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 力挺 Aya Miyaguchi 升任主席,EF 改革能否打破 “一言堂” 困局?

“組織上決定委派 Aya 作為以太坊基金會新任主席,讓我們鼓掌歡迎。”

作者:Wenser

原創:Odaily 星球日報

封面:Photo by Jr Korpa on Unsplash

2  月 27  日,Bybit 15  億資金被盜事件的最新調查結果將以太坊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根據初步調查,問題主要出在了 Vitalik 及以太坊基金會(以下簡稱 EF)多次站臺的 Safe 多籤錢包這一環節,無數人驚呼 “原來加密行業的安全基礎設施居然如此脆弱且草臺班子”。

另一方面, 2  月 26  日,以太坊聯創 Vitalik  發文通告 EF  前執行理事 Aya Miyaguchi 升任 EF  主席一事,並盛讚其任職 7  年來成就頗豐,在以太坊硬分叉的穩定執行、客戶端互操作研討會、Devcon、以太坊的文化以及對其使命和價值觀的堅定承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兩件事情結合來看,市場觀點反應不一。對於前者,市場多為難以置信的失望與後怕,畢竟 Safe 多籤錢包相關資產超 1000  億美元,Bybit  幕後黑客只是選擇了 ETH  持有量最多的 Bybit 冷錢包。對於後者,有人認為此舉反應以太坊仍然堅定實踐去中心化理念,也有人認為以太坊基金會毫無改觀,仍然人浮於事。

Odaily 星球日報此前曾多次發文探討 EF 組織改革一事(詳見 《Vitalik  打響 “改革” 第一槍,以太坊基金會走向何方?》《以太坊 “病” 了,這三味藥對症嗎?》等文章),我們將於本文結合最新消息予以探討,不作為投資意見參考。

EF 改革肇始:還是中心化的決策推動流程

EF  變革第一槍:“組織上決定安排你來做主席”

正如我們此前在 《以太坊 “病” 了,這三味藥對症嗎?》一文中提到的:

管理的混亂帶來組織的混亂,組織的混亂才是以太坊基金會無法發揮真正的領導作用,以為該生態提供連貫的發展路線圖和較為明確的發展方向,而不是依賴於包括 Vitalik 在內的諸多 “個人中心化節點” 拍腦袋去為以太坊 “絞盡腦汁”。這既不符合以太坊生態的長期發展需求,也無法支撐以太坊生態的創新增長。

EF 目前的關鍵癥結在於,組織管理層面的決策都是中心化節點做出的。在 《Vitalik  打響 “改革” 第一槍,以太坊基金會走向何方?》一文中,Vitalik 提出的對 EF 的改革思路雖然 “排除了一些錯誤答案”。但從結果來看,Aya Miyaguchi 此次的職位變動仍然是中心化的決策推動的,而決策者甚至是她本人——據 Vitalik  發文透露:“一年前,Aya 首次分享了從 @ethereumfndn 的執行理事轉型為主席的想法。”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並未找到任何 Vitalik 或 EF 組織對外公佈的職位變化流程公告。以太坊社區等到的,也只是 Aya 就任 EF 主席之後的 “獲獎感言式” 的推文以及一篇題為 《無限花園新篇章》的長博文。而這個看似自由生長的加密花園,輸送養分的根莖管道卻牢牢地被 EF 部分人員把控在手中。

此前,針對以太坊社區成員、加密 KOL @coinmamba 對 Aya 的輿論攻擊,Vitalik 曾透露:“決定新 EF(以太坊基金會)領導團隊的人是我。正在進行的改革的目標之一是為 EF 提供 ‘合適的董事會’。但在此之前,決定權在我。

一方面,此舉確實將輿論攻擊矛頭從 Aya 身上承接了過來;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 EF 領導層變動的僵化、刻板以及 “一言堂”,而這些正是與 Vitalik 一直信奉的 “去中心化思想理念” 背道而馳的。

這也是以太坊社區、加密行業人士歷來詬病最多的地方:更擅長學術研究、技術開發的 Vitalik,一直以來主動或被動地擔任著 ETH 生態精神領袖和決策首腦的角色,但其實他並不擅長做社區溝通、市場營銷乃至產品應用。

這也是去年 Vitalik 在 X  平臺上幾個月的發文數量甚至遠超此前 1-2  年內的對外發聲次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無法基於市場狀況與 ETH  社區乃至加密圈層進行有效溝通,所以只能單方面地輸出自己的觀點、情緒、價值觀,甚至不得不在社區的要求下發佈相關 Meme  圖

如果 Vitalik 是一家市值數千億美元的上市公司 CEO,從個人層面來說,他做的事情真的夠多、也夠 “委曲求全” 的了。但現實是,他不是上市公司 CEO,而是一個加密生態、一個代幣項目的聯合創始人、EF 這個組織的核心人物。

