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大公司持有超過700,000 BTC,估值差異高達91%,反映了企業比特幣策略評估的不同方式。
比特幣已從一種實驗性儲備資產轉變為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核心戰略持有資產。根據Nansen的最新報告,這種轉變在上市公司之間造成了顯著的估值差異,這取決於其管理策略和市場對其商業模式的看法。
五家頂級公司包括Strategy(原MicroStrategy)、MARA(原Marathon Digital)、Twenty One Capital、Riot Platforms和Metaplanet,共持有超過700,000 BTC。這些企業的股票表現越來越多地反映了比特幣的波動性,完全脫離了傳統金融的傳統收入指標。
Nansen的分析師Nicolai Søndergaard表示,Strategy的股票正以其持有的比特幣淨資產價值溢價68%進行交易。這反映了投資者對公司追求的槓桿積累策略的強烈信心。相比之下,由SPAC支援的Twenty One Capital正以其持有的44億美元比特幣的淨資產價值折價91%進行交易。
積極與被動模式造成估值差距
根據Søndergaard的說法,當比特幣作為增長資產發揮作用,並得到明確策略或槓桿支援時,就會出現溢價。相反,在被動的比特幣儲存模式、管理不明確或缺乏有說服力的敘事時,就會出現折價。
由於在日本的優勢,Metaplanet的交易價格是其持有的BTC價值的3.5倍。Riot Platforms的股票是其比特幣淨資產價值的兩倍,部分原因是其挖礦基礎設施多樣化。與此同時,MARA目前的交易價格接近其持有的BTC淨資產價值。
Nansen的"比特幣資產負債表:從邊緣資產到戰略資產"報告指出,投資者越來越傾向於透過受監管的場外渠道接觸比特幣。目前,即時比特幣ETF中超過75%的股份透過經紀平臺持有,顯示出從直接投資向傳統金融工具的轉移。
像Strategy這樣的公司的股票也充當高貝塔資產,吸引了創紀錄的零售資本。值得注意的是,資產管理集團Vanguard目前持有Strategy高達90億美元的股份,體現了大型機構投資者的接受度。
研究表明,這種轉變自2023年以來加速,受到FASB新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和美國批准即時比特幣ETF的影響。Nansen認為,溢價與策略的一致性密切相關,當Strategy將比特幣整合到企業身份中時,而被動儲存單位則面臨顯著折價。
比特幣的作用現已遠遠超出傳統風險防範功能,成為重新定義企業估值的因素,Nansen稱之為"後法定貨幣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