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預言:賈伯斯如何提前數十年描繪數位軟體與支付未來?

早在智慧型手機、網路串流與 App Store 出現之前,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 便已經洞見未來。他在 1983 年提出「軟體廣播電台」的構想,精準描繪了今日數位軟體下載、免費試用和線上付款等模式的雛形。這些觀點不僅成為當代技術發展的借鑑,也形塑了後世科技消費的基本邏輯。

來自音樂電台的啟發:軟體也該「先試用再購買」

賈伯斯觀察到,消費者在購買唱片之前,通常會先透過收音機聆聽音樂,進而做出決定。他認為,軟體世界也應該有類似的機制,讓用戶能在購買前「試用」。他稱之為「軟體廣播電台 (software radio station)」:

這是一種讓使用者能透過遠端傳輸,在購買前先體驗內容的全新方式。

他認為,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消費者信任,也解決了當時軟體購買極度依賴包裝與行銷、缺乏實際體驗的痛點。

拒絕實體束縛:一場從磁帶到電話線的革命

在那個時代,軟體的分發仍仰賴磁帶、包裝盒與物流貨運。賈伯斯詳細描述了這條繁複的供應鏈,從 0 與 1 的數位資料被編碼到聚酯磁帶,再裝箱、運輸、上架、販售,直到用戶安裝使用。他對此直言:「這是一條冗長的路。」

他預見,未來軟體應該要能透過電話線直接傳送,從一台電腦傳到另一台,徹底省去物理媒介的成本與時間。這項概念,在今日透過網路下載與串流早已成為日常。

(蘋果 WWDC 亮點一次看!iOS 26 上線,Apple Intelligence 與 Liquid Glass 強勢登場)

Freemium 的前身:免費試用將主導消費決策

「給你 30 秒免費體驗」、「提供五張應用預覽圖片」、「讓你玩一天再決定」賈伯斯在當年便提出這些試用模式的可能性。他認為:

只要傳輸技術突破,軟體就能模仿音樂試聽的邏輯:先使用、再付費。

這種「讓用戶先體驗,再決定是否付費」的概念,正是現今應用程式商店 (如 App Store) 中免費下載、試用期與內購設計的「免費增值 (freemium)」商業模型的原型。此舉不僅降低了用戶的嘗試門檻,也為軟體商打開了更大的銷售空間,創造長尾收入的機會。

一行卡號搞定:支付體驗也必須無縫

除了預見軟體的傳輸與體驗方式,賈伯斯更前瞻性地提出:「如果你喜歡它,只要輸入你的 Visa 卡號,你就能擁有它。」這樣的說法在當時幾乎是天方夜譚,卻與今日的線上支付、App 內部購買、訂閱制如出一轍。

他理解到,簡化消費流程,是讓數位內容真正普及的關鍵。正是這樣「體驗、決策、付款」三步驟的整合,構築了今日數位商業模式的核心。

(Shopify 和 Coinbase 攜手推出 Commerce Payments Protocol:區塊鏈支付進軍實體商務)

不是預測未來技術,而是行為模式

賈伯斯並非只在技術層面預測未來,而是從人類行為與消費心理出發,描繪出整個產業的演進方向。他所構想的「軟體廣播電台」與今日的 App Store、Steam、Netflix、Spotify 等平台不謀而合。

正如他所說,科技的意義從來不只是發明,而是重新定義人們如何接觸與使用資訊。1983 年的這場演講,不只是一次遠見的展現,更是一張提前數十年描繪的產業地圖。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在亮眼的市值增長與去中心化理想背後,加密貨幣市場正面臨一個被低估的系統性風險:「流動性幻象」。這在傳統金融市場存在已久,而加密貨幣並沒有解決它。只是如今,在碎片化的鏈與交易所之間,這齣戲變得更加難以收場,也讓加密貨幣更難以成為主流。

去中心化的夢,撐不起碎裂的流動性

加密市場市值現已達到 3.4 兆美元,預估至 2033 年將翻倍成長至 5.73 兆。然而,B2 Ventures 創辦人 Arthur Azizov 點明,這波成長潮掩蓋了一個核心問題:「市場深度其實極為脆弱

他以外匯市場為例,強調即便全球日均交易量高達 7.5 兆美元,EUR/USD 等主流貨幣對也經常出現滑價與流動性斷層:

加密市場也未能倖免,當市場氛圍轉冷,曾經活躍的訂單簿瞬間乾涸,賣壓便會如雪崩般湧現。

ETF 教會我們的一課:包裝掩蓋不穩定成「假流動性」

傳統金融早就歷經這場教訓,2008 年金融危機後,銀行被迫退出做市,市場流動性供應角色轉由 ETF、被動基金與演算法交易主導。當時,全球 MSCI World 指數中僅 4% 的流通量由指數型基金持有;到了 2018 年,這個比例已增至 12%,特定個股甚至超過 25%。這代表著什麼風險?

即便 ETF 或被動基金本身標榜「流動性很好、能隨時進出」,但背後實際持倉如企業債或次級市場債券,卻在市場震盪時難以脫手 (流動性不足)。

(懂得避險才是真穩健!揭穿指數投資穩賺不賠神話,投資人如何應對台海危機?)

當資金蜂擁而出,做市商這時只能擴大買賣價差,或是乾脆退出市場,從而引發更大的市場動盪。

這種「流動性包裝下的低流動性資產」問題,如今也正悄悄在加密市場中蔓延。

深度幻覺:加密市場的「虛假深度」困境

2022 年加密熊市期間,大型交易所也曾出現滑價現象,近期 Mantra 的 OM 代幣閃崩更凸顯問題本質:「平時看活躍的交易深度,實則在壓力下瞬間崩解。

(Mantra (OM) 崩潰發酵中!Reef Finance 創辦人捲入操縱疑雲,拋售上億美元?)

Azizov 指出,這種現象特別好發於市值排名 20 名以外的二線代幣 (Tier 2 Tokens):

它們散佈在不同交易所、各自擁有不一致的報價與做市策略,缺乏整體性與深度。此外,許多專案方與交易所為了吸引用戶,常以刷量交易 (wash trading)、誘多掛單 (spoofing) 等方式偽造市場活躍度,進一步削弱真實流動性。

他擔憂,當波動襲來,這些虛假流動性提供者第一時間就會退出,留下的只是無助的散戶與自由落體的價格。

從協議層解決碎片化:真正的整合才是出路

解決流動性碎片化的根本之道,不在於再推出一個更快的交易所,而是從區塊鏈基礎層 (L1) 就整合跨鏈橋與流動性路徑:

部分新一代 L1 已將「資產流動性」納入協議的核心設計部分,透過智能互操作性與統一流動池,使資金能跨鏈自由流動,提升資本效率與交易穩定性。

隨著雲端通訊架構 (AWS 和 Google Cloud) 與自動化交易佔據高達 90% 穩定幣交易量,加密市場的技術基礎已準備就緒。一旦設施趨於完備,加密市場或許能真正擁有與傳統金融抗衡的資本市場機能。

加密市場能否跳出傳統金融的輪迴?

加密市場的未來不只關乎新技術,更是一場關於市場結構與風險承擔方式的再設計。要避免重蹈傳統金融的流動性缺陷,加密產業勢必要看清「表面繁榮」的假象,轉而打造更深層且真正連結的金融基礎設施。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