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11億新貴”Keeta:是RWA賽道的“超級高鐵”,還是又一個“PPT神話”?

avatar
MarsBit
06-03

加密貨幣市場總是不缺驚奇。當一個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名字——Keeta——突然以黑馬之姿闖入視野,其代幣KTA在短時間內價格飆升,市值一度突破11億美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時,你很難不好奇:這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是又一場短暫的資本狂歡,還是某個真正擁有顛覆性力量的新物種,正悄然叩響時代的大門?尤其當Keeta的名字與當下炙手可熱的RWA(真實世界資產)賽道緊密相連時,這份好奇便又增添了幾分深意。畢竟,RWA的敘事正被視為可能撬動數萬億傳統資產的下一個行業風口,而任何在此時嶄露頭角的“種子選手”,自然會被放在顯微鏡下仔細審視。Keeta,會是那個值得期待的答案嗎?

資產

圍繞Keeta的討論,不僅僅侷限於其技術本身。前谷歌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等重量級人物的投資背書,為其帶來了耀眼的光環和資本的追捧 。其驚人的性能聲明,如高達每秒1000萬筆交易(TPS)的處理能力和400毫秒的結算時間,在業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同時也伴隨著技術社群和市場觀察者的審慎質疑 。Keeta的異軍突起,似乎是RWA熱潮、名人效應、大膽技術敘事以及加密市場尋求高增長L1替代品等多重因素交織下的產物。這種“完美風暴”式的崛起,既帶來了市值的快速攀升,也將其置於了聚光燈下,面臨著更為嚴苛的現實考驗。本文將深入探討Keeta Network的技術特性、市場定位、面臨的挑戰及其在RWA領域的未來前景。 


RWA浪潮:萬億市場的下一站?

在深入剖析Keeta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理解其核心戰場——真實世界資產(RWA)的代幣化。RWA在區塊鏈語境中,指的是代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有形或無形資產的數字代幣,這些資產範圍廣泛,從房地產、大宗商品、藝術品到債券、碳信用額度等不一而足 。其核心理念在於,利用區塊鏈技術為這些傳統資產或實物資產賦予數字形態,從而搭建起物理世界、傳統金融與數字經濟之間的橋樑。 

RWA代幣化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據行業分析,RWA代幣化市場的潛在規模高達數萬億美元 。截至2024年12月,不包括穩定幣在內的RWA代幣化市場規模已達到152億美元,而計入穩定幣後的總代幣化市場規模更是高達2172.6億美元 。更有預測指出,到2034年,RWA代幣化市場有望增長至30.1萬億美元 。這一趨勢的背後,是RWA代幣化所帶來的多重核心優勢: 

  • 增強流動性:將傳統意義上流動性較差的資產(如房地產、私募股權)轉化為可在二級市場高效交易的代幣,從而釋放其內在價值 。 
  • 提升可訪問性與實現部分所有權:通過代幣化,高價值資產可以被分割成較小的份額,降低了投資門檻,使得更多投資者能夠參與其中 。 
  • 提高透明度與安全性: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特性確保了交易記錄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增強了資產所有權和交易歷史的透明度與安全性 。 
  • 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智能合約的應用可以自動化執行資產交易、股息分配等複雜流程,減少了對中介機構的依賴,從而提高運營效率並降低交易成本 。 

儘管前景廣闊,RWA代幣化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合規復雜性是首當其衝的難題,不同司法管轄區各異的法律法規為RWA的全球流通帶來了障礙 。此外,如何確保鏈上代幣價值與鏈下真實資產價值的準確錨定、預言機(Oracle)提供數據的可靠性與安全性、智能合約自身的安全漏洞以及代幣化所有權的法律效力等問題,都是RWA賽道亟待解決的關鍵環節 。 

