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EDAO
Bybit 遭遇了價值 15 億美元的 ETH 盜竊案,而部分人呼籲 Ethereum 回滾區塊鏈來撤銷這次黑客攻擊。這一事件成為了一個絕佳的教育案例,說明了為什麼公鏈是不可篡改的賬本。這個事件的本質並不是以太坊的漏洞,而是它的核心特性——即使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盜竊之一,它仍然不會被人為撤銷。
為什麼?
因為區塊鏈交易的不可逆性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信任機制之一。這種特性確保了在 Ethereum 上發行的原生資產(如 ETH)的稀缺性,以及支撐 DeFi 等關鍵金融活動的智能合約的可預測性。
稀缺性和可預測性是建立一個更具韌性、全球化數字經濟的基石。我們之所以明白它們的重要性,是因為它們也是數千年來實體經濟的基礎。如果沒有稀缺性,就不會有像黃金這樣“天然具備價值的資產”,而只會有像法幣這樣“依賴人為信任的價值載體”。法幣當然有它的優勢,但幾乎所有曾經存在過的法幣最終都變得一文不值,而黃金卻屢創新高。黃金遵循的是自然法則,而法幣遵循的是人為規則。自然法則更為恆定可靠。
自然法則也更加可預測。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誇張,但自然界最偉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物理和化學定律不會改變。氫和氧結合形成水,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 9.8 m/s²。如果沒有這種可預測性,就不會有摩天大樓、飛機或 iPhone 的誕生,也不會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和經濟。
如今,經濟正在加速數字化。但數字世界面臨著稀缺性和可預測性的問題。數據本質上不是稀缺的,它可以輕鬆地被複制、篡改、刪除或操控。這種可變性確實帶來了便利——信用卡支付比現金更方便,Google Docs 比打字機更友好。但從信任建設的角度來看,這卻是一個巨大問題。信用卡支付可以被隨意凍結或撤銷,而數字文檔(比如重要的新聞頭條)可以被修改、偽造或刪除。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一種方式是把數字經濟交給大公司和政府,並寄希望於他們能做正確的事情——希望政府不要過度印鈔,儘管在數字時代這樣做幾乎沒有成本;希望企業不會
歧視特定用戶、審查不符合他們利益的支付(或新聞),或收取高額費用,儘管這些行為既簡單又有利可圖。
另一種方式是發明一種技術,讓數字資產(無論是貨幣單位還是信息)具備物理世界的特性,比如稀缺性、抗審查性和可預測性。這正是比特幣(Bitcoin)所實現的。比特幣如今已成為一個市值 2 萬億美元的資產,並在地緣政治層面被越來越多地接受,這充分說明了這些特性的價值。
其它區塊鏈,比如 Ethereum(以太坊),則將這種能力擴展到了更廣泛的資產類別和應用場景。像 ETH 這樣的原生加密貨幣,以及像 Aave 這樣的智能合約,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可預測性——這是全球經濟其他地方無法提供的。
金融基礎設施越可預測,就能承載更多類型的經濟活動。你不會選擇一個可以隨意撤銷的支付方式來完成一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就像你不會在重力不穩定的星球上建摩天大樓一樣。
關鍵點:稀缺性和可預測性確實有其弊端
它們可能會導致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而且無能為力。黃金可以被遺失或盜竊——事實上,人類歷史上開採的部分黃金沉在海底,而現在就有人正在經歷珠寶被偷的損失。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其它公認的價值存儲手段,比如藝術品。但從來沒有人說:
“被盜的黃金無法通過打個電話就找回來,這是一個致命缺陷。”
“我們不該認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有價值,因為它們很容易損壞。”
這些話沒人會說,因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黃金不可替代,藝術品易損壞,這正是它們有價值的原因。我們接受它們的不完美,因為那些缺陷正是價值的前提。
然而,現在一些聰明人,包括加密行業的專家,卻在對被盜的 ETH 說類似的話。他們認為 Ethereum 應該回滾區塊鏈,撤銷這次黑客攻擊造成的損失,因為受害者是無辜的,而黑客(很可能是朝鮮)正在從中獲利。他們還主張:
“如果公鏈沒有‘撤銷’按鈕,它們就永遠無法被大規模採用。”
這些觀點的根本問題在於:他們仍然把區塊鏈當成信用卡網絡的進化版。
他們應該改變思維方式,不再把區塊鏈當作信用卡網絡的升級版,而是視其為物理世界的一種進化——它結合了自然世界的優點(稀缺性、可預測性)和人類智慧的優勢(可編程性、創新能力)。
Ethereum 不應該回滾區塊鏈。
恰恰相反,這次黑客攻擊的發生,以及底層基礎設施層面不會對此做任何修改,正是對區塊鏈價值最有力的宣傳——它表明,未來應該有更多人類活動遷移到鏈上。
不可逆性 ≠ 缺乏靈活性
儘管 Ethereum 本身應該保持最大程度的不可逆性,但在它之上運行的其他資產(如穩定幣)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如 Layer-2 網絡),可以具備一定的可逆性。
摩天大樓仍然有電梯,L2 網絡可以為某些特定場景提供“撤銷”功能。
但這個“撤銷按鈕”只有在底層網絡像地心引力一樣可預測時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