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塑造未來十年的 5 個加密貨幣前沿領域

這些領域雖面臨技術、監管、市場等挑戰,但同時承載著「非對稱收益潛力」,而這正是加密領域「頭部贏家」的核心特徵。

撰文:Jean-Paul Faraj,Bankless

編譯:Saoirse,Foresight News

加密貨幣常被詬病「追逐新奇熱點」,但以下這 5 個前沿領域不僅尚處發展初期,更具備長期存續的潛力。

若你在加密貨幣領域深耕已久,一定見證過無數炒作週期的起落。但在喧囂之下,生態系統中的某些領域正悄然為未來十年的發展築牢根基。

這些領域雖尚處初期(有時甚至發展緩慢,令人焦急),但其潛力毋庸置疑。

👇以下是我將持續重點關注的 5 個領域:

AVS 與再質押:共享安全性成新基礎組件

EigenLayer、AltLayer 等再質押網絡的興起,標誌著「主動驗證服務(AVS)」這一全新設計領域的誕生。其核心邏輯在於:以太坊的質押 ETH 可通過「再抵押」,為全新的網絡與應用提供安全保障。如此一來,各項目無需從零開始建立信任體系,而是可直接藉助以太坊的公信力與驗證者資源。

再質押重構了新協議的啟動模式:將信任環節交由以太坊驗證者群體負責後,開發者無需再耗費精力搭建自身安全機制,可專注於應用設計本身。這不僅降低了創新實驗的准入門檻,還能讓這些項目持續融入以太坊的經濟生態。該領域的機遇並非來自某一款「爆款應用」,而在於為數百個新應用的落地打開了閘門。

重要性何在:

  • 全新範式:共享安全性有望催生出全新行業 —— 從去中心化計算到人工智能訓練,這些領域最終都將構建在以太坊之上。
  • 人工智能機遇:人工智能與該領域的適配度極高 —— 自主智能體與去中心化訓練可直接接入再質押安全層。
  • 基礎支撐作用:隨著加密技術的應用加速普及,EigenLayer、AltLayer 等項目將逐步與尋求「可擴展信任機制」的大型機構展開合作。

面臨挑戰:

  • 尚未出現標杆應用:目前尚無「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案例,證明 AVS 已能實現規模化落地應用。
  • 資金過剩與應用滯後:早期投資大量湧入,但實際應用場景的發展卻相對緩慢,導致許多早期投資者仍在等待價值驗證。
  • 代幣解鎖壓力:未來將迎來大規模代幣解鎖,可能對市場情緒與代幣價格產生衝擊。

若能順利推進,再質押對基礎設施的意義,或將堪比穩定幣對支付領域的變革。它將像「特洛伊木馬」一樣,悄然吸引下一波用戶入場。

DeFi 與 TradFi:界限逐漸模糊

不久前,使用 DeFi 還需依賴 MetaMask 錢包、跨鏈橋,還要忍受「Gas 費大戰」的困擾。如今,EtherFi、Coinbase、Argent、Morpho 等團隊正將「借貸」「收益獲取」等 DeFi 核心功能,打包成普通用戶可輕鬆使用的工具。信用卡支付、法幣入金通道、一鍵式借貸市場等服務,正不斷縮短傳統金融與 DeFi 之間的距離。

曾經看似涇渭分明的兩個領域,如今正日益融合。其中的關鍵機遇在於:大多數用戶無需「主動轉向加密貨幣」,而是會自然而然地使用那些「運行在加密技術底層」的產品,只因這些產品更快、更便宜、更靈活。這一趨勢還打開了龐大的分銷渠道:傳統金融機構可將 DeFi 基礎功能「白標化」,用用戶友好的包裝呈現給大眾。最終,「去中心化金融」將不再是一個獨立概念,而會迴歸「金融」的本質。

重要性何在:

  • 基礎設施成熟:DeFi 已進入成熟期 —— 以 Aave 為代表的協議歷經多年市場考驗,充分證明了其「長期存續能力」(林迪效應)。
  • 監管態度轉變:美國等監管機構的關注點已從「是否允許加密貨幣」轉向「如何規範加密貨幣」,這一心理轉變意義重大。
  • 信任格局重塑:全球範圍內對傳統金融的信任度正不斷下降。每一次金融醜聞、銀行擠兌或手續費上漲,都為替代方案(如 DeFi)創造了發展空間。

