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

作者:Mask

一場沒有硝煙的貨幣戰爭,正在區塊鏈上悄然上演。

當肯尼亞的咖啡農通過手機接收德國買家支付的USDT貨款,當阿根廷居民用美元穩定幣替代暴跌的本幣儲蓄,當香港市民在合規交易所兌換數字港元穩定幣。與此同時,在北京西單商場,李女士用數字人民幣“碰一碰”功能離線購買了早餐,全程無需網絡,資金安全由國家信用背書。——這些場景折射出一場全球貨幣體系的深層變革,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作為數字貨幣的兩大核心形態,正在重塑金融基礎設施的基本面貌。

這兩種看似相似的數字化支付工具,正代表著全球貨幣體系變革的兩條路徑:由私營機構主導的穩定幣與主權國家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它們在技術形態上趨同,卻在發行邏輯與金融本質上存在根本分野。

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正式生效,成為全球穩定幣監管的重要里程碑。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上首次公開肯定穩定幣的技術價值,指出其“從底層重塑傳統支付體系”。政策風向的轉變,預示著數字貨幣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一、貨幣數字化的雙軌演進

要理解當下貨幣格局的變革,首先需要釐清兩種核心數字貨幣形態的本質差異,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代表著截然不同的貨幣哲學與發展路徑。

穩定幣是一種價格相對穩定的加密貨幣通常由私營機構發行並錨定法定貨幣或其他穩定資產。它誕生於2014年,當時加密貨幣交易平臺Bitfinex組建的泰達公司發行了1:1錨定美元的USDT,初衷是為劇烈波動的加密貨幣市場提供“避風港”。

在技術層面,穩定幣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點對點交易,支付時通過電子錢包實現瞬時轉賬,避免了傳統銀行系統的繁瑣結算過程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已超過2500億美元,其中USDT和USDC兩大美元穩定幣佔據90%以上份額。

央行數字貨幣(CBDC)則代表國家主權的數字化延伸,中國的數字人民幣(e-CNY)、巴哈馬的“沙美元”、瑞典的電子克朗均屬此類,與穩定幣不同,央行數字貨幣100%由國家信用背書,本質是M0(流通中現金)的數字形式,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每單位數字貨幣對應等額央行負債,不存在違約風險。

央行數字貨幣誕生的動因有三:提升支付系統效率、強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以及最重要的——維護國家金融主權在加密貨幣和私營穩定幣興起的背景下,各國央行不得不通過技術手段鞏固貨幣發行權。

二、技術同源與功能分野

儘管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在發行主體和價值邏輯上存在根本差異,但兩者在技術架構上卻有著驚人的同源性。

兩者底層都基於區塊鏈或分佈式賬本技術穩定幣主要在公鏈上發行,保障去中心化、匿名性特徵;央行數字貨幣則多采用聯盟鏈架構,在可控範圍內實現效率與安全的平衡。以數字人民幣為例,其“雙層運營體系”中,央行負責發行,商業銀行負責兌換流通,既保持中心化管理,又利用分佈式賬本提升效率。

在價值穩定機制上,兩者路徑迥異穩定幣依賴足額儲備資產(如美元、美債)和即時套利機制維持價格穩定,合規穩定幣如USDC保持102%-105%的超額儲備,並通過獨立審計確保透明度。但監管尚處完善階段,不同司法管轄區要求不一,雖然USDC等主動公佈審計報告,但Tether(USDT)常年因儲備透明度不足受質疑。

當市場價格偏離錨定值時,授權參與者可通過鑄幣/銷燬機制進行套利,將波動控制在±0.3%以內。

央行數字貨幣則直接承襲國家信用背書,其價值穩定性等同於物理現金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每1元數字人民幣對應等額央行負債,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從根本上規避了價格波動風險。從設計之初就置於央行全流程監管下,嚴格遵循反洗錢、貨幣政策等法規,具備可控匿名特性(小額交易隱私保護,大額交易可追溯)。

在應用場景上,兩者已形成自然分工:

穩定幣:主要運行於以太坊等公有鏈,依賴網絡共識機制。面臨脫錨風險(如UST算法穩定幣崩盤)、儲備資產風險及智能合約漏洞等挑戰。

憑跨境支付優勢成為“通用交易媒介”其年度鏈上結算總額已突破25萬億美元,相當於傳統卡組織Visa和萬事達的交易總和。在DeFi借貸中佔比超90%,是NFT和RWA交易的首選結算工具,連接傳統資產與區塊鏈生態。

央行數字貨幣:採用混合架構(如數字人民幣的“央行-商業銀行”雙層運營),支持雙離線支付,核心風險轉向隱私保護與金融主權層面,如商業銀行脫媒可能性。

聚焦國內零售支付場景,實現主權可控下的支付普惠(如數字人民幣已覆蓋中國28個城市水電繳費),重點應用於民生消費、政務服務等境內高頻場景,核心目標是提升金融包容性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實現精準財政補貼發放、定向流動性調節。

三、博弈與共生:新貨幣戰爭的核心戰場

當前全球貨幣體系正經歷深刻重構,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之間形成了競爭與互補並存的複雜關係。這場“新貨幣戰爭”的核心,實質上是貨幣主導權與技術路線的雙重博弈。

1、美元霸權的數字化延伸

美元穩定幣已成為鞏固美元霸權的新工具。全球穩定幣中95%是美元穩定幣,遠超美元在全球支付中50%的佔比,這些穩定幣將80%儲備資金投向美國國債,使其成為美債前20大持有者之一。

