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當合規成為主旋律,PSP 如何推動鏈上消費市場邁向新藍海?

合規趨勢下,加密行業或加你個迎來黃金年代

進入 2025 年,加密行業迎來了一個真正的轉折點。

事實上,在過去十多年,市場始終在監管真空與灰色試驗區中摸索前行,雖然催生了龐大的交易規模,卻始終未能進入合規主流。

如今,隨著監管框架逐漸清晰,行業終於駛入新的階段。

  • 在美國,國會通過的《金融創新與技術法案》(FIT21)為加密資產監管確立了框架,明確了 SEC 與 CFTC 的分工;與此同時,《Clarity for Payment Stablecoins Act》成為最受關注的立法之一,要求穩定幣發行必須具備 1:1 儲備與合格託管,目前正處於審議階段。
  • 歐盟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條例》(MiCA)則在 2025 年全面生效,將穩定幣、加密服務商及代幣發行統一納入監管體系,首次為歐洲市場提供製度護航。
  • 新加坡、香港、日本等亞洲金融中心也同步推進穩定幣和虛擬資產的合規路徑,傳統銀行與金融機構開始落地試點。

政策的明朗正在重塑市場預期。

我們看到,在經歷 2022–2023 年的收縮後,穩定幣市值在 2025 年初回升至 1,500 億美元以上,合規穩定幣逐漸成為跨境結算主力。

與此同時,機構資金快速入場:

BlackRock 的現貨比特幣 ETF 於 2024 年底獲批,吸引數十億美元資本;Visa 和 PayPal 也開始將 USDC、PYUSD 直接嵌入跨境結算與電商支付網絡。

這些信號共同表明,加密行業正從“投機敘事”轉向“制度紅利驅動”,長期困擾市場的不確定性,包括用戶能否合規使用、機構能否合規投資、金融巨頭能否合規接入等顧慮正在被逐步消解。

2015–2027 年全球電商銷售在零售市場中的份額變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Web3 的發展邏輯也在隨之轉型:從依賴投機與流動性敘事,走向能夠承載真實消費與支付場景的應用層。而隨著制度性機遇與萬億級消費市場疊加,消費經濟敘事或將成為新一輪黃金年代的起點。

消費敘事將成新的“流量中樞”

從另一面看,儘管交易所與公鏈仍是當前 Web3 用戶的主要入口,前者承載資產的買賣流動,後者提供應用與開發的基礎設施—,但真正能夠觸及高頻消費支付的入口依然是空白。也就是說,雖然用戶今天可以輕易在交易所買到加密資產,卻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這些資產完成支付。

這種落差在數據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全球零售支付的年規模已超過數十萬億美元,覆蓋從日常零售到跨境電商的各類場景;相比之下,鏈上支付和穩定幣結算雖然在近幾年快速增長,但滲透率依然不足 5%。區塊鏈在資產端積累了龐大的存量,但在與現實經濟最關鍵的接口消費支付之間,仍存在明顯的斷層。

電商市場銷售額增長預期

正是這道斷層,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一方面,鏈上資產缺乏高頻流通場景,其使用價值難以真正釋放;

另一方面,現實消費體系被傳統金融網絡與監管體系牢牢鎖定,使得用戶在“鏈上財富”與“日常生活”之間始終缺少一座橋樑。

而 2025 年以來的監管轉向,恰好為支付類 Web3 應用打開了政策與資本的雙重空間。合規穩定幣逐步獲得制度承認,傳統金融巨頭開始探索鏈上結算,機構資本也在積極尋找能夠承接真實支付流量的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將真實消費場景遷移到鏈上將成為本輪市場最有潛力的敘事方向。

在這樣的格局下,消費支付將成為戰略性缺口,而率先在該高頻入口上建立用戶習慣與網絡效應的生態,則有望成為 Web3 黃金年代中真正的“流量中樞”。

在這樣的背景下,PSP 作為一套面向消費經濟的鏈上基礎設施,正有望順應新的行業趨勢,開啟下一階段的潮流。

PSP:構建鏈上鍊下的一體化消費網絡

PSP(Pre-Spending Power)是一套面向消費經濟的鏈上基礎設施。它的設計目標旨在通過系統化架構,把消費行為、信用沉澱和資產流轉納入同一條鏈路,構建一個可以支持長期增長的消費驅動型生態。

在傳統體系中,支付、積分、信用、融資、供應鏈履約等環節往往是分散的,不同機構掌握著不同的數據和價值捕獲點。

PSP 試圖打破這種割裂,將它們在鏈上進行重新組合。通過區塊鏈的透明性與不可篡改特性,現實世界資產(RWA)的確權機制,DePIN 的分佈式節點網絡,以及 AI 的數據優化能力,PSP 讓原本孤立的環節能夠在同一框架下運行。這樣一來,每一筆消費行為都能成為可追溯的數據記錄和資產憑證,並在後續場景中被再次利用。

