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性突破:從加密資產到數字美元的“佈雷頓森林時刻”
2025年6月19日凌晨,美國資本市場再次見證了一場足以載入金融史的狂歡:穩定幣巨頭Circle(CRCL)股價單日暴漲34%,盤中觸及200美元關口,創下自6月5日上市以來最大漲幅。這一數字背後,不僅是資本對新興資產類別的狂熱追逐,更是一場關於貨幣主權、金融權力與監管秩序的重構博弈。
就在48小時前,美國參議院以68:30的壓倒性票數通過《GENIUS法案》(全稱《指導和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創新法案》),為美元穩定幣建立聯邦監管框架。法案將穩定幣定義為“數字現金”,要求發行方100%儲備高流動性資產(如短期美債、現金存款),並禁止向用戶支付利息以強化其支付工具屬性。這一立法突破,標誌著自比特幣誕生以來遊離於灰色地帶的加密資產,首次被傳統金融體系正式收編。正如Circle CEO傑里米·阿萊爾(Jeremy Allaire)在社交媒體上的宣言:“這是數字美元的‘iPhone時刻’——當穩定幣從加密交易的潤滑劑進化為全球支付的基礎設施時,貨幣的形態將被徹底改寫。”
市場的反應印證了這一判斷。Circle股價自6月5日以31美元IPO以來,已累計上漲543%,市值突破400億美元,超越PayPal、逼近Square的巔峰估值。而這一輪暴漲的核心邏輯,在於法案對USDC(Circle發行的美元穩定幣)的“三重賦能”:
- 合規性溢價:法案將市值超100億美元的穩定幣發行商納入美聯儲監管,迫使Tether等競爭對手面臨更嚴苛的審計與儲備要求,而USDC憑藉先發合規優勢(99.5%儲備為美債及現金)成為機構資金的首選避風港;
- 場景擴張:法案明確允許穩定幣用於日常支付、跨境結算等場景,打破其80%以上交易量集中於加密資產兌換的現狀,為USDC滲透Visa、SWIFT等傳統支付網絡鋪路;
- 地緣紅利:法案禁止非美元穩定幣進入美國市場,並強制外國發行商(如Tether)接受等效監管,實質將全球穩定幣市場納入美元霸權體系。這一背景下,USDC的610億美元流通量(佔全球穩定幣市場29%)成為美國鞏固“數字美元”霸權的戰略工具。
二、商業模式的裂變:從“美債套利者”到“鏈上美聯儲”
Circle的崛起,本質上是一場對傳統金融中介功能的革命。其核心商業模式可概括為“三步走”:
第一步:鑄造穩定幣,吸納全球美元流動性
當用戶通過Coinbase等平臺購買1枚USDC時,Circle即獲得1美元現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Circle管理的儲備資產達614億美元,其中80%投資於短期美債,20%存放於紐約梅隆銀行等系統重要性機構。這種模式在美聯儲高利率週期(當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4.3%)下形成暴利:2024年Circle總收入16.76億美元,其中99%來自儲備利息,淨利1.56億美元。
第二步:構建支付網絡,取代SWIFT的百年霸權
Circle正在秘密推進的“CPN”(Circle Payments Network)計劃,試圖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跨境支付的秒級結算,費率從傳統SWIFT的1%壓縮至0.01%。這一野心得到法案背書——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商與FedNow(美聯儲實時支付系統)對接,為數字美元與USDC的互通奠定基礎。若CPN成功,Circle將成為連接央行數字貨幣(CBDC)與私人穩定幣的“鏈上樞紐”,其地位堪比互聯網時代的AWS。
第三步:吞噬現實資產,開啟RWA(現實資產代幣化)革命
與貝萊德合作推出的代幣化國債基金USYC,標誌著Circle正將觸角伸向16萬億美元的美債市場。通過將債券、房地產等資產轉化為鏈上代幣,USDC將成為這些資產的天然結算媒介,收取鑄造與流通手續費。這一轉型若能成功,Circle的收入結構將從單一的利息依賴轉向“儲備利息+支付手續費+RWA服務費”的三足鼎立,徹底擺脫“美債收益率傀儡”的標籤。
然而,這一宏大敘事暗藏致命風險。Circle的淨利潤率僅9.3%,遠低於科技巨頭平均水平,其核心癥結在於高昂的分銷成本:2024年向Coinbase支付的分成達9.08億美元(佔總成本60%),暴露出生態控制力的薄弱。更嚴峻的是,一旦美聯儲如市場預期在2026年降息至3%,Circle的利息收入將縮水30%,這迫使管理層必須在未來18個月內證明支付與RWA業務的盈利潛力。
三、資本暗戰:機構撤退與散戶狂歡的“冰火兩重天”
當市場為Circle的暴漲歡呼時,一場隱秘的資本博弈正在上演。6月17日,Ark Invest創始人“木頭姐”凱西·伍德(Cathie Wood)連續兩日拋售64.3萬股Circle股票,套現9650萬美元,引發市場對“利好出盡”的恐慌。這一操作與其一貫的顛覆性技術信仰形成鮮明反差——究竟是獲利了結,還是嗅到了監管落地後的不確定性?
