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代理的無形之網:當互聯網不再為人類而設

在虛擬世界中,形式和功能需要一個第三要素:內容。

作者:rm

編譯:深潮TechFlow

曾幾何時,互聯網給人一種完整的感覺——每個應用、服務和產品都將形式、功能與內容巧妙地結合在一起。Louis Sullivan 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理念影響了建築和設計的思維方式,而 Dieter Rams 的優秀設計原則則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理念的發展。然而,這些理念在數字領域中並不完全適用。在虛擬世界中,形式和功能需要一個第三要素:內容。

形式、功能和內容一直是數字體驗的核心。形式是我們看到的——視覺效果、裝飾和氛圍。功能是我們的操作方式——我們如何進行互動、探索和體驗。而內容則是其中的意義、數據和信息。這個三要素結構定義了數字設計,塑造了我們所熟知的互聯網。

但最近,這種平衡似乎正在被打破。形式、功能和內容開始分崩離析,不再像過去那樣緊密結合。我們看到這些元素被分離開來,失去了過去那種統一的體驗。

為新型用戶進行拆解

我們過去經歷了許多次的捆綁與拆解,但這一次,情況大不相同。曾經完整的體驗如今正被拆解成獨立的動作。整個服務現在可以被簡化為一次 API 調用或一個智能合約。我們的互動分散在服務器端的處理和客戶端的界面之間,留下的只是一些模塊化的碎片,而非完整的系統。

當你使用新的搜索引擎時,你不會看到過去那種形式、功能和內容的協同工作。你不再處於形式、功能和內容的共生關係中。你看到的是分散的片段,它們被整合成一個定製的新界面。我們已經超越了統一的網絡,進入了一個由鬆散連接的碎片組成的世界。

但如果這種拆解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演變呢?如果是因為互聯網的主要用戶正在發生變化呢?

自主智能:代理網絡的崛起

一種新型用戶正在出現:自主智能體。有些人稱它們為機器人或代理程序,但本質上,它們是自我引導的系統——自主智能。與傳統的 AI 不同,傳統 AI 通常嵌入在人類為中心的設計中,而自主智能體則以不依賴人類美學、流程或用戶體驗的方式在網絡中導航、處理和互動。它們不需要我們所需的形式,也不需要用戶友好的功能。它們只需要對內容和動作的直接訪問。

這標誌著代理網絡的崛起——一個主要用戶不是人的互聯網。代理可以抓取、瀏覽和執行任務,而無需考慮傳統的界面。它們跳過裝飾,繞過體驗,直接獲取數據。

而變化在於:在一個代理用戶越來越多的網絡中,我們人類正在成為少數。為何要為成千上萬的人類用戶設計,當數十億代理可以以極高的擴展性和幾乎無延遲地使用同樣的系統?當主要“受眾”不再是人類時,傳統的形式、功能和內容的理念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曾經定義互聯網的三要素不再如過去那樣必要。

優先為智能體設計

如果網絡正在轉向以智能體為主導,我們該如何為這些自主智能進行設計?構建一個主要服務於非人類用戶的互聯網意味著什麼?

這種轉變意味著從以人為中心的體驗轉向以智能體為中心的架構。那些注重效率、數據和機器可讀性的界面將取代傳統的用戶友好設計。我們需要實現高度的互操作性和可組合性,讓智能體能夠無縫地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而不受視覺或體驗的限制。文檔、界面和內容可能會被精簡到最基本的要素——這不是為了引導人類,而是為了指導自主智能如何以機器的速度與網絡互動。

在一個智能體優先的互聯網中,每次交互都是為它們的需求而優化的,而不是為我們的。熟悉的用戶體驗將被取代,變成了一個我們人類可能難以辨認的數據密集型環境。

我們還是互聯網的主人嗎?

隨著智能體在網絡中佔據主導地位,這對我們人類意味著什麼?當網絡被優化為服務自主智能時,我們將身處怎樣的互聯網?我們可能很快會發現自己只是這個網絡中的次要用戶,成為一個並非為我們設計的空間中的訪客。

或許我們的互聯網需要按需生成——一個覆蓋在以智能體為主的網絡上的動態層,僅在我們需要時才出現,並迅速消失。這樣的體驗可能更像是根據我們的需求臨時生成的界面,而不是我們可以依賴的固定界面。

但如果我們首先為自主智能設計,那麼這對品牌、產品和內容意味著什麼?如果數字空間優先考慮機器的可讀性和並行處理,而不是人類的互動,那我們還能得到什麼?

我們正處於一個可能不再將我們視為主要用戶的互聯網的邊緣。一個不再以人類需求為中心的網絡,逐漸脫離了我們的掌控。我們創造了它,但它正在超出我們的控制範圍地改變——為那些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的智能體重新塑造自己。

我們準備好迎接一個我們只是訪客而非原住民的互聯網了嗎?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