聚焦於 PSP 體系,其系統整體包含五個核心板塊:

  • 支付網絡與借記卡:這是用戶觸達生態的最直觀入口。用戶通過穩定幣和數字資產進行支付,既可以在電商和零售中使用,也可以在跨境交易中無縫結算。實體和虛擬借記卡進一步降低了用戶的操作門檻,讓鏈上資產真正進入日常消費。
  • 忠誠度與積分體系:傳統積分體系往往封閉且流動性差。PSP 引入 PowerPennies,將消費記錄轉化為可驗證的數字資產,這些資產不僅能用於消費,還能交易、抵押,甚至與金融產品掛鉤。積分因此從附屬權益,變成用戶的真實資產單元。
  • 信用與金融模塊:在 PSP 生態中,用戶的消費與互動行為會沉澱為鏈上信用畫像。這使得平臺能夠支持更豐富的消費金融服務,例如 BNPL(先買後付)、NFT 預售合約和抵押融資。對於用戶,這意味著更多的融資途徑;對於商戶,則意味著更高效的風險管理和信用支持。
  • DePIN 履約網絡:支付不僅是資金流,更涉及到商品與服務的履約。PSP 將倉儲、物流和配送等節點納入去中心化激勵體系,讓履約過程在鏈上被追蹤和驗證。這既提高了透明度,也減少了中介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成本。跨境交易中,這一機制尤其能夠提升效率和信任度。
  • AI 智能引擎:PSP 藉助人工智能實現更高層次的優化。AI 能夠根據用戶畫像和交易數據提供個性化推薦,在金融層面輔助信用評估和風控,在資產管理層面給出支出和儲蓄的動態建議。這種能力讓消費不再是被動行為,而是可以動態適應用戶需求與市場環境的過程。

基於該體系,PSP 能夠在多個維度產生實際應用效果。

對於用戶而言,它提供了將鏈上資產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渠道。

無論是電商購物、線下零售,還是跨境旅行中的支付和結算,穩定幣與數字資產都可以通過借記卡體系順暢使用,在簡化了用戶的操作流程,也使鏈上資產具備了更清晰的消費用途。同時,積分與信用體系的結合意味著消費行為不再侷限於一次性的支出,而是會持續生成可驗證的權益,並以數字化資產的形式長期沉澱,從而提升消費行為在個人資產配置中的價值。

對於商戶和服務提供商,PSP 的作用體現在數據和金融工具兩個層面。

交易數據在鏈上的沉澱為信用評估和風控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使得商戶能夠基於用戶真實行為來制定融資和營銷策略。BNPL 或 NFT 預售等模塊的引入,也讓商戶在資金週轉與銷售方式上更具靈活性。同時,DePIN 履約網絡的應用,為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提供了透明的追蹤與激勵機制,從而提升供應鏈的效率,降低跨境交易中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和額外成本。

在更廣的生態層面,PSP 的架構為不同類型的參與者創造了進入機會。

物流節點、小型服務商、內容創作者等,可以通過提供服務、完成履約或貢獻內容的方式接入網絡,並獲得相應激勵。這種機制提升了生態的參與度和多樣性,使價值創造不再侷限於平臺本身,而是由多方協同完成。隨著參與者數量和類型的增加,生態的整體效用不斷增強,網絡效應也會逐步放大。

所以從 PSP 的基本面看,其不僅解決了消費支付的執行問題,更通過一體化的架構將消費行為、信用體系和資產管理聯動起來,形成一個涵蓋用戶、商戶、服務商及機構的完整消費經濟閉環,在為用戶帶來更高的消費附加值,為商戶和服務提供商提供更可靠的協作工具,同時為更廣泛的參與者創造了進入和獲益的路徑。

PSP 帶來的新變革

事實上,在回顧過去幾輪產業演進時,每一輪新技術敘事,最終都要找到能夠承載高頻且普遍的經濟變量。工業革命依靠生產力的提升重塑社會分工,互聯網則通過連接信息和人群帶動了新的商業模式。

過去幾年,Web3 的發展經歷了多層次的演進。最早的浪潮集中在金融層,DeFi 通過交易、借貸和衍生品實驗,探索了資產的流動性與透明化,文化與社交層的敘事接力,NFT、DAO 和去中心化社交,嘗試將身份、組織與符號資產化;與此同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鏈擴容、跨鏈通信、隱私計算、預言機等,為更復雜的應用場景提供了可能。可以看到,這些敘事背後的共性,是期望把人類社會中原本就存在的金融、文化、組織、協作 等活動,遷移到新的制度與技術框架之中。

