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驛站的終極迴響:Robinhood為何必須自建L2?

avatar
MarsBit
06-30

robinhood

歷史總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押韻。2021年的那個冬天,Robinhood 通過拔掉網線的方式,終結了散戶對華爾街的第一次“圍剿”。三年後,這家公司似乎準備發起一場屬於自己的、更為徹底的革命——不是通過挑戰規則,而是通過親手製定規則。當傳聞指向 Robinhood 將攜手 Arbitrum 打造一條專屬的 Layer2 區塊鏈時,我們看到的遠不止一個美股代幣化的商業計劃。這是一個信號,標誌著那位曾經的“叛逆少年”,在經歷了成長的陣痛後,終於下定決心,要建造一座屬於自己的城堡。這,是羅賓漢的第二次革命,一次從“破”到“立”的身份嬗變。

我們回到那個載入史冊的時刻——“遊戲驛站(GameStop)事件”。那場由 Reddit 論壇 WallStreetBets 上的散戶們發起的、看似荒誕的逼空大戰,曾一度被視為“人民的勝利”,而提供彈藥的 Robinhood,則被加冕為對抗華爾街巨鱷的英雄。然而,當狂歡達到頂峰,Robinhood 卻以“市場異常波動”和清算對手風險為由,單方面禁止用戶買入 GME 等股票。

那一刻,英雄的敘事瞬間崩塌。無數散戶發現,他們所信賴的“革命武器”,其扳機最終仍掌握在別人手中。Robinhood 的 CEO Vlad Tenev 後來在國會聽證會上解釋,此舉是由於美國證券存託與清算公司(DTCC)提出了高達30億美元的保證金要求,公司不得不限制交易以降低風險。

這個解釋暴露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在傳統金融的龐大機器面前,即使是像 Robinhood 這樣擁有千萬用戶的金融科技新貴,也依然只是一個渺小的參與者,而非規則的制定者。他們依賴於上游的清算機構、做市商和銀行,自身的命脈被牢牢攥在舊世界的權力中心。遊戲驛站事件,成為了 Robinhood 的“原罪”,也成為了其內心深處一根無法拔除的刺。這根刺時時刻刻提醒著它:要想真正將權力賦予用戶,首先自己必須擁有權力。

這種對基礎設施自主權的渴望,成為了理解其今日所有戰略佈局的核心鑰匙。從這個角度看,自建一條 L2 區AK鏈,就從一個可選項,變成了一個必然項。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業務上鍊”,而是關乎公司存亡和未來發展的“命運上鍊”。


從“借道”到“修路”:一場基礎設施的獨立戰爭

在遊戲驛站事件之後,Robinhood 走上了一條漫長的“補課”之路。它積極申請各類牌照,例如在立陶宛獲得的經紀許可證,為其在歐盟提供股票交易鋪平了道路;它大舉併購,將老牌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stamp 收入囊中,以獲取其寶貴的 MiFID 許可證。這些都是在傳統框架內的“合規化”努力,是在“借道”而行。

robinhood

但加密世界的崛起,為 Robinhood 提供了一個徹底擺脫束縛、另起爐灶的機遇——自己“修路”。

將美股代幣化,並通過一條自己控制的區塊鏈進行交易和結算,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 Robinhood 可以從根本上繞開傳統金融體系中那些複雜、昂貴且不透明的中間環節。DTCC 的清算、做市商的報價、銀行的跨境支付……所有這些都可能被一條高效、低成本、7x24 小時運轉的 L2 網絡所取代。

這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場權力的轉移。在這條專屬的鏈上,Robinhood 將不再是看人臉色的“租客”,而是擁有完整主權的“地主”。它可以自行設定交易規則、管理流動性、定義結算協議。遊戲驛站事件中那種被上游機構“卡脖子”的噩夢,將一去不復返。

這解釋了為何 Robinhood 對此表現出如此大的決心。Vlad Tenev 在多個場合的表態,都不僅僅是在抱怨現有體系的低效,更是在為其即將發動的“獨立戰爭”製造輿論。當他說“投資一家美國公司在海外非常困難”時,潛臺詞是:“而我,將為你們提供一個全新的、無摩擦的解決方案。”

這個解決方案的核心,就是打造一個金融“超級應用”(Super App)的底層操作系統。這條 L2,將是 Robinhood 未來所有業務的基石。股票、加密貨幣、期權、乃至未來的任何一種代幣化資產,都將在這條鏈上無縫流轉。這才是其真正的野心——成為用戶所有資產配置的唯一入口和底層平臺。

正如 a16z 的合夥人 Chris Dixon 在其著作《讀、寫、擁有》(Read, Write, Own)中所描述的,平臺的演變總是從開放走向封閉,從聚合用戶到最終控制網絡。Robinhood 的 L2 計劃,正是這一演變過程的經典體現。它正在從一個依附於舊平臺的應用,進化為一個擁有自己生態系統的新平臺。

理性的圍城:為何是 Arbitrum,而非其他?

