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op.one
地緣政治的炮火聲中,比特幣跌破10萬美元的脆響,揭開了上市公司“加密戰略”的殘酷壓力測試。
中東上空瀰漫的硝煙迅速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場。6月22日,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直接軍事打擊,伊朗威脅關閉霍爾木茲海峽—這一運輸著全球20%原油的關鍵通道。消息一出,比特幣24小時內暴跌超5%,自103,524美元高點直線墜落,一度跌破9.9萬美元關鍵心理關口。
市場血流成河:24小時內超過22萬人爆倉,爆倉金額高達4.86億美元,其中近90%為押注上漲的多頭倉位。以太坊、SOL等主流幣同步深跌,“數字黃金”的避險光環在真實戰爭威脅下黯然失色。
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將美股市場中截然不同的兩個陣營:以比特幣為“新國庫”的激進派與冷眼旁觀的保守派,同時推入了殘酷的壓力測試場。
01 激進派的困境:囤幣公司的市值保衛戰
當比特幣價格如過山車般俯衝時,Strategy的股東們屏住了呼吸。這家公司已將企業命運與比特幣深度捆綁—持倉量達驚人的59萬枚BTC,佔流通總量的近3%。
就在風暴前夕,Strategy還以均價105,856美元加倉245枚比特幣,連續第11周增持。其股價過去五年暴漲3180%的神話,建立在比特幣單邊上漲的樂觀預期上。然而戰爭引發的暴跌,瞬間暴露了這種模式的致命軟肋:高槓杆與高波動的雙重絞殺。
同樣激進的Game Stop(GME)和特朗普媒體(DJT)也陷入困局。GME此前高調宣佈投入5.13億美元購入4710枚比特幣,成為全球第13大比特幣持倉上市公司;而DJT更啟動25億美元比特幣金庫計劃,融資大部分用於買幣。
當比特幣跌破10萬美元,這些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瞬間承壓。尤其對於GME這類本身現金流欠佳的企業,股價與幣價的雙殺可能引發惡性循環:幣價下跌,財報減值,股價下跌,融資能力萎縮,無法繼續“護盤”。
諷刺的是,暴跌中仍有新玩家入場。上週全球上市公司淨買入1.98億美元比特幣,包括日本Metaplanet豪擲1.18億美元增持1111枚BTC,以及醫療公司Prenetics、法國Blockchain Group等四家新進企業首度建倉。
這些新入場者面臨嚴峻的“時間枷鎖”:若比特幣持續承壓,其“效仿微策略”提振市值的算盤可能迅速落空,甚至因高位接盤而遭受股東質疑。
02 保守派的定力:巨頭的“冷眼”與戰略縱深
當地緣政治風險席捲市場時,Meta、亞馬遜和微軟等科技巨頭此前拒絕比特幣儲備的決定,顯現出深遠的戰略定力。
在2025年Meta股東大會上,超過90%的股東投票否決了將公司720億美元現金儲備部分轉為比特幣的提案。微軟與亞馬遜也做出了相似選擇,形成硅谷的“保守同盟”。
其背後的邏輯在戰爭動盪中愈發清晰:
- 波動性不可承受:比特幣24小時內超5%的巨幅波動,對追求財務穩健的巨頭而言是難以容忍的風險。首席財務官的職責是守護資產穩定性,而非投機收益
- 監管與合規迷霧:美國《GENIUS法案》懸而未決,中東戰火更添監管變數。在合規框架明朗前,巨頭不願冒險
- 核心業務聚焦:當AI軍備競賽白熱化,雲服務與算法迭代才是巨頭的戰場。比特幣的投機喧囂可能分散戰略重心
更重要的是,這些巨頭擁有強大的現金流和多元化資產配置。蘋果手握上千億現金與短債,微軟的AAA級債券可隨時變現——它們無需通過比特幣尋求資產負債表“魔術”。
