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號:在「一國兩制」下解讀中國加密貨幣新棋局

7 月 10 日,上海國資委召開學習會,探討加密貨幣與穩定幣發展戰略,引發比特幣價格飆升。

撰文:Oliver,火星財經

午夜公告與那根 5000 美金的陽線

2025 年 7 月 11 日午夜,一個看似尋常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加密貨幣社群中掀起了驚濤駭浪。發佈者是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上海國資委」),內容是關於其黨委在 7 月 10 日召開的一次中心組學習會,主題聚焦於「加密貨幣與穩定幣的發展趨勢及應對策略」。

消息一出,市場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作出了回應。在隨後的幾個小時內,比特幣價格猶如掙脫了枷鎖,從約 111,300 美元的價位一路狂飆,最高觸及 118,400 美元以上,日內拉出一根超過 7000 美元的巨大陽線,並創下了歷史新高。伴隨價格飛漲的是急劇放大的交易量,這清晰地表明,一股強大的購買力量被瞬間激活。加密貨幣市場最靈敏的,永遠是那根名為「政策情緒」的神經。

這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為何一個地方國資管理部門的內部學習會,能夠引發全球頂級加密資產如此劇烈的價格波動?市場中的「聰明錢」究竟在這份簡短的公告中讀出了什麼弦外之音?答案並非藏在文字表面,而是深植於中國對加密貨幣長達十年的複雜態度、香港作為金融特區的獨特角色,以及數字金融未來的宏大敘事之中。市場所交易的,並非這次會議本身,而是它所預示的一場潛在的戰略轉向。

管中窺豹:精心計算的擁抱,而非全面開放

要洞察市場的亢奮,必須深入剖析這次學習會洩露出的具體內容。會議邀請了國泰海通政策和產業研究院的首席專家李明亮作專題報告。其提出的構想,遠非簡單的「學習」或「瞭解」,而是一套經過深思熟慮的、具備高度可操作性的戰略框架。

報告中最具分量的建議,是構建一個人民幣穩定幣的雙幣體系:即 CNYC(境內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與 CNHC(境外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這是一個極其精妙的設計。CNHC 意在成為一種在全球加密市場自由流通的、錨定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直接與 USDT、USDC 等美元穩定幣展開競爭。而 CNYC 則可能應用於類似上海自貿區這樣的特殊監管區域內,服務於特定的跨境貿易和金融場景。這種「雙軌制」設計,意圖在開放競爭與風險隔離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

更關鍵的是,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電子圍網」技術來實現合規。這個詞彙是理解中國新策略的鑰匙。它意味著這絕不是一次對加密世界的無條件投降,而是一次有預謀的、以我為主的「招安」。「電子圍網」暗示著一個許可制或受到嚴密監控的系統,交易將被限制在特定的用戶、司法管轄區或應用場景內,從而有效杜絕北京方面最為忌憚的資本無序外流和金融風險傳導。

這一切的戰略目標,直指上海國資委主任賀青在總結講話中強調的「產數融合」,即探索區塊鏈技術在「跨境貿易、供應鏈金融、資產數字化」等領域的運用。這與報告中穩定幣要支持「RWA(現實世界資產)結算及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完全吻合。這清晰地表明,上海的這次探索,其驅動力源於國家級的產業升級和貨幣國際化戰略,而非滿足民間的投機需求。它是在為中國的龐大資產尋找進入全球數字化價值網絡的合規通道,也是在為人民幣開闢一個繞開傳統 SWIFT 體系的全新賽道。

政策長城:矛盾歷史與頑固現實

上海釋放的積極信號之所以如此震撼,恰恰因為它與中國大陸過去十年嚴厲的監管歷史形成了鮮明對比。回顧這段充滿矛盾與博弈的歷史,才能理解當前轉變可能蘊含的深刻含義。

中國的加密監管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於 2013 年,央行等五部委發文,禁止金融機構參與比特幣業務,將其定義為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而非貨幣。第二階段在 2017 年達到高潮,監管部門將 ICO(首次代幣發行)定性為「非法公開融資」,並以雷霆之勢全面取締了境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官方給出的理由是防範金融風險和詐騙,時任央行官員曾指出,市場上超過九成的 ICO 項目涉嫌欺詐。

第三階段,也是最嚴厲的階段,在 2021 年到來。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佈通知,將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徹底定性為「非法金融活動」,並對加密貨幣「挖礦」進行全面清剿。此舉背後的官方動因是多重的:一是巨大的能源消耗與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道而馳;二是通過虛擬貨幣進行的洗錢、賭博和資本外逃等非法活動日益猖獗。區塊鏈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曾在一份報告中估計,僅在 2020 年,就有價值約 500 億美元的加密資產從東亞地區(主要指中國)流向海外。

然而,嚴厲的禁令並未根除需求,反而催生了一個龐大且隱蔽的地下市場。正如 Chainalysis 在 2024 年初的報告中指出的,即便在最嚴厲的打壓下,中國的加密貨幣草根採用率依然位居全球前列。在交易所被封禁後,用戶迅速轉向了更為分散的場外交易(OTC)平臺和點對點網絡。尤其是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時期,通過 OTC 渠道流入加密貨幣的資金有顯著增加的跡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金融學教授 Ben Charoenwong 對此評論道:「在特定環境下,加密貨幣被一部分人視為一種對沖工具和資產保全的渠道。」