儘管如此,RWA代幣化的實踐已不乏成功案例。例如,代幣化的美國國債產品吸引了大量機構資金的關注,如貝萊德(BlackRock)推出的BUIDL基金和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在Avalanche上發行的貨幣市場基金 。迪拜房地產開發商DAMAC與MANTRA合作,將價值10億美元的資產(包括房地產和數據中心)進行代幣化 。Tether發行的黃金支持穩定幣XAUT,也為實物黃金的數字化交易提供了便捷途徑 。這些案例表明,RWA不僅是理論上的構想,更在逐步落地並展現出其變革潛力。RWA敘事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在於它被視為連接龐大的傳統金融(TradFi)世界與新興加密空間的橋樑。專注於RWA,特別是像Keeta這樣強調合規性的項目,其目標正是為機構資本和主流用戶進入數字資產領域鋪平道路。貝萊德等金融巨頭對代幣化國債的積極參與,正是這一趨勢的有力佐證 。RWA賽道的成功,將極大提升整個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合法性與規模,使其從以加密原生資產投機為主,擴展到容納廣闊的現實世界價值。因此,那些能夠安全、合規地處理RWA的Layer-1公鏈,無疑佔據了戰略制高點。 

Keeta Network: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挑戰者

Keeta Network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其官方宣稱的使命是統一全球支付網絡,實現RWA的高效、合規流轉,並致力於成為所有資產轉移的通用底層基礎設施 。Keeta旨在通過提供近乎即時、低成本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打破傳統金融(TradFi)的瓶頸 。 

資產

Keeta之所以從眾多新興公鏈項目中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強大的“光環效應”。其中最為耀眼的,莫過於前谷歌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的背書。2023年,施密特通過其風險投資公司Steel Perlot領投了Keeta的17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並親自擔任項目顧問 。施密特曾公開表示:“Keeta的技術在可擴展性和效率上比現有解決方案高出幾個數量級” 。這一重量級人物的站臺,無疑為Keeta注入了強大的市場信心和媒體關注度。當施密特在社交媒體X上關注Keeta的官方賬號後,KTA代幣價格應聲大漲,足見其影響力之大 。 

在團隊構成方面,Keeta也匯聚了具備相關經驗的成員。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Ty Schenk是一名軟件工程師,此前曾涉足加密支付領域,並且是Steel Perlot的前合夥人以及LFG Payments的首席執行官 。首席技術官Roy Keene曾是Nano(原RaiBlocks)的核心開發者,因希望改變Nano的激勵機制和推動機構採用而離開,轉而創建新項目 。 

這種強大的背景和團隊經驗,如同為Keeta遞上了一把“金鑰匙”,使其在項目初期便獲得了遠超普通初創項目的關注度和資源。然而,這也如同一把雙刃劍。顯赫的出身在帶來優勢的同時,也意味著市場對其抱有極高的期望。任何技術上的瑕疵、路線圖的延遲,或是承諾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都將被無限放大,並可能招致更嚴厲的批評。這“谷歌光環”若不能被持續的實際成果所支撐,其光芒也可能迅速黯淡。Keeta的後續發展,將成為一個觀察在強力背書下,初創項目如何管理市場預期並實現宏大願景的典型案例。

深入引擎蓋:Keeta的技術武庫與合規設計

Keeta Network宣稱其高性能和合規特性源於其獨特的技術架構和設計理念。理解這些核心組件,是評估其潛力的關鍵。

混合動力引擎:解讀dPoS與“虛擬DAG”架構

Keeta的核心共識機制據稱是一種委託權益證明(dPoS)與“虛擬有向無環圖”(virtual Directed Acyclic Graph, vDAG)的混合架構 。dPoS機制以其高效率著稱,通過有限數量的區塊生產者來達成共識,但這也帶來了潛在的中心化風險 。而DAG結構,理論上具備處理高併發交易的能力,能夠解決傳統區塊鏈線性確認的瓶頸問題,但同時也面臨計算開銷大、確認規則複雜以及特定攻擊脆弱性等挑戰 。 

Keeta聲稱其“虛擬DAG”是一項創新設計。根據Delphi Digital的分析,Keeta的設計中每個賬戶維護其自身的交易鏈(形成獨立的DAG),而跨賬戶的交互則通過“虛擬鏈接”處理,這些虛擬鏈接是元數據引用,邏輯上將一個賬戶鏈上的交易連接到另一個賬戶鏈上的相應交易,從而實現大規模的並行處理 。然而,在其白皮書和現有的技術文檔中,主要還是停留在設計概念和目標的闡述,對於如何具體克服DAG的固有挑戰並實現其宣稱的千萬級TPS,缺乏更詳盡的實現細節和經過廣泛驗證的成果 。 

