競爭,從而正式開始了公鏈之間的競爭。那些既有遠見又執行力強的公鏈將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通常被稱為Layer 2專案。

例如,許多封建王朝在早期階段經歷了由於戰爭導致的人口大幅減少,使得地主和平民都能擁有土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主採取各種手段不斷佔有土地。其中包括透過善意的方式,如利用農民因自然災害無法承受而被迫以低價出售的土地;也包括惡意的方式,如與政府當局勾結,透過欺騙和恐嚇手段擴大自己的權力。

無論採取何種方式,結果往往相似:平民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少,而地主則積累了更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主形成了強大的派系,可以挑戰皇權,同時進一步剝削平民。當災難來臨,平民無法生存時,他們往往選擇反抗;或者當皇帝面臨財政困難,試圖鞏固權力時,地方軍閥也可能舉起反旗。這兩種情況往往交織在一起。

最終,舊王朝崩潰,平民陷入數百年的黑暗時期,直到一個新的王朝崛起,歷史的迴圈再次重複。歷史的迴圈性表明,只要人類經濟的各種"系統"保持不變,馬太效應就會持續存在。在科技行業,我們已經經歷或目睹了這種現象無數次。儘管這個話題可能看起來很遙遠,但我們仍然站在歷史程序的早期邊緣。

善良的資本家和系統性問題

許多人認為資本家或地主中也有善良的個人,這確實是事實。但推翻資本主義或以太坊系統的問題並不在於資本家的道德,而在於資本主義本身的機制。正如張馬子對黃斯朗說的那樣,"沒有你,這才是最重要的。"資本家的道德並不是關鍵因素。相反,那些天性更加善良的人可能更容易轉變思維,而那些思維僵化的人可能很難改變。

資本主義與財富的創造和轉移

另一個關鍵點是,資本主義或以太坊系統的根本目的並非生產。在討論這一點之前,我們需要達成共識:財富增長有兩種方式:創造和轉移。

創造,或生產,是擴大"蛋糕"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人們只能採集自然果實,但隨著農業社會的出現,他們開始學會種植,這標誌著人類社會的一次重大飛躍。

轉移,或掠奪,包括合法和非法兩種形式。例如,透過貿易獲得利潤是一種合法的財富轉移,而透過戰爭掠奪則是一種暴力的掠奪行為。總的來說,財富轉移是一個零和遊戲;一方財富的增加必然對應另一方的減少,從而加劇了衝突。

因此,為了實現和諧的社會發展,關鍵是要優先發展生產,而不是財富轉移。然而,許多早期的Layer 1專案在發展過程中,從"英雄"的角色逐漸演變成了轉移財富的"龍"。多虧了V神對"轉移"現象的鄙視,這個問題在一些Layer 2專案中再次浮現。

資本主義的核心目的

回到對資本主義的討論,它的核心目的是實現資本增值,這通常被稱為馬太效應——不惜一切代價積累財富。在資本主義的早期,資本家通常專注於生產,因為社會的總財富有限,只有透過增加生產才能實現快速財富積累,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桶金"。

但是,一旦資本積累到一定規模,資本家通常會尋找捷徑。雖然生產可以創造財富,但過程緩慢且勞動密集。這就是金融發揮作用的地方。最常見的形式包括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和各種借貸中心。例如,我借給你錢並收取利息,或者我在LSDFI或LRTFI中進行質押以獲得利息補貼。當資本相對較小時,利息的效果可能不太明顯,但當資本規模擴大時,利息可以帶來"財務自由"。例如,如果你有1億元的財富,你只需躺著就可以每天賺數萬元,而無需參與生產活動,也不需要為增加社會財富做出貢獻。當然,銀行利息並不直接創造社會財富,但它可以間接促進生產:你的貸款可能會幫助其他企業,透過他們的生產活動增加社會財富,而你只是收取一部分利潤。

資本的魔力和社會不公

然而,"利息"的概念並不僅限於借貸;其他模式可能遠不如它們看起來那麼合法。例如,想象你在曼哈頓擁有10處房產,每月輕鬆收取數萬元租金,而一位在金融領域有前景的博士生可能每月獲得相似的工資。這難道不顯得荒謬嗎?從某種意義上說,房東的角色甚至不需要監管。

資本的魔力在此顯現——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積累與高技能專業人士相當的財富。如果我處於你的位置,我也可能渴望這樣一種舒適的生活。但真正的舒適在哪裡?它只是默默地由他人承擔的負擔。在你"躺平"的狀態背後,是無數勞動者的辛勤付出。

資本似乎是一個無底洞,吸引著眾多英雄和企業家跳了進去。以馬雲為例,他曾經是一個致力於"讓每個人都能做生意"的理想主義者,如今卻成為財富的代名詞。許多工業家在取得成功後,也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房地產領域。如果沒有對金融的嚴格監管,我們可能已經生活在一個由私人銀行主導的世界中。

財務自由和創業選擇

一旦個人嚐到了"財務自由"的滋味,很少有人願意重返艱辛的創業之路。因此,儘管許多國家多年來一直努力將資金導向製造業,但成果甚微。資本始終偏好"租金收入"領域,無論是房地產、比特幣ETF、以太坊ETF還是股票市場,這些都是那些不再願意勞動的人的首選。

資本主義與消費能力的抑制

一個重要問題是,資本主義最終抑制了消費能力。這正是許多人提出的問題:既然富人控制了80%的財富,為什麼不鼓勵他們消費呢?

原因在於,一個人的財富可以無限增長,但其消費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財富無法在市場中流通,它就失去了意義。例如,V神每天都吃龍蝦,但一年也只有365頓;他可以每天買一輛梅賽德斯,但一年也只有365輛。儘管他可能賺到數十億,但個人消費的上限可能只有幾億美元。如果其餘的財富沒有注入市場,不僅無法創造新的財富,甚至可能失去基本的貨幣功能——紙幣只有在流通中才有價值,堆積在倉庫裡只是廢紙。

因此,資本主義確實可以在早期階段刺激消費,鼓勵人們購買競爭幣、NFT和meme。但隨著馬太效應的顯現,大資本最終導致了消費能力的下降。V神賺得越多,普通大眾手中的財富就越少。

過度消費的悖論

V神能夠過度消費嗎?當然,他可以每天吃一隻龍蝦並丟棄另一隻,但這並不會活躍龍蝦市場。此外,媒體也會開始批評他的浪費行為。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他無法以這種方式行事。

假設他每天購買10萬隻龍蝦,這確實會活躍龍蝦市場,但他無法全部消費完。他該如何處理剩餘的龍蝦?如果他丟棄它們,他就會陷入類似於33年牛奶傾倒事件的境地。如果他將龍蝦分發給他人,這不就等同於財富再分配嗎?那麼他辛苦賺來的錢還有什麼意義呢?他從一開始就應該賺得更少,並與大家分

總之,Layer 2專案之間的競爭已經開始,每個專案都在探索不同的方向。目前,最可行的道路仍然是創造消費。因此,我選擇了#BASE,它旨在將10億使用者從鏈下帶入區塊鏈生態系統,透過其去中心化、安全、高效和快速的特性來改變使用者習慣,從而重振現代經濟場景。這種潛力令人信服;它代表的不僅僅是財富的重新積累 - 你怎麼可能錯過這個機會?

像索尼、Coinbase和Kraken這樣的強大玩家也加入了這場競爭,使這個過程無疑令人著迷,展示了馬太效應的生動例子。如果你選擇旁觀並保持無知 - "看不見、被低估、被誤解和太遲了" - 你怎麼能逃脫最終的命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