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突破107000美元,市場發生了什麼?

avatar
MarsBit
05-19


市場

2025年5月19日,比特幣價格突破107,00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一里程碑的達成並非偶然,而是由​​機構資金海嘯、宏觀政策轉向​​與​​地緣經濟博弈​​共同驅動的結果。當前價格走勢呈現出與過往牛市截然不同的特徵:散戶投機退潮,ETF資金、主權基金及企業資產負債表成為市場主導力量;美聯儲貨幣政策與貿易關稅政策交織,重塑了比特幣作為“通脹對沖工具”與“數字黃金”的雙重敘事;而美國《GENIUS法案》的立法進程,則可能徹底改寫穩定幣市場格局,進而影響比特幣的長期價值邏輯。

​​ETF資金洪流:機構化浪潮重塑市場結構​​

美國現貨比特幣ETF的持續資金流入,成為本輪上漲的核心引擎。據SoSoValue數據,2025年5月上半月,ETF淨流入資金超過28億美元,其中5月2日單日流入達6.749億美元。

截至5月16日,累計流入規模已達417.7億美元,總管理資產突破1220億美元。貝萊德(BlackRock)的iShares比特幣信託(IBIT)和富達(Fidelity)的比特幣基金佔據主導地位,兩者合計佔比超60%。這一現象標誌著比特幣的“機構化”進程加速:​​80家上市公司持有BTC佔總流通量的3.4%​​,新罕布什爾州甚至立法將比特幣納入州戰略儲備,開創了主權實體配置加密貨幣的先例。

ETF的資金虹吸效應已深刻改變市場供需結構。鏈上數據顯示,交易所比特幣存量降至2018年以來最低水平,超過70%的流通量被長期持有者鎖定。這種“籌碼沉澱”現象顯著降低了市場波動性,使比特幣的波動率從2024年的90%降至當前的45%,接近標普500指數水平。而Coinbase將於5月19日被納入標普500指數,預計將觸發約12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調倉,進一步強化比特幣與傳統金融市場的聯動性。

​​宏觀博弈:滯脹陰影與關稅風險的避險需求​​

美聯儲貨幣政策與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為比特幣提供了獨特的宏觀對沖場景。儘管美聯儲維持基準利率在4.25%-4.50%區間,但鮑威爾的最新表態暗示,央行正面臨“抗通脹”與“防衰退”的雙重困境。美國4月CPI同比上漲3.8%,核心PCE物價指數達3.2%,而沃爾瑪等零售巨頭因關稅成本上調商品價格,加劇了市場對“滯脹”的擔憂。這種環境下,比特幣的“抗通脹敘事”被重新激活:其2100萬枚的固定供應機制,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張形成鮮明對比——2025年全球M2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速達8.7%,而比特幣市值增速達140%。

貿易政策的連鎖反應進一步放大了比特幣的避險屬性。中美達成的90天臨時關稅減免協議未能緩解關鍵行業(如電動汽車、半導體)的摩擦,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仍維持在19.3%。沃爾瑪首席財務官警告,受關稅影響的商品價格漲幅“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將推高核心通脹率0.5-0.8個百分點。在此背景下,比特幣與黃金的30日相關性升至0.62,創2021年以來新高,表明其正被納入更廣泛的避險資產組合。

​​監管臨界點:GENIUS法案的博弈與穩定幣變局​​

美國參議院對《GENIUS法案》的最終表決,成為影響市場預期的關鍵變量。該法案旨在建立支付穩定幣的聯邦監管框架,要求穩定幣100%由美元或美債支持,並對超過500億美元市值的項目強制審計。儘管5月8日的投票以48:49未能通過,但共和黨參議員哈格蒂與民主黨參議員吉利布蘭德正推動修訂版法案,試圖在“消費者保護”與“創新激勵”間尋求平衡。

法案若通過,可能引發三重市場效應:

  1. ​​美元霸權強化​​:要求穩定幣儲備資產86%為短期美債,將加密貨幣市場轉化為美債的“新買家”。當前泰達(Tether)已持有1200億美元美債,日均增持3億美元,形成“1美元→1USDT+1美債”的信用擴張鏈。
  2. ​​機構資金入場加速​​:高盛測算,法案落地將吸引至少120億美元機構資金流入合規穩定幣,並通過跨市場套利間接推高比特幣需求。
  3. ​​去中心化資產價值重估​​:法案將穩定幣納入傳統金融監管,反襯出比特幣的“非主權屬性”。歷史數據顯示,監管收緊期比特幣的鏈上活躍地址數平均增長23%,表明部分資金從穩定幣轉向去中心化資產。

​​地緣金融化:國家戰略與家族資本的隱秘角逐​​

比特幣的暴漲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地緣政治博弈。發展中國家正將比特幣納入主權戰略:土耳其、尼日利亞等通脹高企國家,USDT支付佔比超33%;伊朗、俄羅斯則利用過剩能源開展比特幣挖礦,將其作為外匯替代渠道。沙特主權財富基金近期被曝持有約2.5萬枚BTC,標誌著石油美元體系與加密資產的融合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家族的加密佈局成為市場敏感變量。其個人代幣TRUMP市值一度突破850億美元,次子埃裡克經營的DeFi平臺管理資產超200億美元。5月22日特朗普計劃發佈TRUMP晚宴海報,被解讀為試圖將加密資本與政治獻金捆綁——2024年大選中,加密行業貢獻的政治資金已超2億美元。這種“政治+金融”的操盤術,既為比特幣注入短期流動性,也埋下了政策反覆的風險。

​​風險警示:高槓杆泡沫與期限錯配危機​​

市場的狂熱背後,潛在風險正在積聚。衍生品市場的槓桿率創歷史新高:全網抵押借貸規模三個月暴漲240%,比特幣期貨未平倉合約達480億美元,其中65%為高倍槓桿頭寸。2025年3月特朗普宣佈建立比特幣儲備時,單日暴跌5%導致7.1億美元合約爆倉,預示極端波動可能常態化。

更嚴峻的風險在於穩定幣系統的期限錯配。泰達公司86%的美債持倉為1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券,而其發行的USDT中有41%被長期鎖倉。這種“短債長投”模式與2008年次貸危機的CDO泡沫高度相似,一旦發生擠兌,可能引發美債拋售與美元信用崩塌的連鎖反應。

​​未來展望:技術革命與舊秩序的碰撞​​

比特幣突破10萬美元,標誌著全球貨幣秩序進入“裂變時刻”。從技術演進看,閃電網絡交易速度提升至10萬TPS,DeFi鎖倉量突破5000億美元,使其支付與金融功能日趨完善;從地緣格局看,香港已批准8家數字資產交易所牌照,並計劃推出比特幣期貨期權,試圖在Web3時代爭奪定價權。

但這場變革的本質,仍是技術賦能的金融革命與美元霸權困境的碰撞。比特幣既依賴美元體系(73%穩定幣以美元為錨),又在掏空其根基(美債貨幣化依賴加密市場接盤)。這種自我否定的悖論,使其成為全球資本博弈的“終極賭具”——既是舊秩序的逃生艙,又是新世界的風險試驗場。

對於投資者而言,需警惕政策套利與市場操縱的雙重收割;對於主權國家,這場博弈或將重塑貨幣主權與金融穩定的邊界。當比特幣的價格刻度從“美元符號”變為“權力砝碼”,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僅是資產的漲跌,更是一個時代的轉折。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1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