Keeta宣稱其網絡能夠達到每秒1000萬筆交易(TPS)的處理速度和400毫秒的交易最終確認時間 。這一數字遠超如支付寶(峰值約54.4萬TPS)等中心化支付巨頭,也大幅領先於Solana(宣稱約6.5萬TPS)等其他高性能公鏈 。然而,這種巨大的數量級差異自然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質疑。根據其白皮書中的測試結果,Keeta在僅有5個節點的測試環境中最高達到了1300萬TPS ,這樣的測試環境是否具有足夠的參考價值,尚存疑問。而根據PANews的觀察,Keeta測試網目前的TPS基本維持在5000以下 。第三方數據平臺Chainspect也顯示,Keeta測試網的理論最大TPS為47,000,實時TPS則在1210至1779的區間波動 。Keeta官方對此的解釋是,測試網因沒有交易費用,所以有意未支持無限制的規模擴展,未來會針對基準測試設立專門的測試網絡 。在其白皮書中,Keeta將高性能歸因於無內存池(mempool)、客戶端引導驗證跳過隊列、兩階段投票確保速度與安全以及利用雲服務器(如Google Cloud或AWS)等因素 。 

Keeta性能宣稱與觀測數據對比

資產

這張表格直觀地對比了Keeta的核心性能宣稱與多方觀測數據,清晰地揭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並將其置於行業參照系中進行考量。

KeetaScript與KeetaVM:可驗證計算與自定義規則的基石

為了支撐其合規與RWA的戰略重心,Keeta引入了新的編程模型,核心是KeetaScript和KeetaVM 。KeetaScript是一種專為可驗證計算(verifiable computation)而設計的領域特定語言(DSL) 。其主要目標是允許開發者在執行層直接定義嚴格的邏輯約束、驗證規則和合規條件,而非將其作為可選的附加組件 。 

與KeetaVM(Keeta虛擬機)相結合,KeetaScript構成了一個為形式化驗證而優化的技術棧 。這種設計使得Keeta在理論上非常適合需要確定性保障的應用場景,例如零知識彙總(zero-knowledge rollups)、無需信任的跨鏈橋(trustless bridges)以及可編程的RWA工具 。Keeta白皮書也提及了網絡具備可擴展的權限系統和原生代幣功能,允許資產發行方控制與其代幣的交互行為 。 

為合規而生:規則引擎、數字身份(X.509證書)與KYC/AML

Keeta將合規性置於其架構的核心。其內置的原生代幣和規則引擎,允許參與者創建和管理數字或真實世界資產,並在協議層面直接嵌入全面的控制和合規性 。這個規則引擎使得開發者和企業能夠在協議級別強制執行資產層面的合規要求、轉讓條件和行為邏輯 。代幣發行方可以設定諸如白名單、交易限額、特定認證要求等規則 。 

在數字身份和KYC/AML(瞭解你的客戶/反洗錢)方面,Keeta聲稱其設計符合金融機構的嚴格監管和運營要求 。其白皮書明確提到,通過X.509數字證書來實現數字身份和KYC/AML合規框架 。這一機制允許受信任的KYC提供商為用戶賬戶頒發安全的數字證書。這些證書支持在網絡上進行即時驗證,同時致力於保護用戶隱私並維持高安全標準 。 

Keeta上的資產代幣化:如何賦能RWA

Keeta的架構原生支持資產代幣化 。用戶可以創建代幣來代表任何資產,在它們之間進行交易,並釋放新的流動性 。儘管公開文檔中並未詳細闡述Keeta上RWA代幣化的具體分步流程,但其核心邏輯是利用其“內置代幣化”功能和“規則引擎” 。這意味著KeetaScript和規則引擎將被用於定義這些RWA代幣的屬性和合規邏輯。 

