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中場戰事

內憂外患的以太坊,有自己的中場戰事。

作者:0Alice0

這不是以太坊最後一次遭受抨擊。

和 Solana 的人聲鼎沸相比,以太坊的這個秋天過得有些難看:Layer2 表現不佳,生態缺乏創新,以及萎靡的幣價走勢。

甚至針對 Vitalik 本人談戀愛的討論,也一度成為中文圈的熱門話題:

“是不是 V 神把基金會幣砸盤養女朋友去了?”

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太坊就是區塊鏈行業的創新中心,開發者們把最新的創意聚集於在這條鏈上,展現給用戶,而以太坊雄厚的社區基礎也讓這些項目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DeFi 的興起、NFT 的爆發,以及 DAO 的社會性實踐,無不印證著這一點。

然而,本輪牛市的幾乎所有熱點主戰場都不再在以太坊上,而是轉移到了比特幣生態和 Solana、Sui 等新生態。

內憂外患之下,以太坊也迎來了自己的中場戰事。

被 Layer2 們吸血的“母親”

說 Layer2 戰略給以太坊帶來了太平盛世絕不為過——Layer2 負責解決技術和市佔率上的擴展性問題,代替母鏈對付接連不斷出現的“以太坊殺手”們;以太坊本身則通過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術以及影響力,給探索不同方向的 Layer2 提供各方面的幫助。

Arbitrum、Optimism 等項目的出現,成功解決了母鏈常年被詬病的 Gas 費高昂問題,提供了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交易體驗,也阻擋住了來自Avalanche、Near 等公鏈進攻以太坊生態的腳步。

然而更多 Layer2 的命運是默默無聞——被 L2beat 收錄的 Layer2 截止目前已經有 112 條,而大多數公鏈的名字並不為人所熟知,也並非像早期 Layer2 所定義的那樣,將 DA(數據可用性)層放在以太坊上, TVL 和交互量幾乎為零。

在殘酷的 Layer2 大戰中,贏家通吃成為了唯一的真理。

排在最後面的 Layer2 TVL 幾乎為 0

Layer2 的定義也在不斷模糊。

儘管以太坊基金會和 Vitalik 本人通過推特和博客多次就 Layer2 的定義問題給出了“指導性意見”,但仍然無法阻止這一概念被濫用。

新的公鏈項目紛紛打著“Layer2”的旗號,藉以太坊的東風來吸引投資者和用戶,不需要在技術特性或架構設計上重新設計,只需要點下一鍵發鏈的按鈕,再配上精美的PPT和宏偉的項目預期,就能夠找到一堆為之瘋狂的投資者們。

Vitalik 本人也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下了糾結:“...一些目前獨立的 Layer1 項目正在尋求與以太坊生態系統靠攏,並可能成為 Layer2。這些項目很可能希望進行逐步過渡——現在一次性轉型將導致可用性下降,因為技術尚未準備好將所有內容放在 Rollup 上。而未來一次性轉型則有可能犧牲勢頭,變得太晚而無法產生實質意義...”

但至少在輸入這段文字的時候,V神仍然對於以太坊的 Layer2 系統前景表現出十分樂觀的態度:以 Arbitrum、Optimism 和 Taiko 為代表的 EVM Rollup 生態系統發展迅速;Polygon也在構建自己的 Rollup;像 Celo 這樣的獨立 Layer1 開始轉向以太坊;還有 Linea、Zeth、Starknet 等全新的嘗試。

至少在這時,說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對於 Vitalik 來說並不為過。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並不遂人意。

過高估值的 Layer2 代幣們在上線交易所的第一天就俯衝向下,獲利的 VC 和空投獵人們紛紛拋售著自己手中的籌碼——當然,還有所謂的“老鼠倉”。

與此同時,各條 Layer2 生態的繁榮程度卻遠遠不夠撐起市場所給予的期望,開發者們遊走於大大小小的黑客松之間,卻並不實際在贊助方的公鏈上建設完整的項目,奉行“薅一把就走”的策略。

聞風而來的 TVL 們也在空投發放完之後做鳥獸散:質押 ETH 獲得遠超傳統 Defi 收益的空投獎勵讓大戶們“從一片黑暗森林奔向另一片黑暗森林”。

老牌生態項目們也各自“心懷鬼胎”:就在上個月,以太坊生態裡最經典的 DEX 項目 Uniswap 宣佈啟動 UniChain,並基於 Op Stack 基礎進行構建。

而像所有加入超級鏈(Base、Zora 等)中的 OP 鏈一樣,Unichain 將貢獻鏈利潤的 2.5%或鏈收入的 15%(取較大者) 回饋給 Optimism 集體。“只知 OP 不知 ETH”的情況正在上演——儘管 Optimism 和以太坊的“親子關係”仍然牢不可破,但模塊化敘事的出現使得以太坊生態內的分裂仍然存在可能。

以太坊的內患此刻也體現了出來:基金會的“無為而治”以及過度強調競爭對手的壓力,使得他們對生態內的項目發展更多的採取一種“自生自滅”的態度——老項目們佔領著山頭,開發者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找其他鏈的生存空間。而 Layer2 基金會們則通過雄厚的錢包對開發者們施展金錢戰術,並提供從孵化到宣傳的各種服務,最終在增長的過程成為實際上的新 Layer1。

市場對 Layer2 的態度逐漸從興奮轉為疲憊,幣安上線的新天王幣價止不住的下跌,而以太坊本身,也在不斷的吸血中搖搖欲墜。

“為什麼要在ETH上買meme”

市場對於 Solana 的最早印象,來源於 SBF 那句經典的“現在就把你所有的 Sol 都賣給我”——在 FTX 暴雷之後,這條高性能公鏈曾一度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裡。