這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政策悖論:旨在加強金融管控的嚴厲禁令,客觀上卻將相關活動推向了更難追蹤的灰色地帶,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削弱了監管的有效性。或許正是對這一頑固現實的認知,促使決策者開始思考一種新的策略——與其圍堵,不如疏導,建立一個自己能夠掌控的、更具吸引力的合規渠道。

香港變局:一國兩「密」

就在中國大陸對加密貨幣豎起高牆的同時,一水之隔的香港,卻在鋪開紅毯。這種鮮明的對比並非偶然,而是「一國兩制」框架下一次精密的戰略佈局。香港,正在扮演中國加密戰略試驗田和國際接口的關鍵角色。

過去兩年,香港以驚人的速度構建了一套全面的數字資產監管體系。它推出了針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的強制發牌制度,對反洗錢(AML)和投資者保護提出了堪比傳統金融機構的嚴格要求。2025 年 6 月,香港正式公佈《穩定幣發行人條例草案》,並計劃於 8 月 1 日開始實施,為合規穩定幣的發行鋪平了法理道路。更具標誌性的是,2025 年 2 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加密貨幣峰會 Consensus,在舉辦了十餘年後首次選擇在北美以外的城市——香港——舉辦,吸引了全球近萬名從業者,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親臨致辭,宣示「香港回來了,Web3 回來了」。

香港的開放與上海的探索形成了完美的戰略協同。上海構想的 CNHC(境外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其最理想的發行地和試驗場無疑就是香港。通過在香港設立的、受香港金管局監管的持牌機構發行,CNHC 可以在全球市場與美元穩定幣同臺競技,而其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則被香港成熟的監管體系和獨立的金融防火牆所吸收,不會直接衝擊到內地。這正是「一國兩『密』」策略的精髓所在。它讓中國能夠同時實現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在內地,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和嚴格的資本管制;在香港,則積極參與全球數字金融的創新與競爭,爭奪下一代互聯網的話語權。

頂層設計的博弈:滬港模式之外的另一種聲音

然而,滬港聯動的「沙盒」模式,儘管精巧且穩妥,卻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戰略思考。一種觀點認為,這種將重心置於離岸市場和有限試點的方法,可能並未充分發揮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核心規模優勢。在與美國全方位的數字金融競爭中,僅僅依靠香港這一個「特區」作為窗口,或許不足以形成壓倒性的競爭力。

這種聲音呼籲,中國需要從更宏大的國家層面出發,對虛擬資本市場進行一次根本性的梳理和定義。其核心在於,必須正視並區分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金融需求:「投資類」與「博弈類」。穩定幣,在其看來,本質上更接近一種博弈類金融市場的投資籌碼,其主要功能是服務於高頻交易和風險對沖,而非直接的支付或價值儲存。迴避其「博弈」屬性,無異於掩耳盜鈴。

基於這種認知,一個更為大膽的藍圖浮出水面。在這個構想中,上海和香港將扮演截然不同但又互為補充的角色。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心臟,應聚焦於「投資類」金融虛擬資本市場的建設。其核心任務是大力推廣數字人民幣(e-CNY),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為海量的企業、家庭與個人提供基於真實資產和未來權益的投融資平臺,徹底剝離純粹的金融博弈功能。而香港,則應被打造成為一個受嚴格監管的、國際化的「博弈類」金融虛擬資本市場。在這裡,合規的人民幣穩定幣將作為核心交易媒介之一,正面迎戰美元穩定幣,為全球虛擬經濟提供一套可信的「人民幣方案」。

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基礎設施必須先行。建立一個類似「國家電網」的「中國數網」公司的構想應運而生。這家公司將負責打造世界頂級的區塊鏈底層平臺,確保交易的便捷、安全、高效與低成本。同時,明確國有金融資本的角色也至關重要。它們不應作為普通玩家下場參與市場競爭,而應承擔起「國家隊」的使命,專注於執行國家意志的戰略投資,例如在關鍵科技領域進行天使輪的飽和式投入,或是在市場失靈時扮演最終穩定器的角色。

新棋局的兩種未來

當我們將所有線索和觀點交織在一起,上海國資委的這次學習會,其意義便超越了一個單一的政策信號。它更像是一個十字路口的路牌,指向了中國數字金融戰略的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未來,是當前滬港聯動所代表的漸進式道路。它謹慎、務實,通過「電子圍網」和離岸試驗田,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探出觸角,試圖在不改變國內現有金融格局的基礎上,為人民幣國際化和 RWA 開闢一條新路。這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智慧,旨在積小勝為大勝。

第二種未來,則是一場更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系統性變革。它要求決策層正視虛擬資本的二元屬性,通過對市場進行「投資」與「博弈」的戰略性劃分,讓上海和香港各司其職,並輔以國家級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這無疑是一盤更大的棋,意圖畢其功於一役,不僅要參與遊戲,更要重塑遊戲規則。

因此,今日市場那根暴漲 7000 美元的 K 線,其背後蘊含的情緒遠比想象的要複雜。它不僅是對「開放」這一信號的瞬間定價,更是對中國未來選擇何種道路的激烈博弈和想象。交易員們押注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加密世界的「嚴厲監管者」,到「有控制的參與者」,乃至最終成為「規則制定者」的可能性。午夜的公告,或許並非發令槍,而是這場關乎中國數字金融國運大棋局的開盤鐘聲。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