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blackb-rd
翻譯:白話區塊鏈
我從加密貨幣中賺不到足夠的錢買新房或車,但總體來說,我覺得加密貨幣是個好主意。也許我對加密貨幣背後深層次的政治細節瞭解不夠,但實際上,它已經以一種積極且合法的方式,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好處。
我感覺自己介於兩種用戶之間:一方面是那些仍然容易上當受騙或不知道如何節省交易費用的用戶,另一方面是那些已經見識過加密貨幣所能提供的一切的人。這讓我能夠與各種各樣的人建立聯繫和互動,從最初接觸的新手,到那些已經在加密貨幣上構建事業的人。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想法,並反思加密貨幣的廣泛採用。
1、我從哪裡開始的?
我的職業是內容經理,專注於教育實踐。目前,我為初學者以及那些自認為是高級用戶的人設計入門內容。事實上,我最早是為一所大學的碩士項目開發區塊鏈課程,那個時候我得從有向無環圖(雖然至今還沒用上)和 51% 攻擊開始講解。但即使如此,這也沒能救我:儘管掌握了這些知識,直到大約一年後,我才弄明白如何節省以太坊網絡上的交易費用。那時候,像 Optimism、Avalanche、Arbitrum 這些詞對我來說不過是空洞的流行語。說出來挺尷尬,但也很真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逐漸清晰,當我理解了共識機制、區塊鏈中的區塊形成和交易 placement 之間的聯繫後,一切都豁然開朗。實際上,我花了兩輪學習區塊鏈技術才真正理解它。是不是很慢?也許吧。評論裡見分曉。
不管怎樣,經過兩年的適度學習,我終於感覺自己基本上理解了大部分(包括一些小細節)。不過,直到我集中精力去學習,許多概念才開始變得直觀。例如,要理解以太坊的 L2 解決方案,首先你得明白以太坊面臨的問題,然後再理解 L2 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或者你可以選擇盲目相信別人,直接開始使用 L2。即便如此,普通用戶也不會覺得這些解決方案對他們有多重要——他們關心的是如何節省交易費用,避免在以太坊上花費比一天池子收益還要多的錢。而當我打開 Avalanche 官網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無界限構建」的號召。
Avalanche 官網——沒有一句話提到零售用戶如何節省交易費用。
然後,點擊「New to Web3?」(為什麼初學者會知道什麼是 Web3?),我就被「智能合約」和「Web3」等術語轟炸。你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 Web2 上,也不知道自己正被邀請進入一個叫做 Web3 的世界,裡面還有智能合約。有些人甚至可能還記得 Web1。
這可能是一個討論普通人是否應該超越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地方。但我的想法傾向於讓去中心化的空間對每個人都可及,而不僅僅是極客、像我這樣的內容經理、商人和開發者。那麼,普通人對加密行業的感覺如何呢?通過與大約 100 人交談並觀察成千上萬條信息,我有了一些瞭解。
2、大眾的觀點
「加密貨幣是個騙局」到 2024 年年底,依然有人認為加密貨幣是個騙局。有趣的是,這幾乎就像「鐘形曲線」 meme:加密貨幣被那些完全沒接觸過它的人,或者那些參與項目開發的人視為騙局。我沒有達到 IQ 145,屬於這個分佈的中間位置。
這些人是未被實現的敘事的受害者,你無法期待從一個敘事中得到建設性的思考——它只是給人們講一個故事。比如,「只要買我的加密貨幣 Token,就能獲得 10 倍回報,買輛蘭博基尼。」這個敘事似乎可以追溯到 2016–2017 年的 ICO 熱潮。之後,這個敘事失敗了,出現了反敘事:加密貨幣是騙局。當然,這種否定態度的根源是人們對新事物的古老牴觸情緒,這種情緒被過去幾年的騙局和現在的騙局滋養。如今,「買我的 Token」變成了 meme 幣,但幸運的是,meme 幣不再代表整個行業。
那些不專注於加密貨幣的頂級影響者,仍然會把中心化交易平臺和去中心化交易平臺搞混。而普通人(即使是高級 IT 專業人員,甚至曾是 NASA 員工)根本不理解加密貨幣的作用,誰能怪他們呢?加密貨幣行業並沒有簡化用戶體驗,更不用說解釋它與傳統金融的關係了。
在某個階段,我試圖深入理解區塊鏈——超越「分佈式數據庫」——並弄清楚區塊和交易在其中的角色。甚至連語言模型也不斷給我灌輸相同的類比,使問題更加複雜:「想象一下一個記錄交易的賬本……」想象一下,普通人在試圖理解區塊鏈瀏覽器時的挫敗感,更不用說弄清楚他們的交易何時被確認了。四年來,這方面並沒有得到改進。
我難道需要觀看一門斯坦福大學的迷你課程,才能給朋友轉點錢,在以太坊 gas 費飆升時不虧損 50 美元的交易費用嗎?這是一個反問。
看著加密貨幣的專業術語和非加密用戶的溝通方式之間巨大的差距,感覺現在的用戶體驗是由開發者為開發者構建的——或者,充其量是由硬核加密愛好者為其他硬核愛好者設計的。這些完全是不同的語言世界,對於一個與技術無關的人來說,很難突破。這個複雜性在廣義上有助於維持退出流動性,但如果我們希望更多人進入,這就成了不利因素。對於像買賣這樣的基本操作,擁有如此複雜的語言環境似乎有些過頭。
但另一方面,我們真的應該嘗試讓人們深入瞭解 USDT 之外的東西嗎?還是說,簡單地讓他們能購買一張 Avalanche 卡用於日常消費就足夠了?