但早期的積累使得 Solana 有了東山再起的資本。Hacker House Series 的順利開展、在 SBF 時代就早已敲定好的 USDT/C 的引入,Stepn 等老項目的先期影響,以及基金會對於生態項目的大力扶持,讓Solana熬過了最困難的時候,並最終迎來了生態上的爆發。

以太坊的生態發展更像是計劃經濟:由以太坊基金會和 Vitalik 先提出方向,而後大小 Layer2 響應,最終開發者們跟隨。但這種策略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放棄另一種方向的可能性——所有人都不想失去所謂的正統性,因此所有人都不想主動掉隊

Solana沒有正統性的負擔。

不同於以太坊和比特幣生態充滿理想主義的開發者環境,Solana 的氛圍更接近於 BSC 鏈的“背刺”——西方玩家更容易理解的 Degen 文化從一開始就貫穿於整條公鏈,少了一團和氣,更多的是 PVP。用戶們也發現自己不用交上動輒幾十美元的 Gas 費,然後坐著乾等鏈上擁擠快點結束,幾秒內就完成的交互使得互動行為更加頻繁。

高TPS帶來的即時流暢的反饋,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使得“鏈上大賭場”的快感從未像現在這樣如此強烈,PEPE、BOME 等 meme 幣的出現,產生著造富效應的同時,也虹吸著其他生態的用戶。

然後 Pump.fun 誕生了。

解決了 meme 幣“最後一公里”的 Pump.fun 徹底讓市場陷入了瘋狂——傳統的幣圈敘事需要苦苦尋覓,用一年醞釀,再用半年爆發,最終在圈外人的報道中到達巔峰。但在 Pump.fun,從知名歌手到億萬富翁乃至無名小卒,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隨時隨地創造自己的敘事,預期、上漲、喊單和砸盤成為了唯四件需要關心的事情。

以太坊生態在這輪也擁有自己的賭場——Polymarket 上關於美國大選的賠率一度成為判斷最終獲勝者的重要指標之一。但相較於 Pump.fun 簡單粗暴的鏈上老虎機,競猜的反饋體驗還是略顯冗長,對於下注的人而言也就失去了更多的刺激。

老虎機可以不在澳門或者拉斯維加斯,但可以在你能接觸到的任何觸摸屏上,並且比你接觸過的以往任何機器獎勵都要高——這就是 Pump.fun 帶來的最直觀的體驗,畢竟,大多數參與幣圈的玩家,始終還是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夢想。

硬幣的另外一面是瘋狂。截止發稿前,在 Pump.fun 上部署的代幣項目已經接近 295 萬,而項目的總收入已經超過 110 萬枚 SOL(約 1.6 億美元),日均收入平均達到了 1 萬枚 SOL。

Pump.fun 的總收入和日均收入都在持續增長。

小圈子和慣性

“To Vitalik”創業的慣例由來已久——由於以太坊基金會的非盈利性以及 Vitalik 本人的聲量,爭取 Vitalik 的支持,“抱大腿”來讓自己的項目更好的獲得投資和關注,成為了某些創業者們很長一段時間內唯一需要關心的事情。

而過早的在財務上獲得成功也讓 Vitalik 逐漸遠離了對他而言銅臭味十足的社區,轉而以自己的理念組建起小團體。一呼一應之下,Vitalik 與外界的壁壘越來越嚴重:他在黑山用“No chinese”拒絕了合影的請求,與成員清談認知主權和非理性,擔心自己的合照會被利用進行炒作,但卻從來不吝嗇給身邊的小團體成員們搖旗吶喊——無論小團體的項目方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來逢迎他

zuzalu 上討論的話題列表。

以太坊基金會的研究員們過的則是另外一種日子,技術人員們默默的推動著技術的創新,但他們能夠獲得的遠遠不如他們所得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像 Eigenlayer 這樣的項目能夠趁虛而入——研究員們以幾乎毫無損失的站臺換取項目方的 Token,達成了另外一種角度的利益勾結。

但客觀而言,Vitalik 和以太坊基金會始終沒有將生態盈利的責任放到自己身上:前者扮演的角色從來都只是技術的推進和研究,而具體的商業化落地,在上幾輪週期則有諸如萬向、Consensys 這樣與以太坊生態利益關聯密切的公司來負責。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也使得這些對於推動以太坊生態的進一步商業化失去了興趣,轉而尋找其他盈利更加可圖的賽道。

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加密 VC 在業內扮演的角色,又不足以使其擔起商業化的重擔。

最能夠印證的實例,莫過於申請 Grants 時官網列出的優先級列表:金融、NFT 和準備發幣的項目是“有價值的,但沒有資格獲得資助”——這樣的慣性從以太坊成立第一天開始便一直持續到現在,保證了以太坊基金會在財務投資上的絕對中立。

但以太坊基金會無法阻止個人的好惡。

結語

納瓦爾在推特上敲下這段文字:“大多數加密項目都會失敗,因為創始團隊過早致富,而這種問題無法通過招聘新人才來解決。”

以太坊最終會失敗嗎?亦或以上提到的所有問題都只不過是更年期的陣痛,只需稍作調整便可重回正軌?我們暫時還不得而知。

但這不是以太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遭受抨擊——這個誕生於2015年的試驗品已經走過了9年的漫長路途,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風波,也收穫了無數讚美和批評,無論愛亦或恨,它都是區塊鏈歷史中繞不過去的一部分。

但在激烈的競爭期之後,以太坊最終還是迎來了它無法迴避的更年期問題。

沒有了激動人心的市佔率爭奪,ICO的血脈飆升和氛圍,長期的生態建設看起來更加無聊、平淡,但這也是以太坊存活下去所必須做的。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