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base 買下 Circle?收購傳聞背後,CEX 的殘酷商業現實

原文標題:Coinbase Will Have to Acquire Circle – The Only Question Is Price
編譯:zhouzhou,BlockBeats

背景

我在加密行業工作多年——先是在 CoinFund(一家早期基金),後來加入 Coinbase,協助擴大其風險投資戰略。

本文所有內容都基於公開數據:Circle 的 S-1 招股說明書(2025 年 4 月)和 Coinbase 的公開財報。沒有內幕消息——只是任何人都可以復現的分析,只不過大多數人不會去做。

USDC 供應結構拆解

USDC 總量 = Coinbase 持有的 USDC + Circle 持有的 USDC + 其他所有部分

根據 S-1 中的定義,平臺 USDC 是指「由某方的託管產品或錢包管理服務中持有的穩定幣比例」。這意味著:

  • Coinbase = Coinbase Prime / 交易所
  • Circle = Circle Mint
  • 其他 = 儲存在 Uniswap、Morpho、Phantom 等平臺上的 USDC

Coinbase 在 USDC 總供應中的佔比正在迅速增長——2025 年第一季度已達到約 23%。而 Circle 的佔比則保持穩定。

這是合理的——因為 Coinbase 在消費者、開發者和機構市場上的影響力更大。

USDC 收益歸屬

無論是 Circle 還是 Coinbase,都能獲得其平臺內 USDC 儲備收入的 100%。對於「平臺外」的 USDC(也就是「其他部分」),雙方各分 50%。

但這裡有個關鍵點:Circle 從平臺外的 USDC 中獲得了不成比例的收益。儘管 Coinbase 平臺上的 USDC 數量是 Circle 的 4 倍,但它在收入上的優勢僅約為 1.3 倍。

根據對「其他部分」收益 50/50 分成的粗略計算,得出以下的收益佔比情況:

Circle:押注的是市場規模,而不是控制權

Circle 的動機很明確:擴大 USDC 的整體流通量,即使這些 USDC 並不存放在自家平臺上。Circle 理想的世界,是 USDC 成為美元的第一穩定幣——這本身就能為其帶來牢固的市場地位。它從作為協議層中獲益,比如:

  • 發行並維護 USDC 智能合約,跨 19 條以上鍊;
  • 控制 CCTP,用於原生跨鏈和鑄造/銷燬流動。

雖然平臺內的 USDC 更賺錢,但其增長並不明顯。而在大客戶拓展上,Circle 很可能輸給了 Coinbase 的體量。但只要 USDC 成為第一大美元穩定幣,Circle 依舊是贏家——這是一場市場規模博弈,而不是利潤率博弈。

未來 USDC 的總市場可能會大得驚人,因此即便無法吃下全部利潤,也不算糟糕結局——大部分收入增長將來自「平臺外」部分。這個動機和 Circle 的能力是契合的:它掌控了 USDC 的治理、基礎設施和技術路線圖。

Coinbase:必須完全掌控 USDC

宏觀層面

USDC 是 Coinbase 的第二大收入來源,佔 2025 年 Q1 總營收的約 15%,超過質押業務。更重要的是,這是 Coinbase 最穩定、最可擴展的基礎設施類收入來源。隨著 USDC 的全球擴張,其潛力將成幾何級增長。

USDC 將成為 Coinbase 的關鍵護城河。雖然中心化交易所(CEX)的收入仍是主力,但相比之下,USDC 收入更加穩定,而且會隨加密整體經濟同步增長。

USDC 很可能會成為前三大美元穩定幣之一,進而成為將美元「科技輸出」到全球的主要渠道。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巨頭早已意識到這一點,紛紛入場。但 USDC 擁有先發優勢和原生加密生態的支撐,有望存活並持續壯大。從基礎設施和監管角度來看,完全擁有它,是極有價值的故事。

微觀層面:Coinbase 變現的悖論

Coinbase 是推動 USDC 增長的主力,但它卻被結構性限制住了。現在,USDC 是 Coinbase 的第二大營收來源(僅次於交易)。因此,每一個產品決策都必須考慮營收和利潤率。但問題是:Coinbase 在擴大市場的同時,卻無法完全掌控利潤,因為「平臺外」收入只能分一半。

