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線主網的 Vana, 能否成為 AI Agent 數據時代的基建?

你自己的影響力,其實比想象的要大。

作者:深潮 TechFlow

隨著 BTC 突破10萬美金,牛市預期下更多資金在尋找著新項目和機會。

但如果你要問當前哪個賽道最有機會?那 AI Agent 必須擁有姓名。不過,在每天都有大量 AI Agent 推出的現在,整個賽道的敘事也在逐漸分層:

一類是圍繞 AI Agent 的應用,對應的代幣代表著 Meme 或是該 Agent 的用途;而另一類則是專注於為 AI Agent 提供能力的基建,讓應用做的更好。

前者由於在應用層更容易被觀察到,開始變得扎堆內卷;而後者相對而言更有突破的空間。

對 AI Agent 來說,還有哪些能力是它們剛需的?

或許我們能從最近火熱的“ AI KOL ” aixbt 上尋找答案:

研究發現,aixbt 說的話並不總是對的,它無法區分什麼是真假,不能要求專家驗證其假設,不能質疑自己。

本質上,因為 aixbt 其實是大語言模型,只能從各種公開的數據中進行抓取和總結,所以更像一個聚合公開信息的復讀機。

所以,如果你能給這類 AI 代理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和私人化的數據,說不定它會做的更好。

比如,分享一個你交易低市值山寨幣的心得,或是付費群裡才願意交流的投資策略讓它學習... 但這些數據並不在檯面上,aixbt 們得不到。

注意,這個世界並不是沒有足夠的數據,而是高質量的數據很難得到

在當前 AI 代理的加密熱潮中,數據類基建,其實是缺失的。

這裡的一個敘事空間和信息差是,如果有項目能夠蒐集更加私人化和個性化的數據,同時餵給有需要的 AI 代理或者組織,或許會在這波熱點中找到一個自己獨特的生態位。

2個月前,我們曾寫過一個名為 Vana 的項目,利用 DAO 的方式蒐集各類公開市場上拿不到的數據,同時再利用代幣化的方式激勵數據貢獻和引導這類數據的購買和使用。

只是當時的 AI Agent 還沒有這麼火,項目的使用場景似乎沒有那麼明確。而這波 AI Agent 浪潮中, Vana 顯然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和更加自恰的環境。

恰逢 Vana 將於近期啟動主網併發布自己的代幣 $VANA,同時 Vana 也更新了自己的白皮書和代幣經濟學,對當前的數據問題和自己的定位有了更多詳細的解釋。

加密市場裡,擇時很重要。現在的 Vana,還有哪些新動態和變化值得關注?代幣是否有著更多的利好預期?

我們讀了讀新發布的白皮書,帶你快速搞懂現在的 Vana 。

數據“雙花”,尋找收益時的盲區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在追逐 AI 代理熱潮中的收益。

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創建AI代理,AI代理對應的資產也可以輕鬆代幣化... 但除了你購買 AI 代理對應的代幣外,你還能獲取哪些收益?

這個問題,對個人意味著新的機會,而對項目來說,則意味著新的敘事空間。

不要忘記,AI 代理可能正在拿你貢獻過的數據來訓練自己,但你沒有因此賺到一分錢。例如前文提到的 aixbt,它所分析的加密熱點,其中的來源之一,或許正是你在自己推特上寫過的一篇文章。

因此,打開 Vana 的這份新白皮書,前幾頁的一個概念迅速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數據的"雙花"困境。

雙花,這個詞是不是有點熟悉又陌生?

這個概念實際上源自比特幣解決的雙花問題(double spending)——即防止同一個比特幣,被重複支付兩次。

比特幣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把一筆賬目發生的來龍去脈記在一個公開的區塊鏈上,它充當一個不能改的賬本,所有人都知道一個幣的所有歷史流向,確保一個幣在當前狀態裡只能花一次。

但在數據領域,這個問題表現得更為複雜。

與比特幣不同,數據天然具有可複製性,這導致了一個 AI 熱潮裡被忽視的經濟困境:當數據被直接出售時,買家可以輕易地將其複製和再分發,導致同一個數據實際上被利用了多次,而你也不能從這份利用中獲得任何額外收益。

比如你自己寫了個推文,一旦被某個AI代理利用和學習,就可能被無限制地分享給其他AI代理,最終導致這個數據失去稀缺性和經濟價值。

如果你想搞一個類似於比特幣的賬本,把數據的使用記錄在鏈上,去避免這個雙花問題行不行?

