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融資千萬美元的 Swarm Network:去中心化的真相驗證協議

Swarm 不只是希望成為一個事實核查工具,它也試圖把 “可信” 作為一種可以被調用的基礎設施,讓真實、證據與信譽成為數字世界可被衡量與交換的資產。

作者:Zen,PANews

在過去十年裡,人工智能從學術實驗室走進了日常生活,而隨著算力與數據的爆發式增長,使得單體模型能夠承擔越來越複雜的任務,但也催生出新的挑戰——包括規模化協作的瓶頸、模型 “幻覺”(hallucination)帶來的可信性問題,以及當智能體數量大幅增加時如何保證系統穩健與可審計性。

與此同時,區塊鏈及去中心化技術以其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為解決信任問題提供了一條全新思路:如果信息和驗證過程可以被安全地記錄與證明,許多由信息不對稱或數據來源不明導致的爭議便可被有效遏制。Swarm Network 由此應運而生,其旨在把大量自動化代理(agents)與去中心化的人類審核者組織成可擴展的協作網絡,通過分層的集群機制完成信息採集與初篩,再用加密證明技術將經驗證的聲明固定在鏈上。

簡言之,Swarm 不只是希望成為一個事實核查工具,它也試圖把 “可信” 作為一種可以被調用的基礎設施,讓真實、證據與信譽成為數字世界可被衡量與交換的資產。

核心機制:AI 代理、人類驗證與真相協議的三層協作

Swarm Network 的核心在於 AI 代理層與人類驗證相結合的多層次協作,以及以零知識證明為基礎的 “真相協議”(Truth Protocol)。具體而言:

  • 真相協議(Truth Protocol):Swarm 在區塊鏈上記錄經過驗證的 “聲明”,採用零知識證明技術保證隱私與安全。任何被證實的信息都能通過該協議上鍊,並對外提供可審計的驗證憑證。
  • AI 代理網絡:Swarm 引入大量自動化 AI 代理(Agent),它們不斷掃描和分析海量數據流——包括社交媒體帖子、新聞報道、市場數據等。這些智能代理負責 “打前站”,過濾信息噪聲並提供初步事實評估,大幅提升驗證過程的規模和速度。
  • 人類驗證者:與 AI 智能體相輔相成的是去中心化的人類審核網絡。人類驗證者關注細節與語境,判斷複雜問題的道德和文化含義,為 AI 篩選結果增添深度判斷。最終,人工與 AI 的協作形成閉環,讓信息既高效篩查又貼合人類認知。
  • 激勵機制:Swarm 發行 “代理許可證”(Agent Licenses)作為參與憑證,每張許可證是一枚 NFT,持有者可以運營 AI 代理並獲得網絡獎勵。這一代幣化機制不僅讓貢獻者得到回報,也鼓勵誠實驗證,形成自我糾錯的共識生態。

據悉,每份代理許可證都賦予持有者運營 AI 代理的權利,並通過每日獎勵機制鼓勵其貢獻算力和驗證結果。項目方表示,這些 NFT 不僅是網絡治理工具,更是構建去中心化驗證經濟的支柱,持證者可以通過幫助維護網絡完整性來賺取收益。此外,Swarm 與 Sui 等多家項目的合作,也使其生態得到快速擴展,為後續發展奠定了資金與技術基礎。

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 Swarm 的驗證體系:AI 代理處理規模化任務,人類補充深度洞見,真相協議保障最終結果公開且不可篡改。Swarm 通過這種 AI—人類—鏈上的三層反饋循環,在信息碎片化的環境中重建信任。

融資與團隊:1300 萬美元資金背後的 AI“戰隊”

2025 年 8 月,Swarm 宣佈累計已完成 1300 萬美元的融資。其中,1000 萬美元來自 Sui 網絡上公開發售的代理許可證 NFT,而只有 300 萬美元來自種子輪的戰略投資者,包括 Sui 基金會、Ghaf Capital、Brinc、Y2Z 和 Zerostage 等,其中 Sui、Ghaf 和 Brinc 等投資是通過 Swarm 參與迪拜 SuiHub 加速器項目獲得的。據 Swarm 官方博客,其種子輪融資在今年 1 月完成,由 ZeroStage 和 Y2Z Ventures 領投。