Keeta被認為是穩定幣和真實世界資產轉移的理想平臺 。具體的RWA用例更多是概念性的提及,例如“代幣化的房地產、證券或大宗商品” ,或如其官方推特所提及的“鏈上信貸和貸款” 。 

Keeta在RWA代幣化合規性方面的設計,試圖平衡監管要求、用戶隱私和系統開放性這三者,這可以被視為一種“合規三難困境”。通過X.509證書和受信任的KYC提供商體系 ,Keeta試圖在驗證身份的同時最小化數據暴露,以保護隱私。然而,“受信任的提供商”模式本身引入了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或許可性,這對於機構級RWA可能是必要的,但與完全無需許可的DeFi理念有所不同。KeetaScript和規則引擎 的目標是將合規性嵌入資產本身,從而增強其穩健性。Keeta的這一整套合規方案能否成功,將取決於其在滿足監管機構與用戶需求之間取得平衡的能力,以及其“受信任KYC提供商”生態系統能否有效擴展並保持公信力。這也反映出在與高度監管的傳統系統交互時,“去中心化”概念本身也在不斷演進。 

KTA代幣:驅動Keeta生態的燃料

KTA代幣是Keeta Network的原生功能型和治理型代幣,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用於支付交易費用、參與網絡共識(通過質押)和治理投票 。 

代幣經濟學與分配機制

KTA的總供應量為10億枚 。截至2025年6月初,流通供應量約為4億枚 。 

根據較為一致和詳細的來源 ,KTA的初始分配和鎖倉/釋放計劃如下: 

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KTA治理代幣於2025年3月在以太坊Layer-2網絡Base上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啟動,事先未進行任何市場預熱,這在初期引發了社區的恐慌、不確定和懷疑(FUD),甚至出現了關於項目方被盜號或意圖欺詐的猜測 。創始人Ty Schenk對此的解釋是,團隊當時並未考慮市場營銷,希望避免與以太坊主網上的Meme幣混淆,並利用Base鏈較低的Gas費和用戶基礎 。KTA代幣將在Keeta主網上線後遷移成為其L1的原生代幣 。這種非典型的代幣發行策略,無疑為其早期市場表現增添了戲劇性。 

市場表現與投資者情緒

自推出以來,尤其是在獲得知名人士關注後,KTA代幣經歷了顯著的價格上漲和市值增長。例如,自2025年3月上線以來,KTA價格一度上漲超過74倍 ,在5月份的兩週內上漲了600% 。這種強勁的市場表現主要受到埃裡克·施密特的背書、對標千萬級TPS的性能預期、RWA賽道的火熱以及相對於其他L1項目在大量代幣仍處於鎖倉狀態下的“早期”感知等多重因素驅動 。 

目前,KTA主要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和少數中心化交易所(CEXs)如BitMart、LBank、BingX等進行交易 。市場普遍預期,未來若能在更多主流交易所上線,可能會成為KTA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催化劑。 

KTA在主網尚未完全啟動、技術實力尚未得到大規模驗證之前就出現價格飆升,反映出市場中存在的“主網上線前溢價”(Pre-Mainnet Premium)現象,即投資者基於對未來成功的預期進行投機。這種情況往往伴隨著信息不對稱:項目團隊和早期投資者通常比普通公眾更瞭解技術的真實能力和開發進展,而公眾則更多依賴白皮書、市場宣傳和有限的測試網數據。Keeta的“隱秘啟動”策略 ,無論是否有意為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種信息不對稱,並在後續施密特等因素被“發掘”後,助長了市場的FOMO情緒。這種現象在加密貨幣市場屢見不鮮,也凸顯了散戶投資者在信息不完整或過度依賴市場熱度進行交易時所面臨的風險。此外,儘管社區分配代幣佔比高達50%,但在TGE前其激勵計劃和標準並不明確 ,這使得外界難以判斷這部分“社區”代幣的實際控制權歸屬,以及誰是早期價格拉昇的主要受益者。 