所以,更好的處理方法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套用到以太坊及 EF 上面就是,“技術、研究的歸 Vitalik 及 EF 研究員,教育、公益的歸 Aya 及部分 EF  組織人員,市場、營銷、社區的歸合適的 ETH 社區人員”。

Vitalik:以太坊很好(別 Fud)

稍顯落伍的組織哲學:兼具理想主義與浪漫精神的禪宗式管理風格

聊完 “人” 層面的事情,我們再來說說 EF 組織層面的 “管理哲學”。

Stewart Brand 的分層節奏論

同樣是在 《無限花園新篇章》一文中,Aya 透露了自己以及 EF 的組織理念:

  • 以太坊的 “所屬權”:它不屬於任何個人,所以以太坊屬於每個人,正因如此,我們的無許可文化不僅可以容忍分歧,而且會變得更加強大。
  • EF 的首要目標:維持以太坊的文化價值觀,希望將以太坊融入到世界架構之中,而非作為短期的公司產品,確保其作為生態系統的韌性;
  • 以太坊的哲學指導:以太坊的初衷仍然是世界計算機,EF 必須幫助以太坊保持潛在的無限,必須使其在各類捕獲之中保持獨立自由;
  • EF 的價值體現:開闢核心開發者對話板塊,保證節點客戶端多樣化;支持研發互操作務虛會;推動社區發展賬戶抽象或跨 L2 協調;堅持 “領導而不控制,協調而不集中” 的原則下完成 POW 向 POS 機制的合併與轉向;Devcon、DevConnet 成為獨立且相關的社區網絡;

與此同時,她重申了 Vitalik 此前強調過的——EF  的目標不是讓 EF“獲勝”(Odaily 星球日報注:即獲得商業價值層面的勝利)——而是讓以太坊在堅持其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取得長期勝利。最後,她對 EF 的哲學指導原則予以總結道:

  • 減法,而非極簡主義
  • 長期可持續性,而非短期收益
  • 深思熟慮的複雜性,而非過度簡單化
  • 管理,而非控制
  • 適應性增長,而非僵化 fr 結構
  • 有目的的進化,而非企業式擴張
  • 社區領導,而非支配

此外,她還提到:“以太坊的獨特性在於其根植於價值觀的韌性,以此為技術與社會創新提供了可能,進而使其成為一個處於無限遊戲當中的、因其生物多樣性而蓬勃發展的無限花園,而非機器;EF 致力於維護允許以太坊的技術和社會創新繼續服務人類去中心化理念下的民主制度與價值觀。”

最後,她給出了成為 EF 主席的期望——“我的目的是繼續培育以太坊獨特的文化,並充當彌合以太坊與更廣泛的全球社區之間差距的聲音。正如在 Pace Layering 中一樣,文化發展最慢,但它為接下來的一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如果緩慢的部分不偶爾令人沮喪,那麼它們就沒有發揮作用 – Stewart Brand’)。文化遠遠超越了市場週期,支撐我們度過冬天,推動我們度過春天。”

以上種種言論都充斥著理想主義與浪漫精神的 “天真”,同樣也帶著 Aya 此前多次強調的 Zen(禪宗)式管理風格。而這,卻正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 “文化霸權”——將以太坊的文化片面地定義為自己心目中的原則和理念。

在以太坊生態發展早期,更具靈活性、自由度、去中心化的組織理念,無疑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生態網絡的積極性與創新基因。由此,以太坊有了從 2018  年到 2022  年這一波又一波的行業熱潮,有了讓 “世界計算機” 從設想變為現實的基礎,有了從 0.4  美元的 ICO 價格到接近 4800  美元的歷史最高點價格。

但從 2022  年開始,在 UST、LUNA(Terra)、3AC、FTX 等接連暴雷讓加密行業進入寒冬之後,在 BTC 生態接棒加密焦點之後,在比特幣現貨 ETF 登陸美國股市之後,大人,時代變了。

一個令人難以接受卻又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加密行業已經度過了騙子與理想主義者共舞、來自舊世界的人們成群結隊地登陸新大陸的早期莽荒階段,轉而進入了一個加密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體的一部分(甚至僅僅是一小部分)、BTC  成為美國金融行業一隻稍顯與眾不同的投資標的、行業敘事走入枯竭死衚衕的階段。

無數人夢寐以求的 Mass Adoption(大規模採用)、所謂的正外部性,不過是加密行業人士傲慢與偏見之下的一廂情願,正如 Vitalik 此前對加密行業唯一未被證偽的 DeFi 賽道的嗤之以鼻與不屑一顧一樣。

去中心化不是靠說說而已就能實現,也不是單純靠一腔熱血的孤勇就能從紙面上落到現實裡去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果一個人、一個組織只是片面地迷信技術去中心化,而無法做到更多層面的去中心化,那談何服眾?又談何價值觀?又談何知行合一呢?

