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已從創紀錄的日元空頭倉位轉為三十年來最大的淨多頭倉位,押注日元將大幅反彈。
這種轉變是由於美日利差縮小、日本央行加息以及對美元避險地位的懷疑日益加劇所致。
日元走強可能引發套利交易平倉、資本重新配置,並引發從亞洲到美國國債等全球市場的連鎖反應。
危機點:160水平和空頭擠壓
2024年5月,東京和紐約的交易屏幕上閃現著同一個數字:160。美元兌日元匯率近40年來首次跌破這一關口。對許多資深交易員來說,這彷彿回到了1985年廣場協議簽署之前的時代。日元在現代史上從未如此疲軟。套利交易盛行:投資者幾乎無成本地借入日元,兌換成美元,然後將資金投入美國國債或高收益資產。對沖基金大量做空日元,堅信做空日元是一條通往利潤的單程路。
但市場很少會永遠朝著一個方向發展。日元匯率跌破160後,日本財務省出手干預,據報道出售了近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阻止跌勢。幾天之內,美元兌日元匯率從162跌至153。曾經將日元空頭視為“輕鬆賺錢”的對沖基金突然面臨慘痛損失。瑞銀報告稱,在7月底的短短兩週內,基金就被迫補倉數十億美元的空頭頭寸,一些機構甚至遭遇了鉅額追加保證金的打擊。此次軋空不僅僅是一時的混亂,更是日元可能正在為歷史性反彈做準備的第一個跡象。
資本逆轉:華爾街的日元賭注
最初的強制平倉很快演變成大規模買入。到2025年初,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數據顯示,對沖基金持有9.6萬份日元期貨合約的淨多頭倉位,創下3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而就在幾個月前,對沖基金的淨空頭倉位還達到了17年來的最高水平。短短七週內,投機者的淨空頭倉位就從18.4萬份合約飆升至超過2萬份合約的淨多頭倉位。近100億美元的資金流向了對沖基金,標誌著現代貨幣交易中最快的情緒轉變之一。
期權市場也呈現出同樣的景象。8月26日,日元看漲期權(押注日元走強)的交易量是看跌期權的四倍,執行價格遠低於現貨水平。渣打銀行的穆昆德·達加稱這是“罕見的單向流動”,因為聰明的資金紛紛押注日元。野村證券的交易員指出,對沖基金不僅買入普通看漲期權,還大量買入數字期權和熊市價差,從而放大了槓桿。這些並非偶然的投機行為,而是系統性的押注。
對華爾街基金而言,做多日元不僅僅是為了匯率走勢圖。這是對美元主導地位終結以及全球資本流動新週期開始的押注。
宏觀暗流:利差縮窄和避險資產迴歸
這種轉變的根源在於宏觀基本面。其核心是美日利差。多年來,美聯儲的激進緊縮政策和日本央行的負利率加劇了日元的持續疲軟。投資者以低成本借入日元,追逐美元收益率,形成了日元貶值的結構性趨勢。
到2025年,這種邏輯開始崩塌。美國經濟增長放緩,通脹降溫,政治動盪引發了人們對美聯儲獨立性的質疑。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美聯儲觀察(FedWatch),市場預期美聯儲9月降息的可能性高達80%。美元的收益率優勢開始消失。相比之下,日本央行已於2024年結束負利率,並將其政策利率上調至0.5%以上,創下17年來的最高水平。央行行長上田一夫暗示將進一步加息,並指出勞動力市場緊張且工資上漲。
除了利率之外,政治因素也火上澆油。唐納德·特朗普力推美聯儲改革的報道令投資者感到不安,而法國政府則面臨財政緊縮的信心危機。當人們對美元避險資產的信心崩盤時,日元看似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替代選擇——價格低廉、流動性強,而且在動盪時期歷來備受信賴。高盛認為,日元“被嚴重低估”,現在是“對沖美元風險的最佳工具”。日元重拾避險資產地位,為對沖基金加倍押注提供了另一個理由。
全球漣漪:日元覺醒的連鎖反應
日元的反彈絕不僅僅關乎日本,而是全球體系的連鎖反應。幾十年來,日元一直是套利交易的主要融資貨幣。投資者借入日元購買各種資產,從巴西債券到印尼股票,再到比特幣。日元的大幅上漲迫使這些交易平倉,在新興市場掀起拋售浪潮。2024年8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稱,日元走強可能引發亞洲短期拋售。這一警告應驗了:區域貨幣下跌,股市震盪,基金紛紛平倉。
更深層次的衝擊來自資本重新配置。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資本淨出口國。日元升值會降低海外投資回報,並提升國內資產的吸引力。如果資本回流,美國國債、歐洲債券和新興市場股票都可能受到影響。與此同時,美元指數可能觸頂回落,結束其兩年來的主導地位。
各國央行陷入兩難境地。鴿派的美聯儲可能會進一步削弱美元,而鷹派的日本央行則會不斷吸引資本流向日元資產。其他亞洲央行面臨著平衡的局面:既要防止本幣飆升,又要防範資本外逃。歷史經驗值得借鑑——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元的快速升值重塑了全球經濟。
歷史會重演嗎?華爾街對沖基金已投入巨資,押注日元迴歸是真的。這究竟是又一場金融史詩,還是曇花一現的幻影,未來幾個月將揭曉答案。
〈 華爾街押注日元:反彈還是另一個幻象? 〉 本文文章首發於《 CoinR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