前路漫漫:承諾、挑戰與主網上線之路

Keeta Network描繪的藍圖宏大,但從概念到現實的道路充滿挑戰。主網的成功上線及其後續表現,將是檢驗其真實價值的關鍵。

資產

主網啟動與未來版圖

根據公開信息,Keeta測試網已於2025年3月底啟動 ,並配套推出了網頁錢包和區塊瀏覽器 。備受期待的主網計劃於2025年6月或夏季正式上線 。這是Keeta近期最重要的里程碑。 

在主網上線前的路線圖中,Keeta計劃逐步完善其測試網功能 : 

  • 2025年4月:在網頁錢包和區塊瀏覽器中集成數字身份驗證和證書支持。
  • 2025年5月:集成外匯(FX)錨點,支持在網頁錢包內進行市場匯率的代幣兌換;部署Base測試網錨點,實現與外部網絡的跨鏈互操作性;推出原生移動錢包(iOS和安卓版);上線高級代幣權限管理功能。
  • 2025年6月後:Keeta錢包預計在主網上線後不久推出,該錢包設計用於統一管理法幣、加密貨幣、股票、數字身份及其他代幣化資產 。 

此外,Keeta已於2025年5月16日發佈了官方軟件開發工具包(SDK)文檔 ,其開發者門戶網站 (developers.mykeeta.com) 和GitHub代碼庫也已上線並保持活躍 。未來規劃中還提及了Layer-2擴容方案、增強的互操作性以及擴展DeFi能力等 。 

直面質疑:TPS的“理想與骨感”、透明度與社區生態

儘管Keeta描繪了美好的前景,但圍繞其核心技術指標的質疑聲從未停歇。正如前文所述,其宣稱的1000萬TPS與當前測試網觀測到的數據(低於5000 TPS或Chainspect顯示的約1210-1779 TPS)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Keeta團隊解釋稱測試網性能受限是由於測試期間無交易費用,未來將有專門的基準測試網絡 。然而,市場仍在等待主網給出最終答案。 

信息透明度是Keeta面臨的另一大挑戰。關於vDAG如何克服固有技術難題以實現超高TPS的具體實現細節,公開信息依然不足 。此外,TGE前社區激勵計劃的不明確,以及大量代幣(尤其是社區份額)實際控制權的模糊,也引發了市場的擔憂 。 

在社區生態建設方面,儘管Keeta已建立官方社交媒體渠道,並通過X Spaces和Discord積極與社區互動 ,但部分分析師認為,其社區活躍度和開發者參與度似乎尚未完全匹配其市場熱度 。截至2025年5月20日,其官方推特關注者約為1.2萬 ,儘管另有來源稱其關注者已達7.5萬 。 

對於任何Layer-1公鏈而言,尤其是像Keeta這樣做出宏偉承諾的項目,主網的上線都是一個決定性的“真相時刻”。理論上的架構設計 和實驗室環境下的性能測試 ,必須在真實、去中心化的主網環境中得到驗證和體現。當前測試網的表現 ,即便有團隊關於“有意限制”的解釋 ,也與最終目標相去甚遠。主網需要展現出遠高於測試網的、可持續的TPS,強大的安全性,以及其合規框架和RWA功能的有效運作,才能在投機熱潮之外贏得市場的持久信任。加密貨幣行業充斥著擁有強大敘事和融資背景,但最終未能交付技術過硬主網的項目。Keeta主網的表現,將是其長期生存能力及其能否真正影響RWA和跨境支付領域的關鍵指標。若未能在此關鍵節點上交出滿意答卷,其當前的高估值可能會面臨迅速的重估。 

Keeta在RWA賽道的競爭格局

Keeta Network憑藉其對合規性和可擴展性的雙重強調,試圖在競爭日益激烈的RWA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其核心差異化優勢在於將合規性(通過KYC/AML、規則引擎、X.509數字身份認證等)深度集成到協議層面,並輔以極高交易吞吐量的承諾,以此吸引對合規有嚴格要求的傳統金融機構參與RWA的代幣化與流轉 。 