3、「我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初學者」
這是那些熟悉中心化交易平臺、瞭解去中心化(但沒有使用其「好處」)並嘗試投資加密資產的人的自我評估。再次強調,這與教育水平沒有直接關係——這些人非常多樣化。幾乎沒有人走得更遠,AAVE 是他們的「邊界」(TVL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他們可以避開以太坊的高額費用,更不用說如何查看費用了,但每個人都在與協議界面作鬥爭。每個協議都感覺不同,弄得不清楚該做什麼,產生了繼續操作的恐懼,最終導致他們停止參與——這是一位加密風險基金員工的真實話。
很難責怪協議不關心用戶友好性,因為這些問題應該通過標準化來解決。但現在想象一個標準化的加密協議網頁和移動界面,確實有些牽強。而且他們沒有人知道如何檢查自己的交易狀態:為什麼交易掛了幾個小時,資金是不是丟了,或者該去哪裡尋求支持(根本沒有)。幾乎沒有人瞭解區塊鏈瀏覽器。如果他們聽說過,也不知道去哪找。是否還要提一下,在不被騙的情況下找到這些瀏覽器的鏈接有多麼困難?
通過我的經驗,得出的一個簡單、顯而易見的結論是:達到目標所需的額外步驟越少,人們越有可能成功。而現在的客戶旅程圖(CJM)更像是那個臭名昭著的漏斗,Vitalik 似乎就坐在漏斗底部。
例如,對於這些人來說,「質押 ETH 以支持網絡安全」毫無意義。要理解這個概念,首先需要了解 PoS 共識機制,這就意味著你必須理解共識機制為什麼重要。
可悲的現實是,即使是那些看起來比真正的新手更為「進階」的「初學者」,他們仍然只是退出流動性。最糟糕的情況是,這些「初學者」會失去對自己資金的訪問權限。比如,我的一位客戶在 Fuel Network 創建了一個與她的 MetaMask 賬戶綁定的第二個錢包後感到恐慌,認為她的錢丟了。這讓我覺得,現在的加密行業其實只是傳統金融工具,人們被邀請進入、賺錢,或者在最好的情況下保持盈虧平衡,然後回到傳統金融領域。
考慮到我在歐洲還是不能用比特幣買香腸,這似乎就是事實。那這很糟糕嗎?並不。有人該為此負責嗎?很難說,因為用加密貨幣買香腸需要政府明確批准。僅憑熱衷者和開發者是無法實現的。然而,儘管我們常談無國界交易和香腸的 Token 化,但這一方面在行業中得到的關注竟然出奇地少,儘管這確實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
4、進階用戶——神話還是現實?