第一,數據本身有時具有隱私性,公開記錄並不合適,你也不願意分享;第二,即使你記錄了數據使用,仍然無法保證這個數據在鏈下繼續被複制和轉賣。第三,大家都想佔用你數據的便宜,誰願意加入你這個“利己但不利人”的賬本體系中呢?

於是,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解決數據的“雙花問題”?

正如 Vana 的白皮書中所說,“數據主權和數據的集體創造並不互斥”。

我們速通了這份白皮書,一個太長不看的版本可以是:

Vana 協議提出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通過將隱私保護、可編程訪問權限和經濟激勵機制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建了一個全新的數據經濟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數據始終保持加密狀態,只有獲得授權的實體才能在特定條件下訪問;其次通過智能合約,數據所有者可以精確控制誰能訪問數據,以及在什麼條件下訪問;更重要的是,這種訪問權限可以被代幣化和交易,而原始數據始終受到保護。

更為通俗的類比,可以是現代音樂產業的流媒體模式:

不是直接出售音樂文件(這樣會導致無限複製),而是像 Spotify 這樣的流媒體服務,每次使用都產生收益。

數據所有者不是一次性出售數據,而是保留控制權,並能從數據的每次使用中持續獲得收益。這確保了數據既能被充分利用(例如用於 AI 訓練),又能解決了"一次性出售"數據導致雙花和貶值的問題,同時數據所有者始終保持對其數據的完整控制權。

以 DAO 為池,辦個“數據合作社”

具體而言,Vana 要怎麼做?

我們首先可以粗略把參與整個 AI 市場的人分成兩撥 --- 需要用數據的公司/AI代理;(主動或被動)貢獻數據的個人和組織。

想要做一個更高質量的 AI 代理,除了公開數據之外,他們的訴求很明顯:

  • 訪問私人數據(private data),如你的健康數據用於醫療診斷類AI代理

  • 訪問付費數據(paywalled data),比如付費文章和洞察,用於商業分析類的AI代理

  • 訪問封閉平臺數據(closed platform data),比如 X 上更多用戶發過的帖子,用於輿情分析的AI代理

而作為有意或者無意貢獻數據的另一方,你的訴求不外乎以下幾點:

  • 你可以訪問但數據所有權還是歸我;

  • 你可以訪問,但數據得存在一個安全的地方;

  • 你可以訪問,但我要從中獲益,按需付費

傳統的數據使用模式往往將用戶置於被動地位。例如,當 AI 公司需要訓練數據時,要麼直接從社交平臺購買數據(用戶無法從中受益),要麼需要與數以萬計的用戶分別談判(效率極低)。

而 Vana 解決問題的方式,叫做數據流動性池(Data Liquidity Pool,下稱DLP)。你可以更接地氣的把它理解成一個“數據合作社”:

用戶可以將自己的數據權限集中在一個"池子"裡,形成類似合作社的虛擬組織;這時也就意味著群體用戶擁有了集體談判的力量,同時保持對原始數據的加密控制。

想象一個由 10 萬名 Twitter 用戶組成的 DLP:當 AI 公司想要使用這些數據時,它們可以直接與 DLP 談判,而收益會自動、公平地分配給所有貢獻者。

從 Vana 最近幾天發佈的白皮書內容來看,這個數據合作社(DLP)現在被辦的有模有樣,形成了4個關鍵的規則:

  • 數據規範:入社指南

這有點像嚴格的入會標準,定義元數據的標準,如社媒數據,健康數據等等;核心是確保池中只有符合質量要求的數據;