諷刺的是:Coinbase 一邊吸引用戶、搭建基礎設施、提升交易頻率,卻因架構問題在收益端被封頂。它的消費者產品和開發者產品一開始就被「削弱」了。

Coinbase 的自然應對方式是將「潛在市場」轉化為「Coinbase USDC」——也就是平臺內、可完全變現的部分(託管產品中的餘額可獲得 100% 儲備收益)。這策略確實見效了:Coinbase 平臺內的 USDC 佔比兩年翻了四倍。但這隻適用於託管 USDC,即 Exchange + Prime。

問題出在「託管灰區」——用戶增長在這裡發生,但收益歸屬卻變得模糊不清。

  • Coinbase Wallet 是非託管的,Smart Wallet 儘管提升了體驗、可能加入了共享密鑰機制,但仍不符合 S-1 所定義的「平臺 USDC」。
  • 如果未來大多數用戶都通過這類錢包使用鏈上產品,那這部分 USDC 的歸屬就會處於 Circle 和 Coinbase 之間的灰色地帶。
  • Base(Coinbase 的 L2)也是非託管架構,用戶可以自主退出到以太坊 L1,Coinbase 並不持有密鑰。因此,即便 Coinbase 是入口,Base 上的 USDC 也很可能不會被歸類為「Coinbase USDC」。

結論: Coinbase 推動了 USDC 的增長,卻內置了一個削弱系統。只要它不控制整個協議,就始終面臨收益歸屬的不確定性。唯一的徹底解決辦法,就是收購 Circle,重寫規則。

Coinbase 收購 Circle 將獲得的好處

  • 100% 收益歸屬:再也不用為「託管 vs 非託管」糾結了,Coinbase 可直接認領全部 $600 億 USDC 所產生的利息收入,無論這些 USDC 放在哪。
  • 協議控制權:USDC 的智能合約、多鏈整合、CCTP 全部變為內部資產。
  • 戰略產品協同:錢包、Base 和未來的鏈上體驗產品,都可無須協調、原生變現 USDC。
  • 監管整合:Coinbase 已是政策制定的領導者,掌控 USDC 後,可主導穩定幣法規的制定方向。

不確定因素 / 待探索點

  • 增長潛力:USDC 當前市值約 $600 億,理論上可增長至 $5000 億,對應年儲備收益 $200 億,有望把 Coinbase 推向「七大科技巨頭」(Mag7)級別盈利。
  • 監管政策:美國正在推動穩定幣立法,這對市場增長是好事。穩定幣將成為美元全球化的新載體,但也可能限制平臺宣傳收益或儲蓄產品的方式。如果 Coinbase 擁有整個堆棧,就能靈活調整策略應對政策變化。
  • 運營複雜性:USDC 最初是由財團運營,結構可能是基於當時的法律/監管考量。雖然這些障礙在統一架構下看似可管理,但其中的法律結構可能藏有未知風險。但目前來看,沒有不可克服的問題。

收購價格

沒人能準確預測市場估值,但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 Circle 計劃以 $50 億估值 IPO;
  • Ripple 曾提出 $100 億的估值;
  • Coinbase 當前市值約為 $700 億;
  • USDC 目前佔 Coinbase 營收的 15%,若收購後整合,有明確路徑將該比例提升至 30% 以上。

我的判斷是:

  • Circle 是 Coinbase 的天然收購對象,Coinbase 也很清楚這一點;
  • Circle 想讓公開市場給自己定價($50 億為目標);
  • Coinbase 想看看市場給 Circle 什麼估值;
  • Coinbase 心知肚明:
  1. 它必須擁有 USDC 全堆棧;
  2. 整合後可讓 USDC 佔其營收的 15%~30%;
  3. 按收入價值來看,USDC 的「合理估值」應在 $100~200 億之間。

Circle 也知道這些——並意識到,只要 USDC 繼續增長,Coinbase 最終會為了解決合作中不斷出現的業務、產品、治理摩擦而選擇直接收購。

最終觀點

Coinbase 應該收購 Circle,也很可能會這麼做。

目前雙方的合作還能繼續,但從長遠來看,在平臺、產品和治理層面存在的衝突太大,不容忽視。市場會給出價格,但雙方對彼此的價值,心裡早已清楚。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