這個問題,當然,是為了突顯行業中的毒性局面,在這裡,人們往往把彼此看作傻子,或者至多是新手。在加密行業,所謂的「進階用戶」本質上是那些擁有完全專業技能的人。我所認為的「進階」用戶,是以某種方式依賴這個行業謀生的人:算法交易員、分析師、開發者,以及濫用各種盈利機制(如刷單、節點運營者、賭徒等)的人。
有趣的是,他們分為兩種類型:高度富有同理心的和高度毒性的。而原因很簡單——上一段提到的初學者和這一段提到的進階用戶之間存在巨大差距。毒性強的用戶不願意幫助初學者彌合這一差距,而只有那些富有同理心的人才能解釋發生了什麼。加密行業的人們通常會互相幫助。但另一方面,我看到過一個聊天群,連問「staking 和 liquid staking 有什麼區別?」這種問題都會被禁言。
對於這些人來說,成為進階用戶需要多年的學習和不等的資金投入。然而,即使是「進階」也是一個相對的術語——某個人可能在分析加密項目商業模型上很有經驗,但一不小心,他們就會在 meme coin 中成為退出流動性,或者成為 MEV 攻擊的受害者。甚至匆忙之下也可能在交易歷史中被騙進一個釣魚地址。
順便提一下,加密行業的安全問題值得單獨寫一篇文章。除了我上面提到的所有複雜性之外,用戶很快就會面臨安全和資金保護的問題。而這個挑戰,無論技能水平如何,永遠都不會失去相關性。曾經,我還聽說過一個故事,說有人通過監測屏幕輻射竊取了私鑰。但這些只是一些思考;這是行業中的一個概念性問題: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責任。
從實際操作角度來說,根據我們的用戶引導經驗,當用戶開始定期使用非託管錢包時,我會認為他們是進階用戶。巧合的是,這些人通常能夠很好地導航協議,並且不會在像 Uni V3 這種狹窄範圍的專門技術中迷失。在這一點上,進階程度開始呈右偏分佈:進階的程度遠超任何程度的無知。大體來說,理解行業中的所有基本概念需要 3 到 6 個月的集中學習,而達到技能極限並理解細節則可能需要更長時間。這似乎就是將人們分為高度毒性或高度同理心的關鍵所在。
順便說一下,3 到 6 個月並不是隨便說的數字。這正是一個前銀行家沉浸在加密概念中所花的時間。
5、我的重點
或許我看起來在批評或懷疑。就局部而言,可能是的,但從全球來看,我明白現在就是這樣,無法簡單地去 Avalanche 的客戶成功部門要求他們「簡化」一切。我想要引起注意的是這種情況的矛盾性。行業中許多人都在等待零售流動性湧入——即大規模採用。看起來,這應該是推動比特幣升值至數百萬、數十億美元的原因,或者是緩解監管壓力,或者是保護人們的資產免受銀行錯誤或濫用的影響。基本上,不同利益相關方——加密投資者、加密無政府主義者和普通的全球主義者——都有各自的理由。然而,情況變得荒謬——大規模採用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使連一個基本的用戶引導流程都找不到,甚至在那些號稱能改善用戶生活的 L2 主頁上也沒有。
更有趣的是,這項任務通常落在普通用戶(或 YouTuber)肩上。大多數新手都卡在中心化交易平臺(CEX)上,而這些交易平臺與區塊鏈和去中心化的理想僅僅是鬆散地聯繫在一起。而當初學者被困在 CEX 上時,去中心化空間仍然只是傳統金融的一個子類別,因為它是一個供技術嫻熟且有充足空閒時間的用戶自我實現的遊樂場。
Telegram 試圖通過空投和 TG 迷你應用程序來吸引流量,提供互動沉浸式體驗。這總比什麼都沒有要好,但它也導致了兩個問題:
1)整個沉浸體驗僅限於 TON 生態系統(希望僅限目前為止)。
2)一大群人(1.31 億)因 Hamster Kombat 空投而失望,成為「加密是騙局」這一敘事的受害者。
我見過的最有趣的大規模採用推動因素之一就是呼籲學習比特幣。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但首先,19 世紀中期有一種政治理論也被宣傳為通向光明未來的入口(當然,群眾從未去學習它)。其次,我敢打賭,大家更可能因為受加密推特的影響開玩笑買比特幣,而不是在閱讀白皮書後購買。在這裡,我提倡一些現實主義。
我不知道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大規模採用,或者整個行業是否只是一個古怪的財富再分配方式。或者,也許我們確實需要大規模採用,但目前開發者們正抓耳撓腮,想著怎麼向阿拉巴馬州的店主解釋為什麼把資金存在 Rabby 錢包裡而不是銀行裡會很酷。現在,圍繞大規模採用的加密行業定位,感覺完全脫節。金錢交易——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行為——不應該讓人產生如此巨大的認知負擔,也不該耗費如此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