  • 驗證機制:數據合作社的質檢員

評估入池數據的質量和價值,確保加入的數據是真實的,即傳統區塊鏈意義上的驗證節點

  • 代幣經濟:用獎勵調節社員行為

通過公平的積分系統,激勵優質的數據貢獻者;更多更好的數據,可以獲得更多的代幣獎勵

  • 治理規則:合作社章程

規定如何做決策,比如開一個新數據池等;同時也規定如何處理爭議,這裡也更多的體現出我們熟悉的 DAO 的特色。

所以總體上,這個數據合作社在加密世界的語境裡,更像是一個圍繞數據做決策和激勵的 DAO,DAO 管理著數據池,也決定了和使用數據者談判的規則,和利潤分配的方式。

如果覺得上面的說法太通俗,那麼落到Vana網絡的設計中,上述 DAO 模式其實在按照嚴肅的技術方式在運作:

  1. 智能合約部署。DAO 創建者將池子的智能合約部署到區塊鏈上,明確規定了數據如何管理、如何使用、收益如何分配等基本規則。

  2. 數據準備。數據提供者準備好想要貢獻的數據,這些數據在提供前就已經進行加密處理。

  3. 安全存儲。數據提供者需要先連接自己的錢包,證明身份後才能上傳數據。上傳的加密數據會被存儲在貢獻者專屬的存儲空間中。

  4. 鏈上記錄。系統會在區塊鏈上記錄這份加密數據的訪問地址,確保只有授權者才能訪問數據。

  5. 多重驗證。多個驗證者會對數據進行審核,檢查數據的真實性、質量和價值。這些驗證結果會被記錄在智能合約中,確保數據的可信度。

  6. 規範使用。經過驗證的數據可以被兩類用戶使用:機器學習研究者可以付費使用數據來訓練模型;數據購買者則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訪問數據。所有使用都需要支付費用,並且嚴格遵守智能合約規定的使用條件。

在數據隱私保護方面,限於篇幅和技術知識,筆者不再此具體展開。

如果擔心這些數據是否會洩露,只需簡要的把握下面這條主線,即 Vana 中所有個人數據始終保持加密狀態,就像是被放在用戶自己掌握鑰匙的保險箱中。即使需要處理這些數據,也只能在特殊的安全環境(TEE)中進行,就像是銀行的特殊清算室,所有操作都有嚴格的監控和記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系統通過智能合約和加密機制的結合,實現了靈活但安全的訪問控制。可以控制誰在什麼時候可以訪問什麼數據,而所有的訪問記錄都會被妥善保存,以供審計。

以 DAO 為數據池,一個數據合作社模式即可以保護個人數據主權和收益,同時也能讓需要更多個性化數據的AI代理們物盡其用。

百花齊放,專事專辦的數據 DAO

目前,Vana 上的這些數據流動性池並不只是停留在畫餅階段,而是確實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數據 DAO。每個 DAO 裡的數據都面向一種垂直場景,供不同的 AI 需求所使用。

以專注 X (推特)的 Volara DAO 為例,你可以連接自己的推特到這個平臺,隨後就可以上傳自己的所有推文和相關社交數據,同時 Vlolara DAO 會按照你的貢獻,給你對應的這個DAO 裡的代幣獎勵。

注意,直接獎勵並不是 Vana,而是這個 DAO 自有的代幣,比如 $VOL。

這非常像目前火熱的 Virtuals,一個母幣下面有不同的項目創建的對應代幣。而持有 VOL 則有資格獲得 $VANA 的空投,資產嵌套的模式也給更多玩法創造了空間。

我們整理了 Vana 中目前比較流行的16個數據 DAO,並對其做了一個詳細的分類。

對普通玩家來說,這更像一個“數據挖礦”的概念 --- 如果你看好某個DAO,可以按照它的規則去貢獻數據,隨後會給你對應的獎勵和空投。

不過,你也並不一定擁有所有數據,所以也需要按照下述分類來看看自己能貢獻哪些數據,找到最佳獲取收益的方式:

平臺類數據 DAO

設備與數據生成類 DAO

人類洞察與金融類 DAO

健康類 DAO

總體來看,自 2024 年 6 月開發者測試網啟動以來,Vana 網絡已吸引了 130 萬用戶、300 多個 數據DAO 和 170 萬的日交易量。

隨著主網上線和代幣的推出,在經濟激勵的加持下,或許我們能看到更多數據 DAO 跑出來。

雙層代幣經濟,更符合版本的玩法

你可能已經發現,上述的 DAO 都有自己的子幣,同時和母幣 VANA 有對應的聯繫(如有空投等)。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精心設計的雙層代幣經濟模型。

