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一些趨勢感到興奮
a16z 近期發佈了全方位的“大創想”清單,涵蓋了 AI、American Dynamism、生物 / 健康、加密、企業、金融科技、遊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分享了各位合夥人對來年技術領域可能出現的新方向。
以下是我們從多位加密團隊成員的觀點中精選出的部分“大創想”。想要了解更多內容,可閱讀完整文章。你也可以在這裡和這裡查看往年提出的創想。
此外,如果你想了解 2025 年政策、監管及其他方面的前瞻,可以查看我們在 11 月發佈的文章。
1.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接受穩定幣支付
過去一年,穩定幣找到了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這並不奇怪,因為它們是匯出一美元的最廉價方式,可實現快速的全球支付。穩定幣也為打造新支付產品的創業者提供了更易獲取的平臺:無需任何守門人、無需最低餘額或專有的 SDK。但大型企業尚未真正意識到切換至這些支付軌道可為它們帶來的大量成本節省,以及由此產生的利潤空間。
我們已觀察到一些企業對穩定幣的興趣(在點對點支付領域也有早期採用),但我預計在 2025 年將出現更大規模的試驗浪潮。那些擁有強大品牌、抓牢用戶、且深受高昂支付費用困擾的小型和中型企業——例如餐廳、咖啡店、小商店——最先會從信用卡轉向穩定幣支付。它們在面對面交易中並不能享受到信用卡防欺詐保護,卻要承擔每筆交易 0.3 美元的手續費,對於賣咖啡這類低客單價生意來說,這筆費用並不輕。
我們也應當預見到更大型的企業會採用穩定幣。如果穩定幣確實能加速銀行業的歷史進程,那麼企業會想要繞過支付服務商,直接將大約 2% 的利潤空間納入自身收益。同時,企業也會開始尋求信用卡公司目前提供的其他功能(如防欺詐和身份服務)的新解決方案。
——Sam Broner [@sambroner] | [@sambroner] on Farcaster
2. 各國探索將政府債券上鍊
將政府債券放到區塊鏈上,就能創造出一種由政府背書、可產生利息的數字資產——但不會像央行數字貨幣(CBDC)那樣引起人們對監管監控的擔憂。這些產品還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借貸與衍生品協議中作為抵押物,挖掘新的需求來源,為這些生態系統帶來更高的穩健性與可信度。
因此,隨著全球範圍內的親創新政府不斷探索公共、無需許可且不可撤銷的區塊鏈優勢,某些國家或將在今年試點發行上鍊版的政府債券。英國方面,金融監管機構 FCA(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正通過沙盒方式研究數字證券;其財政部 / 財政大臣也表示出對發行數字國債的興趣。
在美國,由於 SEC 明年將要求通過傳統且繁瑣昂貴的基礎設施進行國債清算,預計會有更多討論圍繞區塊鏈如何提升債券交易的透明度、效率與參與度展開。
——Brian Quintenz [@brianquintenz] | [@brianq] on Farcaster
3. “DUNA” 有望在美國區塊鏈網絡中廣泛應用
2024 年,懷俄明州通過新法案,正式承認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為合法實體。DUNA(“去中心化的非公司制公益性組織”)正是為鏈上去中心化治理量身定製的,也是面向美國項目的唯一可行結構。通過將 DUNA 納入去中心化實體結構,加密項目和其他去中心化社區就能為其 DAO 賦予合法地位——既可促進經濟活動,也能為代幣持有人規避責任,並管理稅務和合規需求。
DAO——治理開放區塊鏈網絡的社區——是確保網絡保持開放、不歧視用戶、也不會不公平地提取價值的必備工具。DUNA 能夠釋放 DAO 的潛力,一些項目已經在嘗試落實。隨著美國在 2025 年積極扶持並加速加密生態的進程,我相信 DUNA 將成為美國項目的通用標準。我們也期待其他州會出臺類似的結構(懷俄明州先行一步;他們當年也是第一個採用如今廣受歡迎的 LLC 制度的州)——尤其當其他去中心化應用場景(如物理基礎設施 / 能源電網)也開始興起時。
——Miles Jennings [@milesjennings] | [@milesjennings] on Farcaster
4. 構建者將更多采用“複用”而非一味“重造”基礎設施
過去的一年裡,團隊在區塊鏈堆棧各層不斷“重複造輪子”——又一個全新的驗證人集、共識協議實現、執行引擎、編程語言、RPC API。儘管在某些特定功能上略有改進,但常常也會導致許多通用功能或基礎功能的缺失。以零知識證明(SNARK)專用編程語言為例:理想狀態下,它可以幫理想的開發者寫出性能更優的 SNARK,但在現實中,它可能在編譯器優化、開發者工具、在線學習材料、AI 編程支持等方面都遜於通用語言——結果甚至不如後者。
