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領域,要賺多少錢才能改變人生?

幾天有個朋友問我:「你覺得 20 萬美元能改變人生嗎?」

對有些人來說,答案是肯定的;但對另一些人來說,根本算不上。正是這種認知差距,讓我們大多數人陷入迷茫 —— 因為我們從未明確,「改變人生的錢」或是「財務自由的錢」,對自己究竟意味著什麼。

下面我要講一個故事:關於我朋友意外獲得的一筆收益,還有一位撲克玩家因目標清晰、自律克制,主動棄掉「口袋 A」(撲克中極強的起手牌) 的經歷。

一開始我沒太當回事,隨口說:「20 萬美元確實是筆不錯的錢,但算不上能改變人生。」

朋友立刻打斷我,說:「你這是被加密貨幣圈子影響得太不切實際了。」

他說得沒錯。在加密貨幣圈子裡,人們談論百萬美元的盈虧時,就像在說零用錢一樣輕鬆。這種環境會扭曲你的認知,讓你覺得「不到七位數的錢,都不值一提」。

但跳出這個圈子就會發現:20 萬美元能幫人還清債務、償還部分房貸,或是為某人爭取到好幾年的「喘息空間」(無需為生計焦慮的時間)。這樣的錢,確實能改變人生。

想清楚這件事,關鍵要回答三個問題:

* 你「需要」多少錢?—— 能涵蓋實際生活開支、債務,以及應急準備金的金額。

* 你「想要」多少錢?—— 能用於提升生活品質、購買舒適好物,或是「不用再為帳單發愁」的金額。

* 你「實際能賺」多少錢?—— 結合你的工作收入、儲蓄率,以及在加密貨幣領域真正具備的優勢來判斷。

對一位年薪 8 萬美元的教師來說,一次性獲得 20 萬美元收益,絕對是天大的事;

對一位年薪 20 萬美元的銀行從業人員來說,這筆錢很棒,但不足以徹底改變生活狀態;

而對一位年薪七位數的人來說,20 萬美元可能只是又一筆普通交易的盈利而已。

「改變人生的錢」從不是一個絕對數字,它始終與你的生活基準線和個人認知相關。

關於「足夠」的心理學

這裡有個認知陷阱:人的慾望會不斷升級。

當你賺到 20 萬美元,心裡的目標會突然變成 50 萬美元;當你賺到 50 萬美元,又會覺得 200 萬美元才夠。加密貨幣讓你無限放大了這種心態,因為收益可能來得極其猛烈:你早上醒來時還覺得「人生被改變了」,到了晚上就可能回歸原點。

這就像玩撲克:有時候棄掉「口袋 A」(一手好牌) 看起來很荒唐,但執意追求下一輪更大的收益,反而會讓你滿盤皆輸。

真正的風險不在於「虧損」,而在於「永遠不知道自己已經贏了」。

用「範圍」思考,而非「絕對數值」

與其把「改變人生的錢」看作非黑即白的二元概念,不如將其視為一個有梯度的範圍:

1. 改善生活級:能帶來小確幸、提升日常舒適度的錢。

2. 改變人生級:能重置生活基準、徹底改善處境的錢。

3. 財務自由級:能讓人完全自主掌控人生、無需妥協的錢。

你真正想達到哪個層級?又有能力達到哪個層級?如果不提前明確,你就會一直陷入別人的遊戲規則裡,盲目追逐。

時間與金錢的權衡

換個更清醒的視角:不要只盯著「金額」,更要關注這筆錢能「買到多少時間」。

* 現在的 20 萬美元,可能為你爭取到 3-5 年的「緩衝期」(無需為生計奔波、可自由規劃的時間);

* 但你也可能選擇冒險,想把這 20 萬變成 200 萬,最終卻可能一無所有。

在加密貨幣領域,「一夜暴富」的案例屢見不鮮,但真正的關鍵在於:把這種短暫的收益,轉化為可持續的生活保障。用「贏得多少自由時間」來衡量成功,而非「帳戶裡有多少數字」,才能讓你保持清醒和踏實。

撲克帶來的啟示

有一段撲克比賽影片,讓我對這個道理有了切身體會。

David Fishman 本是一名教師,卻參加了一場高額撲克賽。他拿到了「口袋 A」—— 撲克最強的起手牌之一,但在翻牌前,他卻選擇了棄牌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t-FscIaKE) 19:00 處可看到這一幕)。

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直到翻牌後,大家才發現另一位玩家的牌是「四張 6」(能輕鬆擊敗「口袋 A」的牌型)。如果 Fishman 當時選擇跟牌,一定會輸得很慘。表面上看,棄掉「口袋 A」很荒唐,但這個決定卻幫他保住了之前的收益。

他為什麼會棄牌?因為他早就明確了自己的「目標金額」。當時他的收益已經是自己年薪的 3 倍,對他來說,這筆錢就是「改變人生的錢」。他不想為了「證明自己會玩撲克」,就冒險失去這筆能徹底改善生活的錢。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拿到這筆收益,回家和家人團聚,把錢穩穩落袋。

這種「目標清晰」的認知,就是他最大的優勢。

結語

加密貨幣領域就像一場持續的撲克遊戲:每個人都想繼續「玩下一局」,期待更大的收益。但真正的「贏」,在於知道何時該停下來 —— 這個「停止」未必是永久的,但你必須有明確的策略。

改善生活、改變人生、財務自由 —— 先想清楚你要追逐的是哪一層,再確定自己的「目標金額」。

如果你連自己都不明確,市場就會替你做決定,而這樣的結果,往往不會太友好。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