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瓦多官方 30 日宣布,原本集中存放於單一地址的比特幣,已全部轉入 14 個獨立錢包。根據官方公開數據,薩國目前擁有 6,285 枚 BTC,總額約 6.86 億美元。
薩爾瓦多比特幣辦公室表示,將資金切分為「每個錢包最多 500 枚」的設計,目的是降低量子運算在未來可能帶來的風險。根據 Mempool.space 的紀錄,14 個新地址已在週五完成接收,鏈上數據公開可追蹤。
「分散」背後的量子考量
我們知道比特幣網路的安全基礎是橢圓曲線加密,當進行交易時,對外公開的公鑰會短暫暴露。理論上,量子電腦若能執行例如 Shor 演算法,便有機會從公鑰反推出私鑰,奪走資產。薩爾瓦多比特幣辦公室指出:
「透過將資金拆分成較小的金額,可以把潛在量子攻擊的影響最小化。」
面對外界對於量子電腦的擔憂,微策略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先前受訪時強調,目前「連 3 位元密鑰都沒被量子破解」,要攻破 256 位元「還有很長的路」。
對其他主權實體的示範效應
薩爾瓦多自 2021 年把比特幣納入法定貨幣以來,一直扮演實驗場角色,本次拆分行動提供三項可供他國參考的要點:第一,採用多錢包結構,將風險切割到可控範圍;第二,透過公開鏈上資料與儀表板維持透明度,降低外部疑慮;第三,提前布局「後量子」方案,為可能的協議升級保留時間。
結論而言,薩爾瓦多把近 6,3000 枚比特幣「拆分」的決定,重點並非規模,而是對未知技術風險採取的積極態度。量子電腦何時能真正威脅到現有加密系統尚未可知,但在金融史上,「早一步」往往比「萬無一失」更能守住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