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領域如何建立認知壁壘

最近,一個科技博主在音頻課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在任何行業、任何時代,小白都是不可能掙錢的。

正好在上週六的線上交流中,也有好些聽眾提問提到了這方面的問題,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這方面最新的感受。

我記得在以前的文章中,無論是引述他人的觀點還是分享自己的看法,我都反覆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在我看來,在諸多新興領域中,加密行業是對普通大眾或者散戶最為友好的行業。

現在看來,這句話如果不加以詳細地說明,它反而很容易引起誤解。

我認為最大的誤解就是:小白可以憑藉無腦衝、莽撞幹,在這個生態實現財富自由、實現階層躍升。

這個誤解最有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讓人誤以為這個生態有大量的“捷徑”可以走、有大量不勞而獲的“機遇”等著小白和散戶,所以小白不需要認知、不需要學習,只管來,保證財富就在眼前、暴富就在明天

我不否認這個生態確實有一部分人真的有這個“機遇”,但我認為這更多的是個案,而不是普遍現象;這更多的是命中的運氣,是可遇而不可及的。

我們就看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吧:

現在人人都知道如果從買入比特幣的第一天開始就把它拿在手裡,一直屯到今天,那個財富效應可能是任何其它資產都無法比擬的,並且買入的時機越早,財富效應越驚人。

從財富增值的時間維度上看,這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捷徑。

可事實上它真的是捷徑嗎?

我們有多少人能承受它一次次跌去90%的賬面損失?

我們有多少人能承受一次次外界對它的質疑和嘲笑?

我們有多少人能承受一次次來自政策層面的打壓?

暫時拋開比特幣,看看我們今天手裡拿著的很多幣,是不是不少都比這輪行情的巔峰值跌去了90%?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還認為手裡這些跌了這麼多的幣有希望嗎?

如果我們自己今天根本不敢想自己手裡這些幣還有希望,那我們也可以想象當年如果是我們,我們也大概率不會認為比特幣還有希望。

有人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這些幣怎麼能和比特幣相比?它們沒有價值啊。

其實當年比特幣跌去90%的時候,很多人也會毫不猶豫地說:比特幣怎麼能和那些資產相比?比特幣沒有價值啊。

那當年比特幣跌去90%後,那些還能堅持持有的人他們又是怎麼熬過來的?

我相信除了有一些無奈和不得不熬以外,一定也還有一些其他大部分人不具備的認知和信念。

為什麼單單隻有這些人有這些認知和信念而其他人沒有?

我相信這來自於他們自己平時的學習和思考。

這些學習和思考耗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這些都不是走“捷徑”能得到的。

他們也正是因為自己耗費的這些時間和精力,得到這些認知後,才收穫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回報。

這裡面其實根本沒有捷徑可走,只不過常人看不到也不知道而已。他們默默地在背後下了苦功,終於從曾經一起入圈的一眾小白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他們那個時代在比特幣認知方面的專家。

上面這個比喻,並不是想讓大家爭論手裡跌了90%的代幣未來還會不會有價值,而是想讓大家再思考一下,我們當初下手的時候,有沒有花是別人2倍、3倍甚至更多倍的時間去研究它們?去認知它們?是否真的思考過這其中可能經歷的波折,是否真的思考過方方面面?是否真的思考過它們的價值?

如果當初花了這些時間,有這些思考,那對現在的局面應該心裡有數,不會太慌張。

如果當初沒有這些思考,純粹只是因為別人說它們好就買了,那我認為這純粹就是想走“捷徑”。這種方式或許碰巧能成一次或者兩次,但多數情況下是很難成功的,而且即便偶爾能成,肯定也不能長久。

如果更準確地表達“在諸多新興領域中,加密生態是對散戶最為友好的生態”這句話,我覺得更好的說法應該是下面這種:

這個生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很多細分領域甚至都是新興的。在各個細分領域暫時沒有誰比誰更有認知,也沒有誰比誰有高得多的門檻。無論我們在其它生態是專家還是小白,一旦進入這個生態,基本上都處在相差不遠的起跑線上。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每個人只要比別人稍稍努力,就可以很快地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專家。而一旦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專家,我們就可以在自己的專長領域內狂飆突進,收穫旁人難以企及的回報。

所以這個生態真正的對散戶“友好”是它創造了更加公平的機會。

但有了機會我們不運用,不迅速地武裝自己,不快速地建立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力,過了很久,仍然只是一介小白,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
Followin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