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市場本質上一直以去中心化和技術創新為先導成長,但最終無法擺脫"貨幣"的本質。隨著市場成熟,越來越像現有傳統金融系統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在這個過程中,"流動性錯覺"這一結構性問題已經明顯顯現。
以2024年為基準,全球加密貨幣市場規模已達約2.49萬億美元(約3,461萬億韓元),預計到2033年將增長到約5.73萬億美元(約7,965萬億韓元)。然而,在這看似光鮮亮麗的增長背後,市場的*不穩定性*潛伏其中。與傳統外匯或債券市場類似,加密貨幣在市場平靜時看似豐富的交易報價,在危機情況下會瞬間消失。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價格波動,還延伸到市場運營的整體結構性風險。
即便是外匯市場,日交易量也高達7.5萬億美元(約1京425萬億韓元),但近來流動性不足仍是一個問題。即使在歐元/美元等主要貨幣對中,報價滑點頻繁發生,銀行和做市商已經失去在賣出壓力下長期持有資產的意願。這源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強化的資本要求和傳統金融機構角色的變化。當時摩根斯坦利曾指出,ETF、被動基金和算法系統正成為新的流動性風險主體。實際上,2007年MSCI世界指數的被動基金持有比例為4%,到2018年已增長到12%,在某些股票中甚至接近25%。
這種結構在加密貨幣市場中也在重複。2022年加密貨幣市場陷入低迷時,主要代幣在大型交易所也出現了極為嚴重的交易滑點和價差擴大現象。最近,曼特拉(Mantra)的OM代幣在沒有價格支撐的情況下暴跌,再次提醒投資者流動性的不穩定性。這不僅僅是因為某些負面訊息,而是根本上源於不平衡的交易基礎設施和分散的訂單簿結構。
目前的數字資產市場沒有明確的整合程式或共同訂單簿,流動性分散在各個交易所。特別是對於市值排名20名以外的代幣,不同交易所間價格差異很大,特定代幣的做市商活動也非常有限。此外,一些專案和交易者透過虛增交易量或欺騙性交易等方式製造*流動性錯覺*,實際上並不存在真實流動性。
要解決這些問題,區塊鏈協議層面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最近,一些第一層網路正試圖在基本結構中嵌入跨鏈橋接和路由功能。這不僅僅是一個選項,而是為了實際融合市場流動性的戰略性方法,將從根本上加強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基礎。
尤其是在當前基於雲的技術和超高速訊息系統的支援下,交易處理速度已從過去的數百毫秒縮短到現在的10-20毫秒。從交易基礎設施角度看,速度不再是障礙。特別是穩定幣交易量的70-90%已透過自動化系統交易,這表明市場自動化已接近相當高的水平。
然而,僅僅基礎設施的高度化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智慧路由和協議間的互操作性,這將僅僅是"快速之上的不良結構"。市場的基礎現已進入穩定階段,需要更加實質性和結構性的流動性改善策略。這種變化是加密貨幣市場成為真正制度化資產的必經過程。
實時新聞...前往TokenPost電報頻道
<版權所有 ⓒ TokenPost,禁止未經授權轉載和重新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