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准入門檻:新的中介系統消除了傳統交易所許可證要求,使以創新為重點的企業能輕鬆進入日本加密貨幣市場。
- 增強資產保護:強制資產隔離規則和國內資產保留令防止了類似FTX的跨境損失,系統性重建投資者信心。
- 市場領導地位:日本從監管測試場轉變為亞太加密貨幣中心,到2026年吸引價值400億美元的機構投資。
日本於2025年6月9日引入革命性的加密貨幣中介法規,在吸取FTX崩潰教訓的基礎上降低市場壁壘,同時加強使用者保護。
政策背景:從FTX危機到監管升級
2025年6月9日,日本參議院正式透過支付服務法修正案,標誌著已開發近兩年的"新加密資產中介系統"全面實施。此政策的出現與2022年FTX破產引發的全球信任危機密切相關。當時,日本是最早透過2017年支付服務法監管加密貨幣的國家之一。然而,儘管建立了交易所許可證系統,FTX事件仍暴露了跨境資產損失和使用者保護機制不足等漏洞。
因此,日本金融服務廳(FSA)自2024年啟動系統性改革,針對兩個主要痛點:降低市場準入壁壘以刺激競爭,加強使用者資產保護以重建信任。此外,新系統的實施不僅代表日本國內市場的自我更新,還將成為亞洲加密貨幣監管的"晴雨表"。
新系統的核心內容
大幅降低中介業務准入門檻
新系統首先明確將"加密資產中介業務"定義為獨立於傳統交易所。此外,公司現在可以在不滿足嚴格交易所許可證要求的情況下進行匹配交易服務。具體規則包括:
- "隸屬系統"運營模式:中介機構必須與持牌交易所隸屬,僅處理買賣匹配,不負責資產託管和結算。
- 簡化合規義務:公司獲得反洗錢(AML)直接責任的豁免,同時面臨降低的資本要求,從而吸引中小型創新企業。
- 壓縮交易成本:中介機構可透過最佳化匹配演算法降低交易摩擦,現貨交易費用預計將下降30%-50%。
這一轉變直接打破了由Coincheck、bitFlyer等領先交易所主導的日本加密貨幣市場壟斷結構。此外,它為DeFi協議和社交交易平臺等新興領域提供了合規路徑。
資產隔離和"國內保留令"作為雙重保險
為防止類似FTX的風險,新規定引入兩個核心保護機制:
- 強制使用者資產隔離:交易所必須完全分離客戶資產和自有資金,在破產程式中優先考慮使用者返還。
- 國內資產保留令:政府獲得要求公司將加密資產儲備保留在日本境內的權力,防止可能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跨境轉移。
資料顯示,日本交易所的比特幣持有量從2022年的450,000枚下降到2025年不到200,000枚,表明顯著的資產外流趨勢。透過法律執行,新規定扭轉了這一情況,贏得行業認可為"加密版外匯管制"。
穩定幣規則與國際標準接軌
關於穩定幣發行方,新規定允許50%的儲備資產分配給短期政府債券和定期存款(此前要求100%現金儲備)。在確保流動性的同時,這一變化使收益率提高5%-2%。因此,日本與美歐監管標準接軌,有助於國內穩定幣(如GMO的GYEN)擴大市場份額。目前,日本穩定幣交易量佔亞太地區的37%,政策利好可能將其推向50%。
市場影響:機遇與挑戰並存
短期效應:中小機構進入爆發性增長視窗
在新系統的第一週,32家中介機構提交了註冊申請,包括社交投資平臺Traders Union和AI量化服務提供商Alpaca Japan等新興公司。市場分析確定了中介業務arising的三大機會:
- 流量聚合平臺:整合多個交易所的流動性,提供最優定價。
- 定製交易工具:針對機構投資者的演算法交易和稅務合規套件。
- 跨境匹配服務:連線東南亞散戶投資者和日本機構投資者。
長期趨勢:日本成為亞洲加密貨幣中心
根據野村證券預測,新系統將在2026年使日本加密貨幣市場參與者增至3倍,達到1200萬人,推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400億美元。政策優勢加上日元貶值預期,吸引香港和新加坡的機構投資者加速日本市場定位。例如,Hashkey Capital在2025年5月成立東京分部,專注於投資合規的中介機構。
隱藏挑戰:監管套利和競爭失衡
儘管政策意圖是促進公平競爭,但一些從業者識別出潛在風險:
- 交易所與中介機構之間的權力鬥爭:持牌交易所可能透過"隸屬系統"限制中介機構的業務範圍。
- 跨境監管盲點:中介機構促成海外使用者與日本交易所交易可能引發管轄權爭議。
- 技術合規成本:實時資產隔離監控和交易資料報告要求給中小機構的IT系統帶來壓力。
行業響應:創新與合規的雙重路徑
面對新政策,日本公司透過兩個主要方向追求突破:
- 技術前沿:三菱UFJ金融集團開發"合規即服務"平臺,為中介機構提供鏈上資產追蹤和風險預警工具。
- 產品前沿:交易所Liquid推出"中介合作伙伴計劃",開放API介面並共享流動性池,降低中小機構准入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Web3安全公司Beosin為日本市場定製了智慧合約審計解決方案,幫助中介機構在匹配交易中嵌入KYC驗證和反欺詐模組。這類技術適配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關鍵競爭因素。
未來展望:日本為全球監管提供樣本
日本的改革本質上是尋求"市場自由化"和"風險可控性"之間的平衡。其政策設計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三點洞見:
- 分層監管:根據業務風險水平設定差異化合規要求,避免扼殺創新的"一刀切"方法。
- 主權防禦:使用國內資產保留令等工具維護金融主權,防止跨境資本衝擊。
- 動態迭代:為穩定幣收益調整和DAO類中介機構等新形態預留監管沙盒機制。
隨著監管紅利釋放,日本從"監管測試場"轉變為"創新孵化器"。2025年第三季度,包括三井住友在內的多家財閥計劃推出加密資產基金,進一步鞏固其亞太市場領導地位。這種由政策驅動的轉變可能重新定義全球加密生態系統的競爭規則。
〈日本新加密資產中介系統:市場轉型里程碑〉這篇文章最早釋出於《Coin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