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框架標準為何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如何評判框架標準是否值得投資?

AI Agent 框架和標準處於非常早期階段。

作者:Haotian

每每提及AI Agent框架和標準,相信不少人是惡魔亦是天使的錯亂感。因為做框架的天花板很高,短時間可能速通到300M,但一旦名不副其實,共識崩塌,同樣跌到深淵的概率也很高。

那麼,AI Agent框架標準為何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如何評判框架標準是否值得投資?

以下,謹分享個人理解供參考:

1)AI Agent本身是純Web2互聯網語境下的產物,LLMs大模型通過大量的數據封閉訓練,最終跑出ChatGPT、Claud、DeepSeek等之類的可交互AIGC應用。

它的整體重心是“應用”邏輯,至於Agent之間如何通信交互,Agent之間如何建立統一的數據交換協議,Agent之間如何構建可驗證的計算驗證機制等等問題都先天缺乏

AI Agent拓展框架和標準本質上是從中心化服務器到去中心化協作網絡、從封閉生態到開放統一標準協議,從單一AI Agent應用到複雜聯動生態的Web3分佈式架構演進之路

核心邏輯就一點:AI Agent要在Web3模塊化、鏈化思想下謀求商業化前景,以“框架標準”為起步目標都要搭建一套符合Web3框架的分佈式架構,要不然就是純拼算力和用戶體驗的Web2應用市場思路了。

所以,AI Agent框架和標準才成了這一輪AI +Crypto敘事熱潮的兵家必爭之地,想象空間實在無法言喻

2) AI Agent 框架和標準處於非常早期階段,毫不誇張說,現在聽各個和開發者講自己的技術願景和實踐路線,無異於10年前Vitalik Buterin來中國路演尋求融資一樣。試想,10年前的Vitalik站在你面前,你該如何評判?

1、看創始人魅力,這和大部分一級天使輪“投人”的邏輯一致,比如, Shaw 被罵大嘴巴的時候,如果你看到了他嬉笑怒罵貼近社區的真誠,就會抱緊ai16z大腿;又比如,Swarms的Kye Gomez在被各種FUD詐騙時,他始終如一探討技術的態度,是不是能打動你等等;

2、看技術品相,雖然門面可以來自裝潢,但裝潢也需要成本,一個擁有好技術品相的項目,值得Fomo、值得“捐款”心態投資、值得花精力跟進研究。比如:Github代碼質量、開發者開源社區Reputation、技術架構邏輯自洽與否、技術框架是否已經有應用落地、技術白皮書內容硬核程度等等;

3、看敘事邏輯,AI Agent賽道目前有一條逐漸“鏈化”的敘事方向,你會發現,越來越多老鏈在擁抱支撐AI Agent敘事,當然,原來 ElizaOS、arc 、Swarms 、REI 等大框架方向也基本會探索“鏈化”可能性;比如,Focai 就是社區探索ElizaOS框架"鏈化"構建出來的項目。好的敘事邏輯自帶勢能,因為承載著整個Crypto市場的預期,如果某個項目跳出來就要解決連Web2都短期解決不了的AI問題,你敢信嗎?

4、看生態落地,框架標準確實很上游,大多數情況下,有了單體AI Agent再來抽象提框架標準最好,比如 zerebro 之後推出zerePy,框架會為單體AI賦能,自然比新發一個框架幣來拆分共識凝聚力要強;但橫空出世一個框架和標準,無論畫多大的餅,都要看實際的AI Agent工程實現情況(團隊的執行力和迭代速度),有沒有生態落地等後續表現,這是項目可持續增長的命脈;

總之,如今的框架和標準之爭就是在鎖定誰是下一輪AI Agent敘事中的EVM、誰又是優於EVM的高性能SVM,當然這個過程中出來一個Cosmos IBC,再整一套Move系新DeFi範式,殺出個並行EVM、實時大規模併發layer2……想想這條路還有多長?

框架和標準一定會層出不窮,而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架勢,很難判斷抉擇。

我只看開發者的活躍程度,以及項目的實際落地交付結果。如果交不出答卷,短期的暴漲只是虛無,如果看到了“確定性”,再上車也不遲,AI Agent的天花板估值可以高到“公鏈”級別,可能有10B以上的大機會出現,完全不用著急。

3)AI Agent框架和標準的界限很模糊,比如,ElizaOS框架標準在平臺化之前只能定性為開發者社區的精神圖騰,其價值外溢只能靠 ai16z 承接;又比如 Game 框架標準還在 Virtual 封閉式的閉源模式下玩,和主流開源組合架構相比略顯另類;

另外,ElizaOS框架為當紅一哥沒錯,但卻有一個獨立的 ELIZA ,不知道怎麼和它綁定關係;arc RIG框架的基本面很好,但Rust語言應用到AI Agent領域推動性能,總感覺過於超前;Swarms 的技術品相其實不差,但如此FUD且動盪的開局以及拉盤到令人發慌的局面讓人始料未及;REI 要解決的區塊鏈確定性和Agent執行概率性兼容非常有意思,但技術方向也過於超前了等等。

以上還都是市場公認的一些有“技術品相”的框架和標準,還有很多諸如 Nexus、LangGraph、Haystack、AgentFlow等等,太多自稱框架標準的項目了,但無論主打低代碼便利部署,還是原生多鏈繼承,以及其他企業級定製化商業潛力,甚至AI Metaverse等等。

都說明目前框架標準的“無標準”特性,好比 Vitalik提出要擴展以太坊出來了Plasma、Rollup、Validium、Parallel等種種探索方向,但最終只有Rollup成了主流。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1
收藏
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