與此同時,近期的 Bybit 超 50  萬枚 ETH 被盜案也牽扯出了以太坊生態的另一重隱憂:去中心化危機。

ETH 的去中心化隱憂:Bybit 驚天被盜案與 Safe 的不安全危機

一直以來,BTC Maxi、ETH Maxi 最引以為傲也最常標榜的,就是生態系統的去中心化。前者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初衷為 “點對點支付系統” 的數字黃金;後者則在與 Windows、MacOS 等一較高下的 “世界計算機” 的願景上一路狂奔。

但與去中心化高度相關的,則是與之形影不離的匿名性帶來的安全風險。

2  月 27  日晚,Bybit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Ben Zhou  發文表示由 Sygnia 和 Verichains 提供的黑客取證報告披露,資金被盜由 Safe 基礎設施漏洞導致,此外惡意代碼於 UTC 時間 2 月 19 日 15: 29: 25 被部署,特別針對 Bybit 的以太坊多籤冷錢包。

此前,多籤錢包平臺 Safe 官方稱:開發人員機器遭攻擊,但智能合約和前端源代碼無漏洞;但安全公司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很明顯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真相是供應鏈投毒,Safe 的前端有關 js 被植入了惡意代碼。換言之,Safe 的基礎設施安全出現了問題,導致 Bybit 因多籤冷錢包中 ETH 數量過大(Odaily 星球日報注:據行業人士透露高達 40 多萬枚,遠超 Bitfinex 冷錢包-31 萬枚 ETH、Vitalik 冷錢包-24 萬枚 ETH、Bandit 黑客-5.1 萬枚 ETH)而被 Lazarus Group 黑客盯上,並完成超 51 萬枚 ETH 及衍生品資產的盜取。

作為一個老牌加密項目,相關資產高達 1000 億美元的 Safe 深陷 “安全項目不安全” 的信任危機之中。要知道,這可是 Vitalik 本人也在使用的多籤錢包平臺,此前還曾多次背書。Safe 此事由此還引發了另一個層面的信任危機:加密貨幣行業開發者是否是 Lazarus Group 等黑客組織精心安排的內部人選?

如果說以往的安全事件,更多是技術層面的漏洞和風險安全管理的缺口,Bybit 被盜案與 Safe 多籤錢包安全隱患牽扯出的則是如同黑暗森林中的 “互不攻擊困境”——在鏈上匿名化的去中心化世界中,我們無法確定參與一個加密項目(甚至是一個加密安全相關項目)的開發、維護、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潛伏已久的一個 Lazarus Group 的黑客成員。

今日上午 9  時許,據鏈上分析師餘燼監測,Bybit 黑客已經將盜取的 49.9 萬枚 ETH 洗走了 20.6 萬枚,平均每天 4.5 萬枚,彼時黑客地址裡還剩 29.2 萬枚 ETH(價值 6.85 億美元)。

Bybit 黑客 ETH 持倉量(截止 27 日上午 9 時左右)

一邊是盜取超 15  億美元資產的黑客在用各類混幣器、去中心化協議清洗贓款;另外一邊,則是為了支持去中心化理念與隱私協議的 EF。

2  月 26  日下午 7  時許,EF 官方發文表示,基金會宣佈將捐贈 125 萬美元用於 Tornado Cash 開發人員 Alexey Pertsev 的法律辯護,並表示 “隱私是正常的,編寫代碼不是犯罪”。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BitMEX 聯創 Arthur Hayes、 DWF Labs 合夥人 Andrei Grachev   曾針對 Bybit 被盜案中 “以太坊是否會如同此前 The DAO 被盜一事時進行回滾” 一事對 Vitalik 發出喊話。而截止撰稿時,Vitalik 本人及 EF 官方都從未對此發表任何言論,大有一副作壁上觀的架勢。(Odaily 星球日報注:此前以太坊核心開發者 Tim Beiko 曾個人發文回應 “為何 Bybit  事件後以太坊不能回滾?”,筆者個人認為,這也再次透露出 EF 基金會與社區的脫節

去中心化與行業安全管理之間,以太坊及 EF 也許尋找一個平衡點。

結語: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以太坊的信心在何方?

以太坊走過 10  週年之後,除了過去的遠古巨鯨、IC0 獲利盤之外,還應當尋找到新的 “信心增長點”。畢竟,很多時候,信心比黃金、甚至 “數字黃金” 更重要。

而如今的現實是:加密社區找不到支撐 ETH 後續發展的信心,只有 EF 時不時砸盤賣幣、對外界變化的遲滯反應、對形而上的理念與價值觀的片面追求以及對社區真實聲音和切實關切的問題的逃避與漠視。

下一個能為以太坊帶來新生的事件是什麼?個人會是誰?項目是哪個?

和讀者一樣,筆者也不知道,我們能做的,除了等待,就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去默默建設了。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