因此我預計,2025 年更多團隊將會在區塊鏈開發中“複用”他人的成果,例如使用已有的共識協議、現有的抵押資本以及現成的證明系統,而非從零開始構建。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還能讓團隊專注於真正能區分自己產品 / 服務價值的核心競爭力。
區塊鏈基礎設施現已足以支撐面向大眾的 Web3 產品與服務。與其他行業一樣,那些能成功整合複雜供應鏈的團隊,才最有機會推出好產品,而不是對所有“非自研”都嗤之以鼻的團隊。
——Joachim Neu [@jneu_net]
5. 加密行業終於迎來自己的應用商店與應用分發
當加密應用被蘋果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等中心化平臺屏蔽時,它們的新增用戶會被極大限制。但我們已看到一些新型的應用商店與市場在提供這類分發與探索功能,並且沒有類似的准入門檻。舉例來說,Worldcoin 的 World App 就構建了一個“mini apps”聚合場,在驗證個人身份的同時,讓幾十萬用戶在幾天內就可以使用若干不同應用。另一個例子是針對 Solana 手機用戶的免費 dApp Store。這兩個實例還顯示出,不僅是軟件層的創新——硬件也在助力加密應用商店的發展,比如智能手機、虹膜掃描儀(orbs),就像當年 Apple 設備之於早期的應用生態。
與此同時,在熱門公鏈生態上也有其他應用商店,聚合了成千上萬的去中心化應用和 Web3 開發者工具(如 Alchemy);一些遊戲方面則由區塊鏈同時扮演發佈方與分發方(如 Ronin)。但其中也不全是“好玩”:若某款產品在即時通訊應用上已有分發渠道,要將其用戶導流至區塊鏈會很困難(當然也有例外:Telegram/TON 網絡);對於已在 Web2 有大量分發的應用也是如此。不過,我們或許會在 2025 年看到更多這類遷移案例。
——Maggie Hsu [@meigga] | [@maggiehsu] on Farcaster
6. “持有加密貨幣的人”終將變為“使用加密貨幣的人”
2024 年,作為一種政治運動的加密貨幣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政策制定者和政界人物開始公開支持加密;同時,加密也在金融領域繼續成長(比如,比特幣和以太坊 ETP 向更多投資者開放)。展望 2025 年,加密應進一步演化為一場“計算運動”。那麼,下一波用戶又將從何而來?
我認為,現在是時候重新與“被動”持有加密貨幣的人對話,把他們轉化為活躍的加密用戶,因為目前只有 5%–10% 的加密持有者在真正使用加密。我們可以把那些已擁有加密貨幣的 6.17 億人帶到鏈上——尤其是隨著區塊鏈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交易費用進一步降低,這會讓很多新應用出現並服務於現有和新用戶。與此同時,之前我們在穩定幣、DeFi、NFT、遊戲、社交、DePIN、DAO、預測市場等領域已經看到的早期應用,如今也在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等方面,讓主流用戶更容易接受。
——Daren Matsuoka [@darenmatsuoka] | [@darenmatsuoka]
7. “隱藏導線”將助力 Web3 爆款應用誕生
區塊鏈的一些“技術超能力”正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卻也阻礙了主流人群的採用。對創作者和粉絲而言,區塊鏈帶來更多“連接性、所有權、貨幣化”機會……但業內常用的專業術語(如 “NFTs”、“zkRollups” 等)以及複雜的設計思路,卻讓最需要這些技術的人止步不前。我在與不少對 Web3 感興趣的媒體、音樂、時尚高管交流時,就感受到了這一點。
許多消費技術產品的普及過程都有著類似路徑:從“技術起點”出發;接著由某家傳奇公司 / 設計師將複雜性抽象化;隨後這一舉措催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性應用”。回頭看看電子郵件的歷程——SMTP 協議藏在 “發送” 按鈕背後;或信用卡,它的支付軌道對大多數用戶而言不可見。再想想 Spotify 它對音樂行業的變革,並不是靠大張旗鼓宣傳音頻格式,而是讓播放列表唾手可得。正如 Nassim Taleb 所說:“過度工程帶來脆弱性。簡潔才能擴展。”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 2025 年我們的行業會更自覺地遵循“隱藏導線”的理念。最優秀的去中心化應用已經在強化更直覺的界面,讓操作變得像點擊或刷卡一樣簡單。2025 年,更多公司將力求簡化設計、明確溝通;成功的產品不是用來“解釋”的,而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Chris Lyons [@chrislyons] | [@chrisly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