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交易所幣安 (Binance) 創辦人趙長鵬 (CZ) 於 7/2 受訪,闡述自己從沒水沒電的艱苦移民,輾轉到全世界打拼,再到打造全球最大加密交易所的心路歷程。他也首次親自回應美國司法部與 SEC 的訴訟細節、自己服刑四個月的經過,以及對未來美國市場與加密產業的最新看法。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小時候沒水沒電,移民加拿大成轉機
CZ 從自己的出背景開始說起,出生於中國農村家庭的他,小時候家裡連水電都沒有,讀書還只能用油燈照明,母親還得每天走 300 公尺到井邊挑水。

12 歲那年,CZ 全家移民加拿大,但移民初期生活仍然艱困。而 CZ 母親英文不好,只能在縫紉工廠做工。縱使生活拮据,但他說:
「從沒欠債過,我爸媽總是在存錢。」
得獎無數又跳級念書,大學沒畢業就靠技術闖進華爾街
學業成績不差的 CZ,在加拿大參加數學比賽多次拿下全國前百名。他提到自己因為媽媽是老師,小學就被提早送進學校,因此來到加拿大時需要再重回國小重讀一年。但他說:
「我那時候的數學等級已經學到高中了。」

後來 CZ 考上加拿大的麥基爾大學 (McGill University),但在東京實習的過程中,工作表現太好,公司不讓他回去念書,於是他沒拿學位就一路打拚。他曾在東京、紐約交易所與彭博社工作,負責金融系統開發。
35 歲接觸比特幣,賣房 All-in!「跌兩年也沒賣」
到 2013 年,CZ第一次接觸比特幣,當時比特幣約 70 美元,半年後漲到一千美元,他說服自己不能錯過這一波,決定賣房、辭職、全職投入。他笑說:
「我把賣掉的房款分批買進 BTC,平均成本約 600 美元,結果一路跌到 200 美元。」
他媽媽曾罵他是笨蛋:「為什麼不好好待在彭博社工作?」但他說:
「我只是比別人早相信,比特幣是未來的金融科技,我不能錯過。」
做過 B2B 軟體商,中國 ICO 熱潮促使他自建平台
2015 年,他原本想在日本開比特幣交易所,但找不到投資人,於是轉型成 B2B 軟體公司,替別人建交易所系統。生意雖穩定,但 2017 年中國政府全面封殺加密交易,30 多個客戶一夕歸零。
CZ 表示:「我們當時有一整個技術團隊,就決定自己做交易所。」
那一年就是幣安 (Binance) 正式誕生的開始。
上線半年站上全球第一,一天湧進 30 萬用戶
幣安在 2017 年 7 月上線,短短半年內,CZ 說:
「有一天我在東京,朋友突然傳訊息說『恭喜你,幣安現在是全球交易量第一』。」
當時正逢 ICO 熱潮,幣安搶先支援大量 ERC-20 代幣,並把客服回應時間從 2 個月縮短成 1 小時,大幅度地改善用戶體驗。他說:
「我們那時候,一天就湧入 30 萬新用戶,CTO 被早晚輪班 call 醒,根本沒睡。」
他透露,幣安第一年就賺進 10 億美元,但他提醒自己不能太嗨,要留緩衝金,因為幣價會跌。
2019 被駭 7 千顆比特幣,他硬上直播強調資金安全
2019 年 5 月,幣安熱錢包被駭,損失約 7 千顆 BTC (約合 4 千萬美元)。他坦言當時很緊張,但隔天照常辦直播,他說自己喊資金安全 (Funds are SAFU),這句話後來還被社群做成迷因。

不過 CZ 表示,駭客事件反而讓更多人信任幣安:
「開放提幣後,用戶回存的金額比提領的還多。」
FTX 一案爆發被受牽連,主動赴美應訊、相信司法公正
2022 年 FTX 爆雷後,用戶失去對 CEX 的信任,幣安當月就處理超過 140 億美元的提現,但系統照常運作沒出包。
隔年 2023,SEC 對幣安與 CZ 本人提告,指控其非法轉移用戶資金。他表示:
「法官直接問 SEC 有什麼證據,結果他們拿不出來。」
案件最終駁回,但美國司法部 (DOJ) 之後也介入,CZ 最後與 DOJ 達成認罪協議,承認違反《銀行保密法》(BSA),並於 2023 年 11 月主動飛往美國面對審判。CZ 表示:
「我不想逃亡,也相信美國司法體系仍有公正一面。」
被判入獄 4 個月,與囚友討論比特幣
他原本以為會是居家軟禁,結果判刑 4 個月,關進低安全級別監獄。CZ 說第一位室友是「謀殺犯」,讓他第一晚不敢踢醒對方,但後來相處良好。
隨後 CZ 補充:
「獄中沒有看到暴力事件,我還開了一個加密讀書會,和幾位囚友每天 30 分鐘討論比特幣。」
甚至有管理員偷偷問他「現在適合買幣嗎?」
未來仍押注比特幣,並希望幣安能重回美國市場
出獄後,CZ 表示目前生活無虞,資產已足夠支持未來的事業發展。他看好比特幣、AI 與政府上鏈應用的交集會成為趨勢。
他最後強調:
「我們很希望幣安能重回美國市場,美國用戶現在花最多錢,卻享受最少服務。這不合理,也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近期,加密貨幣交易所 OKX 頻頻風控引發社群不滿,多位用戶反應帳戶遭無預警凍結,即便完成繁複 KYC 流程與資料補件,仍無法解鎖,執行長徐明星也對此親上火線道歉。背後則傳出 OKX 為了赴美上市或配合歐洲監管收緊,正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風險疑慮大掃除」。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OKX 多名用戶遭風控,徐明星親上火線道歉:誤判率仍高
週末,多名 OKX 用戶在 X 發文表示自己帳戶已多次遭到凍結,即便完成身分驗證並補交過去 10 年的工作紀錄與雇主資料,資金仍無法取回,引發社群批評。
對此,OKX CEO Star 公開發文致歉,坦言系統存在「高誤判率 (false positives)」,即便用戶合規正常,仍可能因演算法與數據模型誤判而遭到風控措施:
OKX 正全力優化審查流程與用戶體驗,但不可否認的是,誤判在任何合規系統中都無法完全根除。我們會持續優化用戶的資料遞交流程體驗。
他表示,「如果用戶被要求提供資金來源、地址證明、過往工作單位等資訊,請如實提交即可。只要用戶未從事非法活動,您的帳戶與資金的安全便不會受到影響。」
赴美上市還是歐盟收緊?OKX 風控升級其來有自
市場觀察員 AB Kuai.Dong 對此指出,OKX 此波風控加劇背後或與兩項重大變動有關:
赴美上市計畫加快:此前報導 OKX 正準備赴美 IPO,而美國監管機構對加密平台的 KYC、資金來源審查要求極高。參考滴滴出行上下市所面臨的合規壓力,或許能理解 OKX 如今的風控動作頻頻。
馬耳他監管收緊:過去許多交易所透過馬耳他取得歐盟 MiCA 牌照,但根據 CoinDesk 報導,近期馬耳他監管態度轉趨嚴格,開始回溯性檢查,或正引發交易所補件潮。
因此,平台對包括跨境 VPN 用戶、與制裁地區有關聯帳戶、曾與暗網瀏覽器互動過的帳戶、貸款資金來源不明者都進行了全面性的升級審查,甚至連內部具有傳統金融背景員工也遭約談離職,似乎是在防止監管組織對員工的背景調查。此舉顯示這波風控不只是針對散戶,更是更高層級的政策執行。
(監管鬆綁掀交易所 IPO 上市潮:誰能複製 CRCL 漲幅成下一個翻倍飆股?)
貸款炒幣成高風險標籤?Star:不建議、不支持
其中引發爭議的是徐明星表態不歡迎貸款用戶,間接映照出 OKX 有意清退使用貸款資金炒幣用戶的事實,。用戶 @linwanwan823 分析認為,這背後涉及兩大核心考量:
政治與監管風險:在傳統金融機構中,貸款資金一旦流入加密貨幣等高風險投機市場,便可能遭監管單位咎責。尤其在部分國家進入「財政吃緊期」時,對資金用途審查都將越趨嚴格。
影響上市道路:若 OKX 被查出大量用戶貸款炒幣,恐對其 IPO 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就連 Coinbas 上市前也曾對其 KYC 流程進行大量調整。
(FATF 虛擬資產反洗錢標準進展報告:75% 司法管轄區都沒做好,犯罪濫用猖獗)
沒有中間方案?為何不讓疑慮用戶自行提款撤出?