想象一下傳統的數據市場:醫療數據、金融數據、社交數據,它們的價值標準和使用場景都大不相同。用單一的代幣來衡量和激勵如此多樣化的數據貢獻,就像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東西——從星球到原子。這顯然不夠精確,也不夠靈活。

VANA 採用了一個更優雅的解決方案:在協議層面設置一個統一的基礎代幣(VANA),同時允許每個數據 DAO 發行自己的專屬代幣。

而母子幣都有不同的分工和作用:

  • VANA:

供應量 1.2 億枚。首先,它通過要求驗證者質押VANA 來保障對應的網絡安全;

其次,它作為所有交易的基礎支付貨幣,比如AI企業需要這個 DAO 裡的數據,就需要用VANA來支付;

最重要的是,它要求每個數據 DAO 必須質押至少 10,000 個 VANA 才能運營,這就像是一個"誠意金",確保 DAO 運營者對生態系統的長期承諾。

  • 數據DAO們的代幣:

每個數據 DAO 都可以設計符合自己領域特點的代幣經濟模型。比如,一個醫療數據 DAO 可能更注重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因此會設計特殊的獎勵機制來鼓勵高質量的病歷數據提供;而一個社交數據 DAO 則可能更關注用戶互動的活躍度和影響力。

這些專屬代幣不僅是簡單的積分,而是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價值捕獲系統:當數據被使用時,需要同時支付 VANA 和對應的 DAO 代幣。這就像是在使用數據時,既要支付"場地費"(VANA),又要支付"專項服務費"(DAO 代幣)。

這個玩法有沒有讓你想起 Virtuals?

類似的,雙層代幣系統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創造了一個自我維持的經濟循環:使用數據需要消耗代幣,這些代幣一部分會被銷燬,造成通縮壓力;同時,高質量的數據貢獻會獲得新的代幣獎勵,這又提供了適度的通脹動力。這種平衡確保了代幣價值的穩定性,也激勵了持續的數據貢獻。

Vana 作為母幣,有gas和質押功能,每個子DAO發自己的 token,與母幣 VANA 組交易對,母幣能夠捕獲到生態繁榮的收益。

從造資產和增加資產效率的角度來講,VANA 這個玩法顯然跟現在的 AI 代理熱潮是匹配的。

對個人來說,這個系統讓數據真正變成了一種可持續經營的資產。數據提供者不再是一次性賣出數據,而是通過持有代幣,持續分享數據使用帶來的收益。這就像是從"賣斷制"轉向了"版權分成制",極大地改善了數據創造者的利益。

同時,隨著 Vana 主網將於近期上線(已公佈代幣經濟學,主網上線預熱中),在瞭解了這套雙代幣的玩法後,你能參與的事情至少有兩個:

第一,如上文所說,去不同的數據 DAO 中貢獻數據,以期獲得子DAO的代幣和對應的 VANA 空投;彙總鏈接在此

第二,隨著主網上線,我們也發現 Vana 的官網也有了變化,目前新增了一個 datahub 的頁面,用來管理你參與的不同數據 DAO 以及對應的代幣。

目前,該頁面有一個預註冊的活動,用於提前關聯自己的身份和為獲取獎勵來做準備,建議感興趣的玩家可以提前佈局。

完成該註冊行為後,會被提示成為“Early Explorer”。

總結

在目前的 AI Agent 熱點裡,AI Agent 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直到它鋪滿你的信息流和投資清單。

但 Vana 這個敘事實際上在說,你自己的影響力,其實比想象的要大。

通過貢獻各類數據,成為 AI 熱潮中的一份子;而通過數據資產的代幣化,你也多了一種圍繞資產創造的玩法。

不能否認的是,在加密世界裡,創造資產是一條明線。誰離資產近,誰就能獲得更多敘事空間和收益。

而其實當你的數據可以被代幣化,筆者認為這是一條契合明線的暗線,更是個人擁抱、利用和參與 AI 智能體趨勢的關鍵拼圖。

數據層的敘事尚未被完全開發,Vana 究竟是否會被價值發現,市場也會給出答案。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