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是區塊鏈經濟的門戶和基礎網路。2024年全年支付規模超過24萬億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市值中絕大多數是與美元掛鉤的資產。美元基礎穩定幣佔整體法定貨幣掛鉤數量的99%以上,這表明該市場已經進入美元流動性的引力場。美國並不掩飾要將此作為維持外匯和金融霸權的工具。
歐洲正在透過MiCA後來居上。使用比例快速增長,但在供應方面卻不同。以歐元計價的數量仍然很少,並且在事實上禁止演算法型代幣的同時,強制要求1:1準備金,導致盈利能力變薄。不符合規定的歐元穩定幣接連被摘牌,發行商也在尋找變通策略。歐洲表明,如果無法兼顧合規性、流動性和收益結構這三個方面,在市場上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市場現實更為冷酷。穩定幣流通的大部分並非用於零售支付,而是專業交易員的流動性路由、交易所套利和金庫再平衡。交易的基準是USDT和USDC。沒有人願意為分散的多個資金池承擔非美元交易對的再平衡成本。要求同一貨幣1:1準備金,運營收益率將降至1%左右。要支付每年1000萬美元的運營成本,至少需要募集10億美元的存款才能勉強達到收支平衡。如果沒有銀行、支付公司和交易所等"錨點"透過數千億元的長期存款來支撐初始流通,代幣一經發行就會在市場上蒸發。這就是非美元穩定幣不到總量0.2%的原因。
韓國政府表示將在2025年底前推出受監管的現貨ETF和原幣穩定幣。已經提出了建立託管、定價、運營和投資者保護體系,以及降低交易手續費、在中央銀行監管下讓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參與發行等大框架。明確目標是降低對海外穩定幣的依賴,使資金留在國內。方向是正確的。但僅憑"有了就會使用"的樂觀態度是行不通的。
關鍵在於策略。首先,需要國內交易所和銀行共同構建深厚的流動性池。必須建立足夠深度,讓投資者可以無障礙地用大餅/原幣穩定幣交易對進行交易,這樣才能擺脫美元引力。其次,必須有能保證至少1%以上純收益率的運營框架。要合理化準備金和存款運營監管,設計透過短期國債、反向回購等低風險運營也能承擔成本的結構。第三,初期錨定流通網路至關重要。大型銀行、支付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從一開始就要大額存款,並同時推動在國內外主要交易所上市和連線支付網路。如果這三個方面中有任何一個缺失,失敗的可能性都極高。這些議題將在9月10日於首爾舉行的'鏈上研討會2025'上與業界、學界和監管機構廣泛討論。
政府也不應只提出"支付便利性和抑制資本外流"等美好期望。必須冷靜地分析美國鞏固美元霸權的策略,以及歐洲在盈利性和監管緊張中掙扎的現實。需要制定一個將發行主體、準備金運營、上市和支付生態系統、存款激勵措施捆綁在一起的"執行路線圖"。不能只制定法律就置之不理。
穩定幣並非萬能鑰匙。如果設計得當,可以成為升級國內金融基礎設施的催化劑;但如果貿然進入,將同時失去投資資金和信譽。現在需要的不是"快",而是"準"。方向和設計要先行,速度其次。
ℹ️ 參考:全球研究機構梅薩里(Messari)於去年7月釋出了年度報告《2025年世界穩定幣市場報告(State of Stablecoins)》,深入分析了穩定幣行業的結構性變化和未來發展方向。該報告透過本媒體獨家釋出官方中文翻譯版,全文可透過谷歌表單申請獲取。
實時新聞...前往TokenPost電報頻道
<版權所有 ⓒ TokenPost,禁止未經授權轉載和重新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