對比其他資本動向,答案或許藏在細節中:
- 貝萊德按兵不動:作為Circle的基石投資者,貝萊德持有10%股份且未披露減持,顯然押注RWA代幣化的長期價值;
- 內部人限售博弈:CEO傑里米·阿萊爾僅計劃出售8%持股(約158萬股),遠低於IPO解禁上限,傳遞出管理層信心;
- 散戶瘋狂湧入:Robinhood等平臺數據顯示,散戶交易佔比從IPO初期的15%飆升至34%,槓桿合約未平倉量激增300%,暗示市場情緒已進入非理性區間。
這種分化背後,是機構與散戶對Circle估值模型的根本分歧:
- 機構視角:以DCF(現金流折現)模型測算,Circle當前174倍市盈率已透支未來3年增長預期,尤其是支付網絡建設需投入數十億美元,可能擠壓短期利潤;
- 散戶敘事:將Circle類比為“鏈上美聯儲”,認為其市值應參照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美聯儲當前資產8.9萬億美元),從而賦予其更高溢價。
這種認知鴻溝,恰是資本市場泡沫與機遇共生的經典寫照。
四、終極挑戰:美元霸權的“矛與盾”
Circle的命運,早已超出商業範疇,成為大國金融博弈的微觀縮影。GENIUS法案的通過,本質上是一場“美元數字化遠征”:通過將穩定幣儲備強制錨定美債,美國正將全球加密貨幣流動性轉化為美債的“新買家”。數據顯示,Tether與Circle已持有1220億美元短期美債,佔該市場存量2%,若2030年穩定幣規模達3萬億美元(渣打銀行預測),其對美債的購買力將超過日本與中國持倉總和。
但這套精密設計面臨三重反噬:
- 技術僭越:區塊鏈的跨國界特性與美元監管的長臂管轄存在根本衝突,去中心化穩定幣(如DAI)可能繞過法案約束,形成“監管飛地”;
- 地緣反彈:中國正加速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香港《穩定幣條例》明確支持港元穩定幣,試圖在“一帶一路”貿易中替代USDC;
- 內部分裂:法案禁止大型科技公司(如亞馬遜、Meta)發行穩定幣,但沃爾瑪、摩根大通等傳統巨頭已秘密佈局,未來或與Circle正面廝殺。
結語:在刀鋒上重構貨幣的未來
凌晨2點30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電子屏上,Circle的股價定格在199.59美元。這個數字,既是資本對一場技術革命的定價,也是舊秩序向新世界妥協的標尺。當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國會聽證會上回避“數字美元”時間表時,Circle已悄然鋪設好連接傳統與加密世界的軌道。
這場盛宴的終局,或許如19世紀鐵路股狂潮般充滿泡沫與破碎,也可能如互聯網革命般重塑人類經濟形態。唯一確定的是,當美元霸權借道區塊鏈重生時,Circle既是棋手,亦是棋子——它的每一次漲跌,都在書寫一部關於貨幣權力的現代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