值得一提的是,在 Swarm Network 的創始核心團隊中,大量人員來自 AI 代理網絡項目 Delysium。Swarm 創始人兼 CEO Yannick Myson 與聯合創始人兼 CFO Queena Tsai,兩位核心人物此前均為 Delysium 的前聯合創始人,分別主要負責主導營銷和商務工作。此外,Swarm 聯合創始人兼 CTO Morty Tabibi 曾是 RCT-AI 和 Delysium 的前首席 AI 工程師和產品總監。由此可見,人才的遷移為 Swarm 帶來了成熟的 AI-agent 技術積累與社區運營經驗。

應用場景:從社交事實核查到跨域數據橋接

Swarm 的設計目標是成為信息驗證與橋接的基礎設施,其潛在應用遍及 Web3 和 AI 領域:

社交媒體與新聞事實核查:Swarm 的應用之一是 “Rollup News”——一個 AI 驅動的事實查核工具。用戶只需在平臺(如 “X”)上標記可疑內容,Swarm 的代理和驗證網絡便會介入,對信息來源進行多重審查,並在數分鐘內給出加密驗證結果。目前已有 10 餘萬名用戶參與,用 Swarm 協議核實了超過 300 萬個帖子。這種模式為社交網絡和媒體平臺提供了實時可信的事實驗證,有效對沖虛假信息和謠言傳播。

跨域數據驗證與信息橋接:Swarm 宣稱能夠同時連接傳統互聯網、雲服務和各種區塊鏈網絡,實現多源數據的混合驗證。例如,Swarm 代理可以監測物聯網設備和供應鏈傳感器,在檢測到事件(如貨物到達或溫度異常)時自動觸發智能合約上鍊記錄。它還可以交叉比對如交易記錄、NFT 信息等鏈上數據與新聞報道、社交媒體內容等 Web2 數據,提供跨環境的驗證框架。由此,Swarm 為打通數字與現實世界的數據壁壘發揮作用,使得企業級應用獲得可靠的信息輸入。

可信 AI 系統與預言市場:在 AI 迅速發展的當下,Swarm 也可為生成式 AI 和預測市場提供信任保障。比如,用 Swarm 驗證如 ChatGPT 生成式模型的輸出真實性,為 AI 決策提供可審計的背景;或在去中心化預測市場中,利用 Swarm 驗證的事實作為可靠的市場信號。

雖然目前這些應用仍在探索階段,但 Swarm 的設計為在更廣泛的領域引入去中心化可信驗證鋪平了道路。總的來看,任何需要跨鏈可信數據或去中心化檢驗的場景,都可以藉助 Swarm 網絡搭建更安全透明的信息基礎設施。

多智能體系統(MAS)如何實現可擴展協同驗證

多智能體系統(MAS)正在成為協同智能的重要方向,而基於 Swarm 的群體協作則在可擴展性與魯棒性上表現突出。Swarm Network 通過把代理組織成 Cluster(簇)與 Swarm(群)的分層結構,解決了傳統 MAS 在上百乃至上千個智能體協作時的性能瓶頸,實現了局部高效與全局協同的平衡。

MAS 的三個核心特性——自主性、協作性與去中心化——是系統運作的基礎。Swarm 在此之上加入了第四個要素:集群形成(Cluster Formation)。簇使得智能體可以共享局部環境認知並對齊目標,從而在無需感知整個群體狀態的前提下完成快速決策、動態負載均衡與容錯處理,極大提升了系統的伸縮性與隱私性。

在實現層面,Swarm 由具有獨立目標與決策邏輯的代理構成,代理可按需組建成 “戰隊” 處理特定任務;環境既可為雲端與 API,也可擴展到區塊鏈、智能合約與物聯網設備,使代理在 Web2 與 Web3 間跨域交互,完成現實世界事件的鏈上驗證與合約觸發。例如在 Rollup News 中,不同代理負責傳統網站驗證、鏈上時間戳比對與跨鏈核查,最終協同輸出可上鍊的驗證結論。

協調與結算則由名為 Truth Protocol 的結算層保障。據官方介紹,該協議通過 Claims(聲明)—Evidence(證據)—Reputation(信譽)機制記錄每次信息交換,確保所有交互可審計、不可篡改,並通過並行驗證架構實現可擴展性。任務分配則結合拍賣、實時能力匹配與基於信譽的負載均衡,智能體按歷史表現競標任務,智能合約在任務完成並驗證後自動結算報酬,形成透明的價值流。

相較於以往的集中或層級控制模型,Swarm 將去中心化共識與自發湧現的動態組織相結合,使系統在面對突發環境變化時能自動重組資源、優先匹配最合適的代理。對於希望參與這一生態的開發者與運營者,持有 Agent License 可獲得無代碼工具、編排權限與收益分池等早期特權,成為推動大規模協作智能落地的一部分。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