加密 KOL @BroLeonAus 對此指出,他能理解 Star 這波為了讓 OKX 上市所做出的一切割捨,甚至逆著這波風控的民怨也得強制讓用戶接受。但他也表明合規這件事本身是無上限的,監管單位當然認為越嚴格越好:
我認為,不能全盤聽信監管單位的一家之言,否則可能矯枉過正,業務部門做不下去,用戶也會大幅流失,而這結果他們是不在乎的。
另一方面,不少用戶也質疑,若平台判定資金來源可疑,為何不讓用戶直接提款離開,反而一再凍結拖延並落入無限補件循環?
筆者認為,對於這些具疑慮資金的流向,或許也可能受到監管機構的追查。若平台放任疑慮用戶提款,也可能讓其捲入刑責,如同其先前的 DEX 事件一樣。
(OKX Web3 暫停 DEX 聚合器服務:積極應對駭客攻擊與歐盟 MiCA 監管壓力)
合規收緊無止盡,DEX 成未來避風港?
此次事件也再次引發對中心化交易所 (CEX) 風險的反思,CEX 在風控合規壓力下,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人,而這恰恰是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 (Perp DEX) 發展的機會點。@BroLeonAus 也對此把幣安創辦人 CZ 與其力推的 DEX Aster 連結在一起。
(Perp DEX 的技術創新與市場競爭:淺談鏈上永續合約交易所的機會與挑戰)
雖然 DEX 尚有操作門檻與流動性挑戰,但面對合規的收緊與風控的顧人怨,這也或將成為用戶下一波的避風港。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宣布收購代幣管理平台 Liquifi,不僅解決開發者在發幣過程中的痛點,更為 Coinbase 鞏固其機構級業務奠定關鍵基礎。隨著傳統資產上鏈的趨勢愈發明顯,Coinbase 也在加速打造下一代代幣發行與託管平台,強化其在資產代幣化領域的佈局。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Liquifi 是什麼?解決代幣發行與管理的三大痛點
成立於 2021 年的 Liquifi,專注於協助專案團隊處理發幣初期的繁瑣流程,包括「代幣資本表管理 (cap table) 、解鎖與歸屬機制 (vesting) 、合規與稅務處理」等,這些細節工作都是發幣專案能否順利走向繁榮的關鍵。
目前,Liquifi 已為 Uniswap、Optimism、Ethena 和 Zora 等知名專案提供服務,在加密領域已累積許多口碑。
Coinbase 機構產品副總裁 Greg Tusar 表示:「現在發行代幣太難了,除了要自己擬出股權結構試算表與歸屬流程外,早期團隊還面臨著高風險的法律、稅務和合規障礙。」
Liquifi 能自動並簡化這些容易存在疏漏與監管問題的流程,讓代幣發行與管理變得「更簡單、更合規且更具可擴展性」。
整合 Coinbase Prime:打造一站式機構發幣平台
Coinbase 公告指出,這次收購不只是納入一個獨立產品,更將 Liquifi 納入其機構平台 Coinbase Prime,進一步補足其發幣基礎設施的拼圖。Tusar 指出,未來將把 Liquifi 的代幣管理功能,整合到託管、交易與融資模式中,提供發行方合規的「一站式代幣管理基礎設施」。
這樣的佈局不只服務加密原生專案,也能為傳統企業將其資產上鏈提供解決方案,透過兩公司完成從代幣發行、管理到交易,Coinbase 可以說是一條龍拿下整個發幣流程,正面對接資產代幣化的長期趨勢。
(抵押美股借貸?剖析 xStocks 如何聯手 Solana 最大化代幣化證券流動性)
瞄準代幣化風口:Coinbase 併購戰略馬不停蹄
Coinbase 近期動作頻頻,今年至今已收購鏈上隱私平台 Iron Fish、廣告平台 Spindl,以及指標性的衍生品交易所 Deribit,顯示其不再滿足於只是一間交易所,凸顯其全力擴張業務的野心。
(Coinbase 擬推代幣化股票,成區塊鏈版 Robinhood)
Paradigm 合夥人 Hosseeb 也樂觀看好此次收購:
代幣與解鎖管理一直是產業痛點,而隨著資產代幣化趨勢加速,這將是 Coinbase 穩固機構業務的關鍵一步。
資產代幣化時代來臨,發行基礎設施成關鍵
所謂資產代幣化,正是將傳統金融資產 (如股票、房產、基金) 以鏈上代幣形式呈現,使其更具流動性、可程式化性與全球性。這項趨勢已被摩根大通、貝萊德等傳統金融巨頭視為下一波金融技術迭代重點。
(鏈上美股交易元年啟動!Dinari 獲 SEC 核准,掀代幣化浪潮)
Coinbase 此時收購 Liquifi,形同卡位「代幣發行的入口」,讓其能從資產上鏈的第一步就掌握先機。當代幣發行與管理流程更簡單且更合規,也當然更容易被其他傳統機構接受。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在 ETHCC 大會前夕,Robinhood 突然預告將與以太坊辦人 Vitalik Buterin 和 Arbitrum 開發團隊登台對談,引發市場對其即將發表「自有區塊鏈」的議論。如今該潛在 L2 不僅有望成為 Coinbase Base 的主要對手,更恐怕讓加密新創的下一步難以為繼。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Robinhood 同台 Vitalik 和 Offchain Labs:Arbitrum 獲選?