從這個更宏觀的視角看,下一步的變量就顯而易見了:消費。

它即是經濟中體量最大、最具普遍性的行為,同時也是連接金融、文化和協作的樞紐,把消費這種最基本的經濟變量鏈上化,可能才是推動 Web3 從早期實驗走向大規模應用的關鍵節。

宏觀層面看,消費具有三個特點,使其在鏈上遷移時具備獨特潛力。

  • 全球零售消費佔據了大部分 GDP,遠超金融衍生品的規模;
  • 不同於偶發的資產交易,消費是日常行為,天然能夠帶來網絡效應;
  • 消費不僅是一次性的支出,還會生成積分、信用、合約和數據,這些都可以在鏈上進一步被確權和利用。

這些屬性決定了消費一旦遷移到鏈上,不僅會帶來流量,還會帶來可組合的金融與數據資產。

同樣,上文我們提到,宏觀市場趨勢也在為這一轉變提供條件。

  • 制度化層面,美國、歐洲和亞洲正在明確穩定幣與支付的監管框架;
  • 數字化層面,電商、跨境零售和在線內容已經成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用戶支付與消費數據高度集中;
  • 金融化層面,BNPL、積分金融化和預售模式已經在 Web2 環境中被驗證,說明消費金融與用戶激勵的需求穩定存在。

這三股力量疊加,使“消費行為資產化”成為更符合時代邏輯的演進方向。

回顧 Web2 的發展經驗,變革往往發生在對已有的路徑被優化並重構。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成功,是在熟悉的場景中通過積分、紅包和社交互動,逐步把支付習慣遷移到移動端;亞馬遜 Prime 依靠積分返利和物流體驗,把用戶牢牢鎖定在其電商閉環之中。這些案例說明:用戶不會為陌生的敘事改變習慣,但如果附加價值與便利性足夠大,他們會迅速完成遷移。

基於這一經驗,PSP 的路徑是通過降低門檻與增強收益兩方面同時作用:

前端提供卡片與錢包接口,讓用戶能在既有場景中完成支付;後臺將支付行為轉化為積分、信用和可組合的資產,讓消費在用戶側不再是“支出終點”,而是能持續帶來權益的起點。隨著用戶側的使用頻率增加,信用數據更完善,商戶的金融服務與風控能力也隨之增強;隨著商戶和服務提供商的接入,商品與服務的豐富度提升,用戶留存進一步增強。這種循環放大了網絡效應,使消費鏈條中的每個參與者都獲得正向激勵。

宏觀而言,消費遷移的意義在於,PSP 是第一次讓 Web3 從資產博弈轉向大眾經濟。

過去幾年,行業敘事更多圍繞少數投資者和投機行為展開,而當消費這一最普遍的變量被納入鏈上體系時,Web3 才真正具備觸達大規模用戶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消費支付的遷移不僅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更可能成為區分過去“投機敘事”與未來“應用敘事”的分水嶺。

因此,PSP 正在重新定義了消費在鏈上經濟中的角色。通過把支付、信用、積分、履約和資產管理整合到同一套架構中,PSP 讓消費行為第一次具備了可追溯、可積累、可再利用的特徵。

它不僅解決了“如何支付”的問題,更開啟了“消費即資產、消費即信用”的新路徑。這種機制使消費從單點的支出事件,轉變為可以驅動金融服務、供應鏈協作和生態網絡增長的底層引擎。換句話說,PSP 帶來的新變革,是讓消費成為 Web3 的基礎設施變量,也讓行業從過去依賴投機敘事,邁向以真實經濟行為為支撐的長期應用時代。

從宏觀角度來看,PSP 背靠的是全球消費市場這個最龐大的經濟體量。

零售消費長期佔據全球 GDP 的 60% 以上,僅在 2023 年,全球零售總額就已超過 30 萬億美元,而其中跨境電商和數字零售的份額還在持續增長,預計到 2030 年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 7–8 萬億美元。這意味著,消費不僅是全球經濟的核心引擎,同時也是最具普適性和高頻特徵的行為變量。

在這樣一個數十萬億美元的市場中,哪怕只有極小的比例被數字化、資產化並遷移到鏈上,所釋放的增量也足以重塑行業格局。

與以往依賴投機驅動的市場故事不同,PSP 的價值空間來自於它直接錨定了全球最廣泛的經濟活動即消費。正因為如此,它所承接的,恰恰是一個宏觀市場的長期遷移需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