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創新高「卻毫無聲量」?研究分析:華爾街媒體刻意忽略、依舊懷疑加密

特幣 (BTC) 站上 111,900 美元新高,震撼全球市場。然而,翻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與這項里程碑連結的文章寥寥可數,形成「價格喧嘩」與「媒體靜音」的鮮明對比。

創高卻低調:僅 13 篇相關文章

市場情報公司 Perception 針對 18 家主流媒體、1,116 篇加密貨幣報導進行統計。整體而言,正面篇幅 31%,中立 41%,負面 28%。然而,比特幣創歷史高點同期,《華爾街日報》僅發出 2 篇,《金融時報》與《紐約時報》合計 11 篇,三家只占總量 2%。在價格與關注度急速攀升的背景下,報導數字顯得格外稀薄。

Perception 報告歸納主流媒體對比特幣的三種敘事路徑,首先,「熱情採用」陣營如《富比士》、CNBC、《巴倫週刊》,關注零售與機構採用、比特幣 ETF 發展和挖礦產業。其次,「刻意忽視」的《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報導數量少,語氣多為中立或保留。最後,「持續懷疑」的綜合媒體與 Fox News,重點放在犯罪活動、監管風險與安全性。

靜音背後:資訊不對稱與風險

當投資人依賴菁英媒體作為主要資訊來源,容易陷入視角侷限。Perception 報告提醒:

「投資人可能因此被『系統性低報』比特幣在當今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

雖然高頻財經媒體與社群平台填補真空,它們同時放大情緒起伏與炒作,甚至構成資訊繭房。換句話說,真正的風險未必來自價格波動,而是來源背景不平衡。

無論敘事如何分歧,機構 ETF 與企業資產負債表已陸續納入比特幣,顯示它在主流資產池的地位持續鞏固。面對菁英媒體可能的忽視與沉默,投資人需要主動跨平台蒐集資訊、比對數據,建立多元視角。多元源頭的交叉驗證,不只是調整資產配置的前置作業,更是避免資訊偏斜的核心避險工具。

比特幣價格刷新高點的同時,也提醒市場反思:在資訊漫天飛舞的年代,真正值得關注的不只是哪裡漲跌,更是哪些聲音被留在麥克風之外。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