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各國統計機構共同主導的新國際經濟標準規定,比特幣(BTC)等加密貨幣資產將正式納入國家財務賬戶。這被認為是世界首次在制度上承認數字資產具有實質性經濟價值。
這次修訂基於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批准的最新《國民賬戶體系(SNA)》,加密貨幣被歸類為"非生產性非金融資產"。因此,這些資產雖然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GDP),但將被包含在反映各國淨資產和財務狀況的資產負債表中,並被正式確認為資產。具體而言,根據政府和公共機構的資產持有情況或中央銀行的持有明細,加密貨幣可能會被列入國家財政指標。
IMF指出,考慮到加密貨幣的實質性和傳播速度,現行統計體系未能準確反映數字資產的經濟影響力。特別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在全球範圍內被用作交換手段和投資工具,併成為金融穩定性和稅收政策的重要變數。因此,新的統計模型旨在透過使數字資產在統計上"視覺化",提高政策應對的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修訂不僅包括加密貨幣,還將人工智慧服務、雲平臺、數字內容等多種新經濟要素納入測量物件。這將強化技術驅動型資產在未來全球金融政策設計中的日常反映。
這種變化可能直接影響與IMF關係緊張的薩爾瓦多。2021年採用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薩爾瓦多,儘管當時遭到IMF的警告,仍積極購買比特幣,據官方公佈,目前持有超過6,000 BTC。按1 BTC=58,000美元計算,這相當於約10.44億韓元。如果應用修訂後的SNA,薩爾瓦多的這些資產可能會反映在國家財富指標中。
IMF計劃到2029-2030年支援會員國引入新系統。這將推動加密貨幣比重較高的國家實現更透明的財務公開和全球經濟監管框架的落地。從根本上說,這可能成為推動數字資產進入制度的關鍵機制。
實時新聞...前往TokenPost電報頻道
<版權所有 ⓒ TokenPost,禁止未經授權轉載和重新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