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項目就看這兩點:守本分、尊重常識

我現在對一個項目或者一個公司,越來越傾向於長期跟蹤它、長期持有它。

這裡的長期持有並不是一直拿著不賣,而是說只要我認可它的發展方向和建設進度、只要它的價格不是高得太離譜、只要它的基本面不出現重大的隱患,我就不會太在意短期價格波動、就會一直持有它的代幣或者股票。

在上面三個“只要”中,第一個和第二個都是投資者的主觀看法,很多時候見仁見智,不好評判對錯。

但第三個我越來越覺得是有客觀規律可以遵循,是可以學習的,尤其是可以從大量的經典案例中學習,並且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教訓。一旦發現一個項目的基本面出現重大的隱患,我不管它當下的價格或者趨勢如何,不管它的其它要素表現得多麼亮眼,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拋掉這個項目的代幣或者股票。

上兩週,一個投資群裡的群友極力向大家推薦了一本書《價值投資經典戰例之中國恒大》。作者是正合奇勝,出版社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19年------也就是恒大正式崩盤(2022年)的前三年。

這位群友這個時候推薦這本書是希望大家作為反例來回顧恒大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並從中吸取投資方面的教訓。

關於恒大,我在前面的某篇文章中提過,還寫了當年香櫞發佈的一篇做空報告。這個事件在這本書中有詳細的介紹,書中詳細羅列了香櫞報告中的幾點依據以及恒大對香櫞的反駁。

當年香櫞發佈了那篇著名的報告之後,與恒大有著密切利益關係的多家投行(包括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瑞銀)等紛紛力挺恒大。

只有里昂證券發表了現在看來相當有見地的觀點,它認為:市場不應該把焦點放在“恒大在什麼方面被質疑”,而是“為什麼恒大被質疑”。里昂證券認為:恒大的經營策略過分進取,在營運和財務上都用到極限,容易成為做空者狙擊的目標

那時的恒大還處在如日中天的時候,但里昂證券沒有被它表面的光鮮矇蔽雙眼,而是直接點出了恒大的關鍵問題:過分進取,用到極限。通俗地說就是恒大在債務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問題。

看到這個段落時,我想起段永平在那本投資問答錄裡說過的“常識”,說過企業做事、運營要“本”的觀點,想到他投資會把那些不符合常識、不本的企業排除掉的做法。

他特別強調企業的債務風險,乃至在給企業估算“購買”價格時,會比一般投資者用更謹慎的辦法,把企業的債務都計算到成本中。

在所有國內外上市的房地產公司中,在我的印象中,他除了早年投資過萬科之外,其它的房地產公司似乎沒有碰過。而且投資萬科,他也只是短暫持有了一段時間就賣掉了。他認為他只能看到他賣掉萬科時值的那麼多錢。

用這個方法再來看恒大的案例就再清晰不過了。

客觀地說,從很多方面看,恒大都是比較優秀的,但它的根本問題就是為了追求極速擴張,不顧一切地上槓杆從而掉進了債務陷阱。

這就是一種不本分的做法。

其實這個問題人人都能看到。但關鍵是,當大家都能看到一個企業掉進了一個很深的坑裡時,有多少人會撥開外表那層光鮮亮麗的皮,依舊堅信常識,堅信本

在這本書裡,作者的觀點是:對房地產企業而言,恒大這樣的債務比例是正常的,這不影響房地產公司的投資價值,甚至舉例說最好的XX公司都負債XX。

換句話說,在作者看來,全行業都是如此,所以這就不是問題。全行業都不本分、都違背常識,所以這就不是行業有問題,而是常識有問題、是本分過時了。

(這裡討論的房地產行業不包括地位比較特殊的國企房地產企業)

債務問題是常識和本分的一個方面,實際上還有很多要素也是企業必須尊重的常識和本分----------比如踏實、誠信地對待消費者。

在造車新勢力中,有一家我曾經非常欣賞的企業。那個企業在不少領域都跨界創造了奇蹟,但是最近當我看到越來越多那家企業創始人在宣傳方面的表達時,我看到的不是對消費者踏實、誠信的態度,而是投機取巧。

我在想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

如果對照上面這本書中恒大走過的歷程,我能想到的可能原因是:

會不會為了追求極速擴張、為了把握所謂的風口、為了押注自己的後半生,而走向了不本份、不尊重常識的路?

如果一個企業照這個狀況發展下去,這個企業的結局恐怕是不容樂觀的。

如果一個行業照這個狀況發展下去,這個行業的結局恐怕也是不容樂觀的。

不尊重常識、不守本份,不管當下看上去多麼絢麗、多麼耀眼,都只是暫時的,最終的結局一定逃不過常識發展的規律。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