2025年6月美國通過的《GENIUS法案》進一步要求:在美髮行穩定幣需100%持有美元現金或93天內到期的超短期國債。這一政策巧妙地將穩定幣轉化為“數字美元”載體,既彌補了非美主權機構對美債的減持,又通過穩定幣的全球流通強化了美元地位。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直言不諱:“美元穩定幣不僅擴大了美元的使用範圍,還將支持美國國債的持續需求。”

 2、人民幣國際化的換道超車

面對美元穩定幣的強勢擴張,中國採取 “雙軌並行”策略:一方面在國內深化數字人民幣試點;另一方面在香港積極佈局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探索人民幣國際化新路徑。

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於2025年8月1日生效,要求穩定幣須有本地註冊發行人,境外發行港幣穩定幣必須向金管局申領牌照。這一制度設計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創造了合規發展空間,上海-香港共同行動方案更明確提出打造 “人民幣資產全球配置中心” ,強化數字金融合作。

發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戰略價值在於:既繞開SWIFT系統約束,又能避免直接影響內地貨幣政策與資本管制。據IMF數據,2024年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官方儲備中份額降至57.8%的歷史低位,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時間窗口。

3、普惠金融與主權挑戰

在新興市場,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呈現出更復雜的互動關係。對阿根廷、土耳其等高通脹國家居民而言,美元穩定幣已成為 “數字美元存款”,滲透率超30%,有效幫助民眾規避本幣貶值風險。

這種“自發美元化”也帶來貨幣主權削弱的隱憂當一國居民和企業無需美國銀行賬戶即可獲取美元穩定幣,該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將大打折扣,資本外流管控難度加大。國際清算銀行警告:穩定幣可能成為全球金融穩定的新變量。

四、未來趨勢:從競逐到融合

展望未來,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將呈現四大趨勢:

1、合規化成為生存前提

全球監管框架正加速完善。除香港《穩定幣條例》外,特朗普政府積極推進《天才法案》,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已落地實施,合規性成為穩定幣發行與運營的核心要素。

硅谷銀行倒閉引發的USDC脫錨危機(一度跌至0.87美元)警示:缺乏透明儲備管理的穩定幣存在系統性風險,新監管要求聚焦資產託管、儲備審計和贖回保障三大環節頭部穩定幣發行方已開始按月披露儲備構成。

2、多極化格局挑戰美元霸權

單一美元主導的局面正被打破。香港推動港元穩定幣發行,巴林、新加坡等地也在發展本地法幣掛鉤穩定幣,區域化穩定幣方案在東南亞、拉美加速湧現,為非美元穩定幣崛起創造條件。

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為多極化提供新動力。截至2025年6月,RWA規模增至244億美元,佔穩定幣市值的10%。黃金、大宗商品甚至房地產等多元化儲備資產,正成為新興穩定幣的價值支撐。

3、傳統金融機構加速入場

摩根大通推出穩定幣JPM Coin後,渣打銀行、三井住友等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紛紛佈局穩定幣業務。紐約梅隆銀行擴大對客戶購買/出售穩定幣的服務,標誌著傳統金融與加密資產的融合進入深水區。

這種融合不僅改變金融服務形態,更重構盈利模式Tether(USDT發行方)2024年利潤達143億美元,員工僅150人,人均創利近1億美元,超高效率吸引傳統金融機構加速進場。

4、 技術融合催生新型貨幣工具

最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央行數字貨幣與穩定幣的技術融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提出對 “數字人民幣與穩定幣融合發展”的思考,釋放政策積極信號。

可能的融合路徑包括:央行數字貨幣接入公鏈生態提升跨境能力;合規穩定幣作為CBDC的跨鏈兌換橋樑;甚至出現由央行部分儲備支持的 “混合型穩定幣” 。香港金管局已設立三個部門,分別管理穩定幣、央行數字貨幣和存款代幣化,為制度性融合探索經驗。

貨幣職能的全球重組:

• 價值儲藏:主權CBDC承擔核心角色(國家信用保障)

• 交易媒介:合規穩定幣主導跨境與鏈上場景(高效率優勢)

• 計價單位:主權貨幣仍為主體,但特定領域(如大宗商品貿易)可能出現穩定幣計價

五、結語:重塑金融秩序的革命

回望貨幣演進史,從貝殼到金屬鑄幣,從紙幣到電子支付,每次形態變革都伴隨著權力格局的重構,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的競合,本質是國家主權與市場力量在數字時代的再次碰撞。

這場變革的贏家尚未確定,但方向已清晰可見:未來的貨幣體系將是多層次、多形態共存的生態系統,央行數字貨幣主導主權貨幣數字化進程,穩定幣則成為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流動性橋樑,兩者在跨境支付、普惠金融等領域的融合將不斷深化。

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試驗田,上海作為數字人民幣的先行者,正共同探索一條既維護金融主權,又擁抱技術創新的發展道路,當區塊鏈上的交易結算從數日縮短至秒級,當跨境支付成本從6.35%降至近乎為零,金融服務的本質正在被重新定義。

對普通用戶而言,關鍵是根據場景需求理性選擇:日常消費和小額支付首選CBDC保障安全;跨境貿易或鏈上投資可選用經監管審計的穩定幣,但需時刻關注發行方儲備透明度,畢在數字貨幣時代,認清“錢是誰的承諾”,比關心“錢放在哪個錢包”更重要。

新貨幣戰爭沒有硝煙,卻將深刻改變每個人的錢包與世界經濟的版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貨幣數字化的浪潮不會回頭,而理解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的共生演化,將成為把握未來財富流動的關鍵密碼。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