面臨挑戰:

  • 用戶信任門檻:對大多數家庭而言,「DeFi」仍是陌生概念,要讓用戶相信其安全性,仍需長期努力。
  • 地域訪問限制:受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政策影響,許多 DeFi 產品無法觸達全球用戶。
  • 贏家通吃效應:冪律法則將導致市場資源向頭部集中,許多優質中小產品可能被埋沒。

對 DeFi 開發者而言,核心問題並非「用戶是否會使用這些工具」,而是「用戶是否會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 DeFi」。

RWAs:規模最大的資本橋樑

若說 DeFi 的核心是「創造新的貨幣市場」,那麼現實世界資產(RWAs)的目標則是「將所有傳統資產搬上鍊」。Ondo、Reserve、Centrifuge、Maple 等項目正搭建基礎設施,將美國國債、企業債券、大宗商品甚至房地產等現實資產「代幣化」,使其能在加密市場中實現交易與功能組合。

RWAs 代幣化打破了傳統金融市場的「孤島效應」:一枚代幣化的國債,可同時作為 DeFi 中的抵押品、穩定幣的發行支撐,還能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部分所有權」交易,全程無需傳統中介參與。該領域的真正機遇在於:原本「靜態」的資產轉變為「可編程的基礎模塊」,為前所未有的新產品與風險模型開闢了設計空間。

重要性何在:

  • 龐大市場規模:全球資本市場規模高達數十萬億美元,即便僅有一小部分資產上鍊,其規模也將遠超當前 DeFi 的總鎖倉價值(TVL)。
  • 鏈上收益新來源:RWAs 已推動新一輪穩定幣收益浪潮。例如,Ondo 的代幣化國債讓穩定幣持有者無需脫離加密生態,即可獲取美國政府背書的收益。
  • 市場穩定器作用:在波動劇烈的加密市場中,RWAs 可充當「壓艙石」,提供更安全的抵押品,同時加深流動性池。
  • 機構信任橋樑:RWAs 是華爾街等傳統金融機構「能理解的敘事」,它並非傳統金融的威脅,而是連接兩者的橋樑。

面臨挑戰:

  • 監管阻力:不同司法管轄區對證券、資產託管的規則差異巨大,合規流程將延緩發展速度。
  • 流動性錯配:儘管代幣化提升了資產的交易便捷性,但房地產、企業債券等底層資產本身並不具備高流動性。
  • 機構採納瓶頸:要讓傳統機構信任「鏈上資產包裝模式」仍需時間,目前大部分資金仍處於觀望狀態。

若將 DeFi 比作「試驗沙盒」,那麼 RWAs 就是連接加密生態與現實世界的「高速公路」。這一領域或許將成為最重要的「加密入口」—— 屆時,加密貨幣將不再是「實驗性技術」,而是深度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組件。

ZK 技術:兼顧擴展性與隱私性

在區塊鏈基礎設施的未來佈局中,「零知識證明(ZK)」是行業共識性的重要方向。Starknet、Succinct、Linea、zkSync 等機構正競相證明:ZK 系統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已具備「生產級應用能力」。ZK 技術的核心價值在於「壓縮信任成本」—— 能以低成本、快速、安全的方式,驗證大規模計算過程。

基於 ZK 技術的區塊鏈,為「鏈上無法實現或不切實際」的應用打開了大門。通過壓縮計算量、降低數據需求,ZK 技術讓原本「因體積過大、成本過高或安全性不足而無法上鍊」的系統成為可能。其應用空間極為廣闊:從更高效的鏈上驗證,到以隱私為核心的消費級應用,再到全新的「安全且數據豐富」的協議類型,ZK 技術將徹底改變我們在鏈上交互與開發的方式。

重要性何在:

  • 核心項目背書:以太坊本身已明確將 ZK 技術作為「擴展性解決方案」,為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合法性支撐。
  • 成本指數級下降:ZK 驗證成本正呈指數級降低,使其有望在消費級場景中大規模應用。
  • 隱私應用崛起:以隱私為核心的消費級應用正逐步興起,覆蓋支付、身份驗證、即時通訊等領域。

面臨挑戰:

  • 技術標準碎片化:多種 ZK 技術標準並存,目前尚無法判斷哪類技術棧將最終勝出。
  • 炒作大於落地:對開發者與用戶而言,「ZK 技術爆發時刻」尚未到來,實際應用仍滯後於市場預期。
  • 技術複雜度高:在區塊鏈底層疊加 ZK 驗證系統,為本就複雜的技術架構又增加了新的技術門檻。

ZK 技術既是「基礎設施級創新」,也是「消費級應用工具」。它承諾同時實現「高吞吐量」與「隱私保護」—— 這兩大特性正是 Web2 難以兼顧的。

去中心化社交:突破「僅與金錢相關」的侷限

加密領域長期以來「重金融、輕社交」,但這一格局正逐漸改變。Zora、Lens、Mirror、Farcaster、Base App 以及新興的 Thousands Network 等應用,正為「去中心化社交層」搭建基礎框架。其目標是:打造體驗堪比推特(X)、Instagram 或 TikTok 的平臺,但在這些平臺上,創作者將真正擁有自己的內容、聲譽與收益。

去中心化社交的價值不僅在於「創作者收益分配」,更在於將「社交圖譜」重構為「公共產品」。不再是每個平臺將數據鎖在「信息孤島」中,而是讓用戶的聲譽、粉絲關係、內容可在不同應用間自由流轉。這徹底顛覆了當前的平臺邏輯:平臺不再「爭奪用戶」,而是「通過服務用戶競爭」。該領域的機遇在於:即便僅取得小幅進展,也能形成「無法被忽視的生態」—— 因為創作者與社區有強烈動力遷移到「能保留更多自身收益」的平臺。

重要性何在:

  • 不受市場週期影響:消費級應用的發展不完全依賴加密市場週期,優質的社交平臺即便在熊市中也能實現用戶增長。
  • 頭部機構支持:Coinbase 近期與 Zora 的整合意義重大 —— 藉助 Coinbase 的規模優勢,數百萬用戶將首次接觸加密社交領域。
  • 市場窗口期成熟:Web2 平臺的創作者經濟正逐漸衰退(如收益分成降低、內容審核嚴苛),為去中心化替代方案提供了發展空間。
  • 用戶體驗大幅優化:過去 18 個月中,去中心化社交的用戶體驗(UX)顯著提升,克服了曾經阻礙用戶採用的核心障礙。

面臨挑戰:

  • 用戶慣性阻力:說服用戶離開熟悉的 Instagram 等平臺,轉向新應用的成本極高。
  • 依賴投機驅動:許多去中心化社交項目通過「代幣化」啟動,容易受「價格上漲週期」影響,缺乏長期穩定發展動力。
  • 入門門檻仍存:錢包操作、跨鏈轉賬、助記詞管理等環節,對主流用戶而言仍過於複雜,易產生牴觸心理。

去中心化社交或許無法在短期內「取代 Instagram」,但隨著 Web2 平臺對創作者的「壓榨」不斷加劇,用戶向「用戶所有型網絡」遷移的吸引力將越來越強。

總結

加密貨幣常被詬病「追逐新奇熱點」,但在喧囂之下,以下 5 個前沿領域不僅尚處發展初期,更具備長期存續的潛力:

  • 再質押 / AVS:有望重新定義網絡安全機制,為去中心化 AI 等新行業打開發展大門。
  • DeFi 與 TradFi 融合:持續縮短加密技術與日常金融產品的距離,推動金融體系革新。
  • RWAs:將全球資本市場這一「最大蛋糕」直接搬上鍊,解鎖新收益來源與機構信任。
  • ZK 技術:在提升區塊鏈擴展性的同時保障隱私,為新應用設計開闢空間。
  • 去中心化社交:為「不再服務創作者與用戶」的 Web2 平臺,提供「基於所有權」的替代方案。

這些領域均面臨嚴峻挑戰 —— 技術瓶頸、監管複雜性、市場競爭飽和等。但同時,它們也承載著「非對稱收益潛力」,而這正是加密領域「頭部贏家」的核心特徵。

若上一輪週期的核心是「證明區塊鏈可承載穩定幣與 DeFi 協議」,那麼下一輪週期將聚焦「讓加密技術融入金融、基礎設施、文化的每個角落」。這 5 個領域的開發者並非在「追逐敘事熱點」,而是在為下一代應用、用戶與資本鋪設「必經之路」。

無論對投資者還是開發者而言,這些領域都值得長期關注。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