Robinhood 昨日發文預告,將於 ETHCC 活動中舉辦一場爐邊對談,參與者除了其加密部門總經理 Johann Kerbrat,更包括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與 Arbitrum 技術團隊 Offchain Labs 的 CSO AJ Warner。
雖然尚未透露主題,但社群普遍將其與先前 Robinhood 進軍歐洲、有意推出代幣化平台的消息連結起來,認為 Robinhood 最終似乎在 Solana 和 Arbitrum 的角逐中,選擇利用後者的架構與技術堆疊打造自家 L2 區塊鏈。
(Robinhood 進軍歐洲市場,計畫推出自有區塊鏈平台將美股代幣化)
從時間點、來賓組合及 ETHCC 這種場面判斷,確實可能是一次新產品或業務擴張的宣布。此消息一出,Arbitrum ($ARB) 幣價單日上漲 16.6%,也可見市場情緒的興奮程度。

Robinhood Arbitrum L2 將成 Coinbase Base 潛在勁敵?
Selv Labs 創辦人 @0xfoobar 對此認為:「若 Robinhood 真推出基於 Arbitrum 的 L2,市場或許將迎來與 Coinbase Base 並駕齊驅的新制衡力量。」
雖然在底層技術 (Base 採用 Optimism,Robinhood 傳聞採用 Arbitrum) 和網路發展方向 (Base 強調鏈上與開放建設、Robinhood 或將主攻傳金代幣化業務) 有些許不同,但兩者仍有共通點:「皆是大型券商或交易所,具有龐大用戶流量與品牌優勢」。
隨著 Robinhood 有意引領其數百萬傳統用戶,在其 App 內直接參與鏈上活動,這場爭先打造未來 Web3 用戶入口的競爭也將加劇。
(美股券商平台 Robinhood 上架「微型合約」,APP 內即可交易比特幣丶XRP丶Solana 期貨)
傳統券商鯨吞市場份額,加密新創還有出路嗎?
Robinhood 此舉也引發社群對加密新創是否會受到衝擊的擔憂,加密 KOL @howdymerry 就直言:
Robinhood 明天就要上台,用他們的公告屠殺一堆新創公司了。歡迎來到加密貨幣垂直整合時代,過去三年我們努力的一切,都會被一個已經掌握通路的既有業者吞噬殆盡。
鑑於 Robinhood 擁有龐大的用戶優勢、內建錢包與資產、品牌信任與監管資質,一旦該公司成功打通鏈上入口與支付結構,這對尚在尋找用戶與資金的新創而言無疑將是一大打擊。
(拆解 Robinhood 加密藍圖:交易所、穩定幣、自家多鏈產品與 RWA 一次到位)
Robinhood 起步太晚:只是 Base 的複製品?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 Robinhood 的進場。部分聲音認為,他們不但進場太晚,策略更毫無創意:
Robinhood 只是換個底層技術在抄襲 Base,他們既沒理解這個空間,也沒展現野心。
用戶 @mrink0 表示該公司錯失了真正的機會,其 L2 不僅起點空白,也可能面臨冷啟動與生態貧乏等挑戰。
平台打造自有鏈將成新敘事?
無論如何,Robinhood 是否會公布任何重大消息,即便是一個未知數,但也足以讓社群熱血沸騰。未來,傳統 Web2 平台透過自有區塊鏈切入加密領域的案例也將越來越多,屆時的加密戰場或許會從公鏈的 TPS 和技術架構,轉向誰擁有最多的使用者與最多元實用的產品整合。
除了 Coinbase 和 Robinhood 外,Kraken 和 Ethena 也是代幣化平台的參與者,競爭激烈的市場將如何變化也讓人期待。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