放眼整個RWA賽道,Keeta並非沒有競爭者。以太坊憑藉其先發優勢和龐大的生態系統,目前在RWA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約57%市場份額),擁有ERC-3643、ERC-1400等多種RWA代幣標準,但其主網的可擴展性和高Gas費問題依然是痛點 。Polygon作為以太坊的Layer-2擴容方案,提供了低費用和高速度,且與EVM兼容,更適合面向零售用戶的RWA項目 。Avalanche則通過其子網(Subnet)架構,允許開發者創建具有定製化合規規則的專用區塊鏈,加之其高吞吐量和快速最終性,使其成為對監管敏感型項目的理想選擇,富蘭克林鄧普頓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便是在Avalanche子網上運行 。Algorand也憑藉其Algorand標準資產(ASA)簡化了RWA的發行與管理,並內置了合規工具,同時具備高性能 。此外,Stellar、Tezos、XDC Network和Solana等公鏈也在RWA領域積極佈局,各有側重 。 

在眾多競爭者中,Keeta試圖通過打造“合規可擴展性”這一細分市場來突圍。雖然許多L1公鏈宣稱擁有高可擴展性(如Solana ),另一些則專注於RWA(如Algorand的ASA 或Avalanche的子網 ),但Keeta的核心賣點在於將極致的可擴展性深度集成於協議層、專為傳統金融設計的合規框架相結合 。如果Keeta能夠同時在這兩個方面都拿出過硬的成果,它確實有可能開闢出一個利潤豐厚的利基市場。其規則引擎和KeetaScript 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它們使得RWA從創建之初就能夠被編程賦予合規邏輯。這反映了區塊鏈領域從純粹的無需許可系統向能夠與受監管的傳統金融世界對接的解決方案演進的趨勢。Keeta的賭注在於,機構在選擇RWA平臺時,會優先考慮這種“合規可擴展性”,甚至願意為此在絕對的去中心化程度上做出一些妥協。 

結論:Keeta的潛力與RWA的未來——機遇與風險並存

Keeta Network憑藉其構建高速、合規的RWA和支付基礎設施的宏大願景,在重量級人物的背書和極具吸引力(儘管尚未在規模化環境中得到充分驗證)的技術敘事加持下,迅速成為市場焦點。如果Keeta能夠成功兌現其技術承諾,特別是在可擴展且合規地處理RWA方面取得突破,它無疑有潛力深刻改變傳統資產的管理、交易和可訪問性。

然而,Keeta面臨的挑戰同樣嚴峻。首先是技術驗證的緊迫性:市場迫切需要在真實、去中心化的主網環境中見證其宣稱的TPS和vDAG效率。其次是市場接受度與信任的建立:Keeta需要從當前的投機熱潮中走出來,贏得金融機構和RWA發行方的真正採納,這需要時間和實踐來證明其可靠性與安全性。第三,透明度與社區建設:項目方需要解決關於信息不透明的疑慮,並著力培養一個更加活躍和參與度更高的開發者與用戶生態系統 。最後,執行風險不容忽視:Keeta不僅要按時交付其雄心勃勃的路線圖 ,還要在複雜多變的RWA監管環境中成功導航 。 

綜合來看,Keeta具備成為“潛力股”的諸多要素,但也潛藏著不少“隱憂” 。它的未來,完全取決於能否將宏偉的目標穩步轉化為可觸及的現實。它可能成為顛覆行業的黑馬,也可能因未能兌現承諾或無法在激烈的公鏈競爭中有效突圍而歸於平庸。 

Keeta目前享有的市場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其潛力的預期,即所謂的“主網上線前溢價”。然而,真正可持續的價值來源於“執行溢價”——成功啟動一個穩健的主網 ,吸引重要的RWA項目和合作夥伴(目前尚缺乏強有力的公開證據 ),在真實的金融機構合作中展示其合規框架的有效性,並培育起一個富有活力的開發者生態。當前的市場表現反映的是希望,而“執行溢價”則需要通過被證明的實用性和廣泛採用來獲得。 

無論Keeta最終成敗如何,其在RWA賽道上的探索都將為整個行業提供寶貴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在如何平衡技術創新、市場預期、合規需求以及構建真正具有變革性技術所需的艱苦努力等方面。RWA作為推動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關鍵趨勢,其發展方興未艾,而Keeta正是這股浪潮中一個值得密切關注的樣本。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1
收藏
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