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等資金陸續到位,Tether主導的Twenty One盤前上漲4%

由全球最大穩定幣發行商 Tether 以比特幣直接入股的美國比特幣企業 Twenty One Capital,已陸續將募得資金買入比特幣並轉到相關錢包,整併流程只差臨門一腳,CEP 今日盤前先漲 4.1%,自宣布後已上漲三倍有餘。

(以比特幣直接入股 Twenty One,Tether 背後的野心和藍圖)

37,229 枚比特幣陸續轉入 Twenty One 錢包

根據 Tether 執行長 Paolo Ardoino 的推文,美國比特幣企業 Twenty One 已陸續將募得資金買入比特幣,並將其轉入 Twenty One 的相關錢包。公布的交易如下:

  • 軟銀 (Softbank) 託 Tether 買入的 10,5000 枚比特幣
  • 私募投資人的 4,812.22029710 枚比特幣 (透過私募投資與可轉債募集的五億美元)
  • 可轉債投資人的 917.47360612 枚比特幣 (五月底追加募集的一億美元)
  • Tether 直接轉入 14,000 枚比特幣
  • Bitfinex 直接轉入 7,000 枚比特幣

Twenty One 目前已擁有 37,229 枚比特幣。

CEP 的初始投資人有誰?

美國比特幣企業 Twenty One 透過與 Cantor Fitzgerald 旗下特殊目的併購公司 (SPAC) Cantor Equity Partners (股票代碼 CEP) 合併上市,由 Strike 創辦人 Jack Mallers 擔任執行長,背後股東陣容包含 Tether、日本軟銀集團 (Softbank)、交易所 Bitfinex 和 Cantor Fitzgerald。

Tether 和 Bitfinex 將直接轉入 31,500 枚比特幣,以換取新公司的股權。而軟銀集團將以現金透過 Tether 買入比特幣,成為第二大股東。

交易完成後,Tether 的投票權高達 51.7%,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CEP 將改以 XXI 代碼上市

Twenty One 在交易完成前先以「CEP」為代號在納斯達克交易所 (Nasdaq) 掛牌。合併完成後,將改以「XXI」為交易代碼上市。

CEP 在四月價格僅 10 美元左右,之後一路上漲,在 5/1 一度衝高至 59 美元,但近期已回落至 43 美元,今日盤前上漲 4.1%,報在 44.99 美元。

目前雖未公告何時將進行轉換,在交易所也未能搜尋到「XXI」的交易代碼,但預期正式合併上市的日期應該不遠了!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過去 15 年來,美國中產階級搭上資產價格暴漲的列車,房地產與股票市值飆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但這場由低利率、政府刺激與全球資金推動的繁榮,也潛藏著泡沫危機。當 AI、去全球化、老齡化與消費動能減弱等結構性問題浮現,所謂的「白蓮花世代」,也將成為下一波「由富轉窮」的主角。

白蓮花世代的幻象:消費膨脹其實來自資產錯價

專注於房地產收購的資產管理公司 Theia 團隊人員 @TraderNoah,近日以《白蓮花世代:從富到窮的故事》一文,深入剖析美國資產泡沫與社會結構變化,強調美國過去 15 年來的「資產繁榮」實質上是一場資產價格與消費習慣的自我強化迴圈,如今正邁向終結。

「白蓮花世代 」一詞源自影集《白蓮花大飯店 (The White Lotus)》,意指那些在熱帶渡假勝地奢華度假的高資產階層。他們多半是美國 PR 90 到 99 的白領階級,擁有可觀的房地產與股票配置。從 2009 年至 2024 年,他們的資產總值從 8.7 兆美元膨脹至 32.1 兆美元,年均成長率遠高於前一個 15 年。

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中,各類資產佔淨資產比例的變化 (1950-2024)

這波繁榮讓白領族群形成錯誤的消費習慣與財富感:

股票報酬變成薪酬的一部分,過高的資產估值進一步推升公司利潤與消費支出,形成資產價格消費行為的自我強化循環。

然而,這場假象建立在寬鬆貨幣與被動投資浪潮之上,並非穩固的基本面。

從自由印鈔到消費囚犯困境:資產泡沫的反擊風暴

如果錢可以無限印、利率保持低,那資產價格是否可以永遠上升?」這正是作者提出的核心問題。過去 15 年來,美國以低利率與政府刺激推升資產估值,營造出一個看似穩固的經濟榮景:

資產價格上升帶來帳面財富,鼓勵消費;企業將股票報酬納入薪資體系,進一步推高需求與獲利。

然而,當整個社會已經「滿倉資產」,邊際買家只能來自兩種力量:「經濟盈餘或槓桿融資」。但高利率時代,槓桿無法持續;而經濟盈餘終究受限於真實產出。當新買家枯竭、槓桿無法持續、基本面跟不上,這套機制終將反轉:

此時,任何一個人先賣出都會觸發連鎖反應。資產早已失去投資的意義,成了囚犯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註:囚犯困境是賽局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描述個體在追求自己利益時,反而導致集體陷入更糟結果的情境。)

AI 來襲與中產替代:高薪白領不再是資本寵兒

過去幾年,白領勞動者受惠於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工具,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但這只是過渡階段。隨著 AI 從「增強工具」轉為「替代工具」,公司發現與其聘請年薪 15 萬美元的分析師,不如每年花不到 2 千美元導入 AI 模型:

對企業而言,這代表短期毛利提升;對社會而言,卻是中產白領的結構性失業與消費緊縮。

(Robinhood 執行長:AI 將讓「一人公司」成為常態,品牌代幣化浪潮將興起)

短期來看,AI 可望提升企業毛利與股價,但中期失業潮與收入下滑將回頭打擊消費力。此時這批擁有最多美國資產的「白蓮花階層」首當其衝,一旦他們失去現金流成了淨賣方,或將引發一波市場修正。

檢視美元脆弱性:全球視角下的美國資產退潮

時間聚焦今年初,Noah 在墨西哥城的 Condesa 區親身觀察到:「美國人在此享受美食與生活成本套利,大量矽谷工程師靠高薪移居海外。」

這是一場正在進行的勞動全球化逆流,美國人逃離高物價,但卻繼續以高資產支撐生活

這種局面來自全球對美元的高估以及對美國資產的追捧。但當全球資本隨著美元走貶,開始質疑美國赤字與政治不確定性 (如川普回歸) 時,過去習慣買入美國資產的外國買家將退場,造成連鎖崩潰風險。

(美元霸權退場是美國金融體系轉型的必要部分:投資人如何應對「後美元時代」?)

結局提前抵達:當資產繁榮的迴圈終將反轉

Noah 最後也預測,未來 15 年,美國家庭資產與收入比將從 800% 回落至 600% 以下;白領工資溢價也將大幅收斂:

當資產價格不再上升、消費力下滑,政府印鈔不再能拯救中產的生活品質,只會造成貨幣稀釋與資本轉移。

(聯準會無力回天?Ray Dalio 揭美債評級下調背後風險:「通膨」才是真違約)

他強調,真正的風險不在於金融危機本身,而是心理轉折:當市場與消費者普遍意識到「這不是暫時調整,而是結構性衰退」時,才是泡沫最終破裂的開始。而這樣的轉折,可能比想像中來得更快。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