戰爭引發的市場恐慌反而驗證了其策略:當比特幣因中東局勢單日蒸發2500億美元市值時,科技巨頭的股價雖受波及,但根基未受動搖。避險資金最終流向美元與黃金,印證了傳統安全資產在極端時刻的韌性。
03 戰爭重估:加密資產屬性的範式轉移
這場地緣衝突正在重塑市場對加密資產的根本認知。
比特幣與納斯達克指數的相關性攀升至歷史高點,其表現更接近高風險科技股,而非真正的避險資產。當原油價格因地緣風險飆升10%、VIX恐慌指數跳漲時,比特幣卻同步暴跌,暴露其“數字黃金”敘事的脆弱性。
真正的考驗在於流動性壓力測試。在比特幣跌破10萬美元過程中,超過10億美元加密槓桿倉位被強平,其中95%為多頭頭寸。去中心化交易所出現流動性真空,甚至歐元兌美元匯率一度詭異飆升至1.8,揭示極端行情下市場深度的缺失。
機構資金的態度成為關鍵變量。儘管貝萊德等現貨比特幣ETF曾在4月伊朗衝突中單日吸金4.2億美元,形成“波動緩衝墊”,但本輪暴跌中ETF資金流入從周初的10.4億美元驟降至週末的640萬美元,顯示大資金在戰爭不確定性下的撤退。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比特幣試圖同時扮演“抗通脹資產”與“風險增長型資產”的雙重角色。當戰爭推高油價可能引發通脹(利好比特幣),但同時壓制風險偏好(利空比特幣)時,其內在邏輯陷入分裂。
04 市場裂變:新平衡與新邏輯的誕生
地緣衝突的炮火併未熄滅資本的遊戲,反而催化了加密市場的深度裂變。未來格局正沿著三條路徑加速重構:
- 囤幣策略的精細化:粗放的“買-持-等漲”模式面臨淘汰。新入場者如Metaplanet選擇逢低分層建倉(9.8萬/9.5萬/9.2萬美元三檔),結合嚴格止損(每檔下方3%-5%)。微策略則憑藉發債融資能力,在下跌中持續吸籌,將危機轉化為攤薄成本的機會
- 監管套利空間萎縮:美國《GENIUS法案》臨近表決,要求穩定幣100%準備金與聯邦監管。Circle(CRCL)等合規玩家受益,而依賴監管模糊性的套利行為將無處遁形
- 傳統金融的強勢入局:摩根大通申請“JPMD”加密商標,聯合美國銀行等探討發行合規穩定幣。當高盛等機構獲得加密清算牌照,草根敘事將徹底讓位於華爾街主導的加密金融2.0時代
-加密資產的角色也在戰爭中悄然進化。儘管比特幣的“避險光環”褪色,但其在戰亂地區的實用價值凸顯:烏克蘭通過加密貨幣接收1.27億美元援助,佔早期國際捐款的6.5%;加沙地帶利用比特幣礦機維持通信網絡;伊朗石油商通過混幣器突破制裁。
這些邊緣生態與主流金融並行不悖,構成加密世界的“明暗雙線”。
總結思考:硝煙散盡後的加密世界
當比特幣在戰火中跌破10萬美元關口,兩類上市公司的命運分野已清晰可見:微策略們的股價隨幣價劇烈波動,被迫在槓桿漩渦中掙扎求生;而Meta等科技巨頭憑藉現金儲備與業務韌性,在風暴中保持航向。
這場暴跌徹底暴露了“比特幣資產負債表”策略的致命傷——它放大了牛市榮光,卻也成倍放大熊市痛苦。當戰爭推高波動率,GameStop等後來者恐難複製微策略的神話。
更深層的變革在於市場認知的重構。比特幣正從“數字黃金”的浪漫想象,走向更復雜的定位:既是新興價值存儲工具,又是高風險科技資產,更是戰亂中的金融生命線。其價值不再取決於單一敘事,而由機構資金流向、監管框架與真實應用場景共同定義。
未來屬於兩類企業:一類是如Circle般深度綁定合規化趨勢的加密原生機構;另一類是像摩根大通般以傳統金融實力碾壓入場的巨頭。而試圖用比特幣“魔術”修飾財報的公司,終將在週期考驗中現出原形。
當炮火暫歇,真正的贏家或許是那些在動盪中堅守核心業務、穩步構建加密能力的企業。畢竟在金融世界的永恆法則裡,抗風險能力永遠比投機狂歡更具生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