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比特幣(BTC)挖礦行業在最近一年內記錄了最糟糕的盈利能力,但大多數挖礦者並未出售持有資產,反而繼續進行長期持有(HODL)。根據市場情報平臺加密量子(CryptoQuant)的鏈上指標分析,儘管挖礦收益持續下降,但賣出壓力反而呈現下降趨勢。
據加密量子稱,挖礦者記錄的日收益截至6月22日約為3,400萬美元(約合4.72億韓元),降至兩個月來的最低水平。這是比特幣價格調整和交易手續費收益減少疊加的結果。這一時點是自去年4月以來最低的收益水平,特別是最近減半後區塊獎勵從6.25 BTC減少到3.125 BTC的影響尤為顯著。
這種盈利能力惡化也反映在比特幣網路的雜湊率(挖礦難度)上。雜湊率自6月16日以來下降了3.5%,這是2024年7月以來最大的跌幅。當時,減半後盈利能力惡化導致雜湊率急劇下降了8.4%。
儘管如此,挖礦者向交易所的比特幣流入量明顯減少。今年初每天超過2.3萬 BTC流入交易所,而最近已降至約6,000 BTC。這是因為挖礦者仍然維持著平均48%的評估增值(NUPL),這被解讀為透過延長持有期來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策略。
特別是,持有100-1,000 BTC的中大型挖礦者的錢包餘額從今年3月底的6.1萬 BTC增加到目前的6.5萬 BTC。這是2024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表明他們認為比特幣仍有進一步上漲的潛力。
從中本聰時代(2009-2011年)就開始挖礦的長期持有挖礦者對出售極其謹慎。今年他們僅出售了150 BTC,遠低於去年的1萬 BTC。這些歷史上在市場頂部活躍的參與者尚未行動,暗示比特幣仍有充分的上漲空間。
這些資料顯示,即使在價格調整期間,挖礦者仍對比特幣保持強烈信心。盡然短期盈利能力惡化,但市場整體的上漲潛力和長期前景仍被判斷為"積極"。
實時新聞...前往Token Post電報頻道
<版權所有 ⓒ TokenPost,禁止未經授權轉載和重新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