一旦確立了“修路”的戰略目標,選擇哪家的“工程隊”就成了一個純粹的商業和技術問題。市場上並不乏優秀的技術方案,比如以高性能著稱的 Solana,或者以太坊生態內其他的 L2 解決方案。但最終傳聞的天平倒向了 Arbitrum,這背後是 Robinhood 極致理性的計算。

選擇 Arbitrum,首先是選擇了以太坊——這個當前全球最大、共識最強、開發者生態最繁榮的智能合約網絡。對於一家需要處理數千億美元資產、服務數千萬用戶的上市公司而言,安全性是不可動搖的基石。將自己的 L2 錨定在以太坊主網上,相當於為自己的金融城堡僱傭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安保團隊”。

其次,Arbitrum 的技術棧提供了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其 Optimistic Rollup 技術經過了長時間的市場檢驗,穩定且成熟。更重要的是,通過“Arbitrum Chains”服務,它允許 Robinhood 建立一條擁有高度主權和可定製性的專屬鏈。這種模式,被行業戲稱為“主權 Rollup”,它精準地滿足了 Robinhood 既要、又要、還要的需求:既要以太坊的安全,又要自己的獨立,還要成熟的技術。

當然,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因素:避開與主要競爭對手 Coinbase 的直接碰撞。 Coinbase 推出的 Base 鏈已經通過開放生態和先發優勢,在 L2 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 Robinhood 選擇加入另一個開放的 L2 生態,比如 Optimism 的超級鏈(Superchain),那將不可避免地與 Base 陷入同質化的競爭。而選擇自建一條獨立的 Arbitrum 鏈,則是在戰略上劃出了一條清晰的界線,宣告自己將走一條與 Base 不同的道路。

這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差異化競爭策略。Coinbase 想做一個人人可以入駐的“數字紐約”,而 Robinhood 似乎更想打造一個會員制的“私人俱樂部”。


一個新的華爾街,還是人民的新樂園?

當城堡的地基已經選好,設計圖紙也呼之欲出時,一個終極的問題浮出水面:這座由“羅賓漢”親手建造的城堡,究竟是為誰而建?它是要成為一個保護散戶利益、實現金融民主化的新樂園,還是會變成一個新的、由 Robinhood 自己統治的“華爾街”?

這引出了其未來發展的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

路徑一:開放的“羅馬廣場”。複製 Base 的成功經驗,將這條 L2 作為一個開放的基礎設施,邀請全球的開發者圍繞其代幣化股票生態進行創新。比如,構建去中心化的股指基金、期權協議、借貸市場等等。這將極大地豐富其生態,但也將使其陷入與 Base 的直接競爭,考驗其運營社區和吸引開發者的能力。

路徑二:封閉的“蘋果生態”。這或許是更符合 Robinhood 基因的選擇。正如數據平臺 Token Terminal 所建議的那樣,Robinhood 可以選擇不向外部開發者開放,而是將所有資源聚焦於內部。它將利用自己最擅長的產品設計能力,打造一個體驗極致、無縫銜接的封閉金融環境。用戶在這條鏈上交易,感覺不到任何區塊鏈的複雜性,就像在使用一個普通的 App。

這條路線的核心,是將 Web3 的技術(去信任、低成本、高效率)作為底層內核,但用 Web2 的產品體驗(簡潔、流暢、中心化服務)作為外殼。它放棄了對“去中心化”原教旨主義的追求,轉而擁抱最能吸引和留住大規模用戶的實用主義。這或許不夠“酷”,但對於那數千萬被 Robinhood 的簡潔界面所吸引的普通投資者而言,這可能恰恰是他們最需要的。

結語:當叛逆者拿起權杖

無論最終的公告是什麼,Robinhood 的這一步,都將成為金融科技與加密世界融合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標誌著,Web2 的流量巨頭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僅僅是將加密貨幣作為一個新的交易品類,而是開始覬覦其背後更具顛覆性的力量——重構金融基礎設施的權力。

曾經的“羅賓漢”,以挑戰者的姿態,讓普通人得以一窺華爾街的內幕。而如今,這位長大了的叛逆者,選擇拿起權杖,為自己和他的追隨者們建造一座新的城池。這座城池能否兌現其“金融民主化”的最初承諾,還是會成為另一個由算法和代碼統治的權力中心,歷史將會給出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羅賓漢開始築牆,舊世界的圍牆,已經悄然多了一道裂縫。一場圍繞未來金融世界主導權的戰爭,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拉開序幕。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