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 19 億解質押潮:獲利了結還是生態新起點?

Chainfeeds 導讀:

解除質押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出售。

文章來源:

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27162.html

文章作者:

深潮 TechFlow


觀點:

深潮 TechFlow:每當行情向好,FUD 便隨之而來。近日,一則關於以太坊驗證者解除質押的消息,再次引發了市場對 ETH 價格的擔憂。作為 PoS 共識機制的核心組成,ETH 的質押不僅維繫網絡安全,還通過鎖定流動性為持有人帶來經濟收益。然而,據 Validator Queue 顯示,截至 7 月 23 日,有超過 52 萬枚 ETH 正在排隊解除質押,按當前價格摺合約 19.3 億美元,等待退出的時間超過 9 天 1 小時。這一排隊規模已是過去一年之最,暗示著超過 16,000 個驗證者有意撤出。這種現象引發了市場對潛在風險的揣測,許多人擔心,這是否意味著巨鯨或機構準備拋售 ETH 獲利了結?事實上,自 2025 年 4 月以來,ETH 從 1,500 美元低點強勢反彈至 7 月 21 日的 3,812 美元高點,累計漲幅達到 160%。此種漲勢往往促使早期投資者選擇獲利回吐,尤其是那些長期質押者,在看到賬面收益後選擇鎖定利潤,屬於典型的週期性反應。儘管此次解除質押排隊時間長、規模大,但並不必然意味著直接的市場賣壓。首先,從數據來看,雖然 7 月 23 日排隊解除質押的 ETH 達到 52 萬枚,但同日也有 36 萬枚 ETH 進入質押隊列,兩者相抵,淨退出量大幅減少。其次,機構行為起到了重要的對沖作用。例如,7 月 22 日數據顯示,ETH 現貨 ETF 的總淨流入達到了 31 億美元,遠超排隊解除質押的 19 億美元。而且 ETF 是當日資金流入,而解除質押還需要約 9 天才能到賬,這從時間與流動性兩方面削弱了賣壓預期。更重要的是,解除質押並不等於必然賣出。在當前行情背景下,一些機構可能是出於調整託管安排,或是部署新的財庫策略,將 ETH 從原有節點退出再分配到其他用途。此外,鏈上部分 ETH 可能被轉用於 DeFi 或 NFT,例如抵押放貸、為 LST(流動性質押代幣)套利、或購買 CryptoPunks 等收藏品,均顯示出資金尚未離場,而是在生態內部重新分配與優化。雖然解除質押不代表立即出售,但社交媒體上也不乏猜測聲音,認為這或許不是拋售,而是一次換莊的跡象。有觀點認為,貝萊德等傳統金融巨頭正在逐步接管 ETH 的主導權。截至 7 月,貝萊德已通過現貨 ETF 累計持有超過 200 萬枚 ETH,佔總供應量的約 1.5%-2%。不同於傳統的隱秘操盤,這種通過 ETF 渠道的增持,是一種明牌的機構行為,其核心目的是推動 ETH 成為主流金融資產,而非簡單投機。所謂換莊,本質上是加密市場從圈內共識向全球金融共識的過渡。當機構開始大量介入,質押行為也可能從個人或早期投資者手中逐步轉向專業金融機構。解除質押由此可能只是籌碼結構重組的一部分,而非下跌前兆。從更長遠角度看,這反映的是 ETH 生態正向更成熟、更機構化的方向演進。在這個過程中,解質押或許並非市場疲軟的信號,反而是下一輪增長週期的起點。

內容來源

https://chainfeeds.substack.com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