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 VC 吐槽大會:一級投資最難的一年、交易所話語權過大、新增長點在哪?

Chainfeeds 導讀:

本次對話中,ABCDE 聯創杜均、Hash Global 創始人 KK、Generative Ventures 合夥人 Will Wang、水滴資本 CEO Jademont(大山)、NGC Ventures 投資總監 Henry、CatcherVC 風險合夥人 Loners Liu 等投資人共同聚焦於加密行業一級市場的現狀與挑戰,VC 生存壓力、交易所審美主導、行業流動性枯竭、投資週期延長話題展開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www.wublock123.com/article/47/43028

文章作者:

吳說區塊鏈


觀點:

Will Wang:對於 ABCDE 我不予評價,只談我的體感。因為我們並非專門做 Crypto 的,從一年半前才開始做 Crypto 投資的。我理解最大的落差還是在於,從 ICO 年代或者 Web3 早期這兩個週期裡的投資回報,與現在大家能看到的盤面收益之間,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別。再加上社區對 VC 盤、NFT 這些資產類別的情緒變化,引發了更多討論。整體上來說,我們自己做了一年半 Crypto VC 之後,體感下來,發現目前 VC 面臨比較大的壓力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超長時間的鎖倉。這個鎖倉期比我們以前投傳統股權投資還要長很多,比如三年鎖倉,相比股權上市後六個月解禁要更久。第二,雖然項目在上幣或上交易所之前,賬面估值看起來很高,但如果算上 Token 增發、稀釋等因素,實際上投資人的回報率並不高。這與我們承擔的風險是不匹配的。因為加密行業沒有真正的合法治理框架,流動性也很差,所以實際承擔的風險非常高,而最終的回報倍數卻很低。第三,是一級市場資產的過度供給(Over Supply)問題。就像傳統股權市場,美國有 800 家獨角獸,中國也有 300 家獨角獸企業,很多項目堆積在那裡,上市堰塞湖嚴重。在 Crypto 領域也一樣,大量項目發幣、流通,卻缺乏真正有效的退出機制。

內容來源

吳說區塊鏈:第一條線,是投資「商業應用的配套設施」。這裡麵包括穩定幣、支付系統、商業數據鏈、全球薪酬發放等基礎設施。第二條線,是投資「Web3 商業應用」。因為我們認為,Crypto 金融(DeFi、CeFi 這塊)已經發展到了類似互聯網 1999 年的階段,有 6 億用戶了,但真正作為下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 Web3,可能還處於 1990 到 1995 年之間 — — 就是還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所以現在我們去投 Web3 商業應用時,我們不是盲目跟風,而是更系統性地去找那些在各自領域本來就做得很優秀的傳統企業,比如做影視版權、演出、音樂、體育、內容的頭部團隊 — —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我們跟他們聊,告訴他們 Web3 技術像 AI 技術一樣,可以幫他們賦能、提升效率。Web3 不是為了蹭概念,而是可以真正降本增效。現階段基礎設施其實早就夠用了,根本不用太關注底層是哪條鏈,交易速度也足夠大多數場景應用了。關鍵是,要幫助這些原本做傳統生意的企業找到一個「為什麼要用 Web3」的理由。比如說,我最近在新加坡跟一個旅遊行業的大佬聊,他開始覺得 Web2 也能做所有事情,為什麼還要用 Web3?我就舉比特幣的例子:比特幣對於傳統金融體系意味著什麼,Web3 對於未來互聯網商業也是同樣的意義。統一賬本、透明結算、去信任化帶來的全球流通效率,這是傳統體系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要幫每個行業的項目方找到 Web3 的落點。例如,有些項目原來是 ToB 業務的,現在想做 ToC。我們告訴他們,可以幫用戶無感創建鏈上地址,甚至不需要一開始就告訴用戶有錢包,等到合適的時候再上鍊,這樣能更安全、更高效、結款也更快,從一個月縮短到七天。如果這樣既不增加成本,又能增加收入,企業自然願意採用 Web3。而一旦他們上鍊了,就可能為某條鏈帶來海量用戶,那個時候,我們才引導他們去做 Token 化設計,真正建立起 Web3 經濟體。所以,我認為 VC 當然還是有很大的價值,只是打法要變了。真正長期有價值的商業模式、真正的 PMF 出來了之後,再去談 Token 經濟,而不是一開始就為了發幣而發幣。

內容來源

https://chainfeeds.substack.com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